【乡村故事】潮州市饶平县溁东村——昔日先贤兴修水利 今日乡贤兴学育人

( )

2019-04-15 19:22
发布单位:潮州市扶贫办
【浏览字体:

什么样的功德最能够泽被后世?或许莫过于兴修水利、兴学育人。

数百年前,饶平县新丰镇的溁溪村,因为出了一位“进士公”谢元瀛,主持修建横溪陂、店下洋陂两条水渠,村民摆脱了农田无水灌溉之苦,便是邻近村落也受惠至今。

数百年来,得益于“进士公沟”的滋润,溁溪村枝繁叶茂,走出了不少贤达人士。上世纪五十年代,溁溪村划分为溁东、溁西两个行政村,但村民依旧亲如一家。由乡贤创办的溁溪教育基金会,十余年来不遗余力支持当地教育事业,如“进士公沟”一般灌溉着乡土的未来……

清代进士谢元瀛:为民请命解倒悬 父老立碑纪德政

连绵春雨初歇,饶北山区阳光明媚。我们方走进新丰镇溁东村,便被散落在村道旁的一些客家围楼吸引了眼球。

新丰镇大部分地区使用客家话,溁东村是镇中为数不多讲潮州话的村庄之一。潮州文化与客家文化在这一带互相交融,可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谢氏是溁东、溁西两村的大姓,在潺潺流淌的溁溪之畔繁衍已经600多年。溁东村党总支副书记谢步宽告诉我们,谢氏始祖福全公,元朝末年由福建小靖入饶,开创横溪乡,带领族人艰苦奋斗、开拓进取,此后历代先祖勤劳俭朴、励志经营,使谢氏一族得以不断发展。到了清代初年,十世祖元瀛公改“横溪”为“溁溪”。1952年,溁溪村以溪为界,划分为溁东、溁西两个行政村。现在溁东村民约1260户5500人,加上溁西村,总共有1万多人。

谢元瀛是溁溪谢氏一族的历史荣耀。他是清顺治十五年(1658)进士,康熙二年(1663)知浙江嘉兴石门县。其时天下尚未大定,沿海战事纷扰,又逢灾荒,民生困顿,谢元瀛屡屡为民请命、解民倒悬,离任时“父老皆怀去思,立碑纪德政焉。”

谢元瀛居住的和庆楼至今尚存。这是一座青砖夯筑的方形围屋,相传始建于清代顺治年间,历经数百年风雨侵蚀,部分结构虽已残破,但整体格局依然比较完好,双层半通廊样式颇为别致。目前,和庆楼作为饶平县古建筑青砖方楼代表,已被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进士公沟”:筑起村民生命线 遗泽绵绵数百年

任上勤政为民,居乡造福桑梓,古代潮州许多先贤皆是如此。反哺家乡,对于寒窗苦读获取功名的士子来说,是一种情结,也是不能忘怀的初心。

溁溪村民历来以务农为生,灌溉水源对于他们来说尤为重要。承担着溁东、溁西乃至周边各村灌溉任务的横溪陂和店下洋陂,被当地村民俗称为“进士公沟”。这两条至今仍发挥着重要作用的水利沟渠,正是三百多年前由谢元瀛主持修建的。

 谢步宽说,昔日的横溪村,地理位置比较特殊,被周边各村包围在中间,没有自己的山地,田园距离水源又远,村民生活十分困苦。劳作过程有时还因用水问题与邻村发生纠纷。

不难想象,开挖一条通往自家田园的沟渠,必然是村民们极为迫切的愿望。清康熙四年(1665),谢元瀛离任石门知县回到家乡,应村民的愿望主持修建横溪陂和店下洋陂。横溪陂分为东、南两渠,各自长约5公里,途经扬康众多自然村,到达溁东里扬、埔坪一带,灌溉受益面积数千亩。店下洋陂同样约5公里,经上葵、上坝、下坝、下葵等村,到达溁西村。

打通了灌溉水源,如同筑起溁溪村的生命线,田园得到滋润,村民得以自给自足,生活条件逐步改善。沟渠所过之处,周边各村也受到恩惠,村际关系日益和谐。

相传,谢元瀛主持修建灌溉工程时,得到了饶平总兵、左都督吴六奇的鼎力支持。潮州文史学者陈贤武介绍说,吴六奇是明末清初丰顺人,为保民保土而起家,终生为此而奋斗,有“护我粤东,粤东悉宁”“匡济宅心,梓里干城”之誉(清·杨旬瑛《饶镇顺恪吴公墓志铭》)。不过,据记载,吴六奇卒于1665年,即是谢元瀛离任石门知县返乡当年,从时间节点上看,传说与史实并不相符。陈贤武认为,假如工程是他中进士后、出任知县之前兴建的,则此传说可能有依据,但这还须再作进一步考证。

近年来,为了更好保护“进士公”遗泽,服务村民生产生活,溁东村和溁西村发动乡贤捐资,对沟渠进行清理疏浚,并在沟渠两侧筑砌石篱。站在溁东村郊,我们看到,一股涓涓清流如同它走过的岁月般蜿蜒绵长。横亘在半空的,还有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为农田灌溉而修建的高架渠(单曲引水渡槽),那也是一种水利智慧的生动展现。历史的交错令人神往。

