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绿色施工导则

( )

2016-11-25 01:04
发布单位:
【浏览字体:

广东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绿色施工导则

 

  目    录

  1 总  则       1

  2 绿色施工原则    2

  3 绿色施工总体框架    2

  4 绿色施工要点    3

  5推广应用绿色施工“四新”技术     19

  6绿色施工应用示范工程     20

 

  1 总  则

  1.1  为推进我省建筑业的协调、健康、可持续发展,更好执行广东省政府与住房城乡建设部2015年签订的省部合作<《共同推进城乡规划建设体制改革试点省建设合作协议》中“推进房屋市政工程绿色施工”的工作要求,结合我省实际情况,制定本导则。< span="">

  1.2  本导则用于指导广东省建筑工程的绿色施工,并可供广东省其他建设工程的绿色施工参考。

  1.3  绿色施工是指在保证质量、安全等基本要求的前提下,通过科学管理和技术进步,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减少对环境影响,从而实现环境保护、节能与能源利用、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节水与水资源利用、节地与土地资源保护(简称“四节一环保”)的建筑工程施工活动。

  1.4  实施绿色施工,应符合国家和广东省的法律、法规及相关的标准规范,贯彻执行相关的技术经济政策,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

  1.5  运用ISO14000和ISO18000管理体系,将绿色施工有关内容分解到管理体系目标中去,使绿色施工规范化、标准化。

  1.6  鼓励我省各地区开展绿色施工的政策与技术研究,研发绿色施工的新技术、新设备、新材料与新工艺,推行应用示范工程。

  2 绿色施工原则

  2.1  绿色施工是建筑全生命期中的一个重要阶段。实施绿色施工,应进行总体方案优化。在规划、设计阶段,应充分考虑绿色施工的总体要求,为绿色施工提供基础条件。

  2.2  实施绿色施工应坚持以人为本、环保优先、资源高效利用和精细施工的基本原则。

  2.3  实施绿色施工,应对施工策划、材料采购、现场施工、工程验收及后期运营等各阶段进行控制和优化,加强对整个施工过程的管理和监督。

  2.4  实施绿色施工应结合行业高新技术发展方向,积极发展应用互联网信息技术、BIM技术,推行产业化生产模式,通过技术创新实现绿色施工的不断进步。

  2.5  工程项目应对建筑废弃物实行分类回收利用,鼓励施工企业和社会力量对建筑垃圾分类回收利用实行公司化运营,通过规模化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共赢。

  3 绿色施工总体框架

  绿色施工总体框架由施工管理、环境保护、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节水与水资源利用、节能与能源利用、节地与施工用地保护六个方面组成。这六个方面涵盖了绿色施工的基本指标,同时包含了施工策划、材料采购、现场施工、工程验收等各阶段的指标的子集。

  4 绿色施工要点

  4.1 施工管理

  绿色施工管理主要包括组织管理、规划管理、实施管理、评价管理和人员安全与健康管理五个方面。

  4.1.1 组织管理

  1.  应建立绿色施工管理体系,并制定系统、完整的管理制度和绿色施工的整体目标,有明确的的责任分配制度。

  2.  应成立以项目经理为第一责任人的绿色施工管理机构,明确项目员工的绿色施工管理职责。

  4.1.2 规划管理

  1.  在施工组织设计中应包含绿色施工相关内容并独立成章,进场后应编制绿色施工专项方案,并按有关规定进行审批。

  2.  绿色施工专项方案应包括以下内容:

  1)绿色施工具体目标和指标。

  2)绿色施工针对“四节一环保”的具体措施。

  3)绿色施工拟采用的“四新”技术措施。

  4)绿色施工评价管理措施。

  5)绿色施工设施购置(建造)计划清单。

  6)绿色施工具体人员组织安排。

  7)绿色施工社会经济效益分析。

  4.1.3 实施管理

  1.  绿色施工应对整个施工过程实施动态管理,加强对施工策划、施工准备、材料采购、现场施工、工程验收等各阶段的管理和监督。

  2.  应结合工程特点,通过有针对性地对绿色施工作相应的宣传,在现场施工标牌中增加环境保护内容,现场醒目的位置设置环境保护标识等举措,营造绿色施工氛围。

  3.  通过加强管理人员培训学习,将绿色施工意识在普通员工中普及,在施工阶段,应定期对操作人员进行宣传教育等措施,增强职工绿色施工意识以及对绿色施工的承担和参与。

  4.  宜借助信息化技术,在企业信息化平台上开发绿色施工管理模块,对项目绿色施工实施情况进行监督、控制和评价等工作。

  5.  应定期记录、收集和整理绿色施工资料,及时总结绿色施工措施实施成效,提出持续性改进措施。

  4.1.4 评价管理

  1.  应对照本导则的指标体系,结合工程特点,对绿色施工的效果及采用的“四新”技术进行评价。评价阶段应按地基与基础工程、主体结构工程、装饰装修和机电安装三个阶段进行,评价次数每月不得少于1次,且每个阶段不应少于1次。评价方法和程序应符合广东省标准《建筑工程绿色施工评价标准》(DBJ/T15-97)的相关要求。