谢氏宗祠:慎终追远传家风 奖教奖学育新人

“进士公沟”引来活水,灌溉着乡间农田,也灌溉着溁溪谢氏。几百年间,谢氏一族日渐繁盛,并向潮汕各地派衍。每年的祭祖日,各地宗亲都会齐聚位于溁东村的谢氏宗祠,举办隆重的民俗文化活动,缅怀先祖功德,传承家风家训,勉励后辈奋发向上,参加人数往往有三四千以上。到了十年一度的宗世亲祭祖大典,各地前来参加的宗亲更加数以万计。

从谢氏宗祠的碑记中,我们了解到,该祠始建于明代正统年间,清代康熙年间扩建,堂号为“思成堂”。民国初年曾被烧毁,后重新修建,2002年再次按照原貌整修。如今的谢氏宗祠,依然维持着民国时期的建筑风格,还有部分构件是清代遗存。

溁溪理事会常务理事谢贵周,对宗族往事如数家珍,被村民亲切称为“乡里老大”。他告诉我们,谢氏宗祠也是“进士公”谢元瀛回乡后,由原来供奉先祖的厅堂,扩建为三进两火巷一后包的“驷马拖车”格局。1949年前后,谢氏宗祠被作为学堂使用,是当地最早开办的学堂。现在溁东溁西年长者,不少人以前都在这里读过书。

谢氏宗祠后方,有一间宽敞的礼堂。谢贵周说,近十余年来,溁东溁西两村每年都会以溁溪的名义,联合在这里举办奖教奖学活动。主持奖教奖学活动的,是深圳溁溪教育基金会。

溁溪谢氏在珠三角地区经商、工作的宗亲非常多,其中在深圳就有2000多人。乡贤谢学源1990年到深圳创业,经过多年的拼搏,成就了自己的一番事业。潮州人不管走到哪里,不论成就多高,总是怀揣着对家乡故土的眷恋。2006年,谢学源创立了深圳溁溪教育基金会,以奖教奖学的形式支持家乡教育事业,激励下一代奋发图强。这些年,不少在教学和学业上表现优秀的教师和学生,都得到了基金会的奖励。

历史上,“进士公”谢元瀛通过读书,使自己有能力改变乡村的面貌。现如今,在外乡贤致力兴学育人,孜孜浸润的是乡村的未来。而谢氏宗祠的意义,也便不只是慎终追远、维系乡情,更承载着教化后人、继往开来的使命。

溁溪人文风景线

作为潮客文化交融地区,客家土楼是溁东村和溁西村的一大特色。据介绍,目前两村加起来共有土楼20座,其中溁东村9座,溁西村11座。规模最大的是五全楼,已被列入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五全楼坐落在溁西村,建于清代乾隆年间,至今有两百多年历史。如今,整座土楼仍然保存较为完好,建筑结构为内环一层、外环三层,对门正中设置祖堂。平时,五全楼只有一些老人留守,但到了重要的节庆日,楼中便会热闹起来。值得一提的是,五全楼拥有潮汕地区最庞大的舞龙队,他们舞动的巨龙长达238米,由100名队员合力表演,龙身在楼中旷埕盘缠三圈,令人叹为观止。此外,他们的潮州大锣鼓团队,也曾在各种民俗活动和比赛中获得嘉奖。

除了五全楼,两村中还有建于乾隆年间的里杨楼、丰盛楼、耀西楼,建于雍正年间的步仙楼,建于同治年间的镇东楼等。这些土楼形制不一,有圆形、方形、半圆形等,围墙多用黄泥夯筑而成,也有的是石灰或石板所筑砌。山区土楼多为抵御盗匪、防御野兽而建,居民都是同姓族亲,生产生活上往往同心协力、团结互助,并严格遵守礼俗村规,不失为一种独特的人文风景。

坐落在饶平苏区,溁溪民众参与过轰轰烈烈的革命斗争。村里老人介绍说,1947年冬,中共饶和埔丰诏县委领导下的独立第五大队派员到溁溪一带活动,经一段时间的串连,培养了一批农民骨干力量。1948年8月,田仔山武工队成立,从村里吸收了不少队员。随后,溁溪民兵基干队成立,配合武工队对国民党基层政权进行分化瓦解,向村里各阶层宣传革命大势和共产党的方针政策。1949年春,国民党饶平县府部署“剿共计划”,武工队在村民的帮助下及时转移。3月,溁溪乡农会成立,并组建民兵大队。农会、民兵大队组织各村进一步展开斗争,彻底摧毁了当地国民党基层政权。紧接着,基干民兵不断配合大部队作战,打击地富豪绅,阻击逃窜敌军,革命形势节节胜利,至9月底附城区全境解放。

走进新时期,溁溪乡贤同样献智献策、出钱出力,帮助家乡全力打好脱贫攻坚战。驻村第一书记庄旭波说,村里组织成立了乡贤咨询委员会,一年来,乡贤捐资建设文化活动中心、举办奖教奖学活动等,各类善款超过200万元。同时,建设了老年大学和康园活动中心,组织社工和志愿者队伍,建设40米长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文化墙,培育良好的乡风民风。一幅社会主义新农村美好卷轴正徐徐展开。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