  2.  应对绿色施工方案、实施过程至项目竣工,进行综合评估。

  4.1.5 人员安全与健康管理

  1.  应制订施工防尘、防毒、防辐射、防噪声、防高温等职业危害的措施,保障施工人员的长期职业健康。

  2.  应合理布置施工场地,保护生活及办公区不受施工活动的有害影响。施工现场应建立卫生急救、保健防疫制度,在安全事故和疾病疫情出现时提供及时救助。

  3.  应提供卫生、健康的工作与生活环境,加强对施工人员的住宿、膳食、饮用水等生活与环境卫生等管理,明显改善施工人员的生活条件。

  4.  应根据不同施工阶段和周围环境、气候变化,采取相应的安全措施。

  4.2 环境保护

  4.2.1扬尘控制

  1.  运送土方、垃圾、设备及建筑材料等,运输装载须低于槽帮375px,并采取有效措施封闭严密,杜绝遗撒污染道路。施工现场出口应设置洗车槽。

  2.  土方作业阶段,应采取洒水、覆盖等措施,达到作业区目测扬尘高度小于1.5m,不扩散到场区外。按照《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珠江三角洲区域大气重污染应急预案的通知》的有关精神,启动Ⅱ级预警时,应当停止土方施工作业,并在作业处覆盖防尘网,增加洒水降尘频次。

  3.  结构施工、安装装饰装修阶段,作业区目测扬尘高度小于0.5m。对易产生扬尘的堆放材料应采取覆盖措施;对粉末状材料应封闭存放;场区内可能引起扬尘的材料及建筑垃圾搬运应有降尘措施,如覆盖、洒水等;浇筑混凝土前清理灰尘和垃圾时应尽量使用吸尘器,避免使用吹风器等易产生扬尘的设备;机械剔凿作业时可用局部遮挡、掩盖、水淋等防护措施;木模板应统一在封闭式车间加工,并在圆盘锯旁边安放粉末收尘器;高层或多层建筑清理垃圾应搭设封闭性临时专用道或采用容器吊运。

  4.  管线安装施工的砖墙沟槽切割,应采用湿作业法进行施工。在楼层外排栅应采用喷雾安装降尘系统,减少扬尘污染。装饰工程所用石材应优先组织半成品进入施工现场,实施装配式施工,减少因石材切割、加工所造成的扬尘污染。现场石材切割加工应设置专用封闭式作业间,操作人员必须佩带防尘口罩。

  5.  施工现场非作业区达到目测无扬尘的要求。对现场易飞扬物质应采取有效措施,如洒水、地面硬化、围挡档、密网覆盖、封闭等,防止扬尘产生。

  6.  构筑物机械拆除前,须做好扬尘控制计划。可采取清理积尘、洒水、设置隔档等措施。支护结构内支撑拆除宜优先采用切割工艺,避免采用打凿等扬尘大的工艺。

  7.  构筑物爆破拆除前,须做好扬尘控制计划。可采用清理积尘、淋湿地面、预湿墙体、屋面敷水袋、楼面蓄水、建筑外设高压喷雾状水系统、搭设防尘排栅和直升机投水弹等综合降尘措施。爆破作业应选择风力小的天气进行。

  8.  施工现场宜使用清洁燃料。不得在施工现场融化沥青或焚烧油毡、油漆以及其它产生有毒、有害烟尘和恶臭气体的物质。

  4.2.2 噪音与振动控制

  1.  对施工现场场界噪声应按国家标准《建筑施工厂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12523)的相关要求进行监测和记录,施工厂界环境噪声排放昼间不应超过70dB(A),夜间不应超过55 dB(A)。

  2.  施工现场的强噪声设备宜设置在远离居民区的一侧;运输材料的车辆进入施工现场,严禁鸣笛;卸装材料应做到轻拿轻放。

  3.  施工现场应使用低噪音、低振动的机具,对现场的电锯、电刨、搅拌机、固定式混凝土输送泵、大型空气压缩机等强噪声设备应搭设封闭式机棚。用低噪声施工工艺代替高噪声施工工艺,如桩施工中将垂直振打施工工艺改变为螺旋、静压、喷注式打桩工艺。

  4.2.3 光污染控制

  1.  施工现场应尽量避免夜间施工。夜间室外照明灯应加设灯罩,光照方向集中在施工范围内。

  2.  灯具选择应以日光型为主,尽量减少射灯及石英灯的使用。

  3.  钢筋应尽量采用机械连接,电焊作业应采取遮挡措施,避免电焊弧光外泄。

  4.2.4  水污染控制

  1.  施工现场污水排放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污水排入城镇下水道水质标准》(CJ 343)的有关要求。

  2.  在施工现场应针对不同的污水,设置相应的处理设施,如隔油池、化粪池等,并做防渗处理及定期清洗。禁止不经处理直接排入市政管道。

  3.  使用非传统水源和现场循环水时,应根据实际情况对水质进行检测。

  4.  保护地下水环境。应采用隔水性能好的边坡支护技术。当基坑开挖抽水量大于50万m3时,应进行地下水回灌,并避免地下水被污染。

  5.  对于化学溶剂等有毒材料、油料的储存地,应设专门库房,地面应做防渗漏处理,同时做好渗漏液收集和处理。废弃的油料和化学溶剂应集中处理,不得随意倾倒。

  6.  易挥发、易污染的液态材料,应使用密闭容器存放。

  7.  施工现场宜设置移动式厕所,并作定期清理。固定厕所设化粪池应做抗渗处理。

  8.  施工现场雨水、污水应分开排放、收集。

  4.2.5 土壤保护

  1.  保护地表环境,防止土壤侵蚀、流失。非施工作业面的裸露土或临时存放的土堆闲置3个月内的,应采用密目网或彩布进行覆盖、压实、洒水等降尘措施;裸露地面或临时存放的土堆闲置在3个月以上的,应对其裸露泥地进行临时绿化或者铺装;因施工造成容易发生地表径流土壤流失的情况,应采取设置地表排水系统、稳定斜坡、植被覆盖等措施,减少土壤流失。施工后应恢复施工活动破坏的植被(一般指临时占地内)。

  2.  沉淀池、隔油池、化粪池等不应发生堵塞、渗漏、溢出等现象。且应及时清掏各类池内沉淀物,并委托有资质的单位清运。

  3.  对于有毒有害废弃物如电池、墨盒、油漆、涂料等应回收后交有资质的单位处理,不能作为建筑垃圾外运,避免污染土壤和地下水。

  4.  施工现场使用机油、黄油、柴油的设备或工艺工序,应根据不同情况制定相应的防范措施。

  4.2.6建筑垃圾控制

  1.  应制定建筑垃圾减量计划,尽可能减少建筑垃圾的排放。

  2.  建筑垃圾的回收利用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工程施工废弃物再生利用技术规范》GB/T50743的规定。建筑垃圾的回收及再利用情况应及时分析,并将结果公示,发现与目标值偏差较大时,应及时采取纠正措施。

  3.  施工现场生活区应设置封闭式垃圾容器,施工场地生活垃圾应实行袋装化,及时清运。应对建筑垃圾进行分类,并收集到现场围蔽式垃圾站,集中运出。生活区、办公区垃圾不得与建筑垃圾混合运输、消纳。

  4.  有毒有害废弃物的分类应达到100%;对有可能造成二次污染的废弃物应单独储存,并设置醒目标识。

  5.  鼓励在施工现场对土方及建筑废弃物进行加工处理,制作可用于市政道路维修的回填料、路基石、围蔽使用的再生骨料、环保免烧砖等产品。处理产生的回填材料可用于基坑回填、地下室垫层、市政道路垫层、小区道路垫层;也可制作环保免烧砖,用于地下室砖模、地下室隔墙。

  4.2.7 地下和周边设施、文物和资源保护

  1.  施工前应调查清楚地下及周边各种设施,制定专项施工方案,设置明显的、不易被破坏的施工现场管线保护标识,做好保护计划,保证施工场地地下及周边的各类管道、管线、建筑物、构筑物的安全运行。

  2.  应指定地下管线保护责任人并落实相关责任,并做好地下管线安全保护技术交底,对可能损害地下管线的施工作业,应采取跟班作业,现场指导。

  3.  涉及油气等危险化学品、高压电缆、给水主管及大型排水箱涵等地下管线施工作业7日前,应书面通知建设单位协调相关管线权属单位指派专人到现场监护和指导。严禁未经管线权属单位同意和在情况不明时盲目进行施工。

  4.  施工过程中一旦发现文物古迹,应立即停止施工,保护现场及通报文物部门并协助做好相关工作。

  5.  应避让、保护施工场区及周边的古树名木。

  4.3 节能与能源利用

  4.3.1节能措施

  1.  应制订合理施工能耗指标,提高施工能源利用率。

  1)施工现场应按生产、生活、办公制定用电控制指标,并建立计量管理机制。

  2)大型工程分不同单项工程、不同标段、不同阶段、不同分包生活区,应分别制定能耗定额指标,并采取不同的计量考核机制。

  3)进行现场教育和技术交底时,应将能耗定额指标一并交底,并在施工过程中计量考核。

  4)对于如塔式起重机、电梯等大型施工机械应进行专项能耗考核。

  5)应定期对计量结果进行核算、对比分析,并制定预防与纠正措施。

  2.  应优先使用国家、行业推荐的节能、高效、环保的施工设备和机具,如选用数控弯箍机、钢筋加工机等变频技术的节能施工设备及电动运输车、喷涂机械等高效设备。

  3.  在施工组织设计中,应合理安排施工顺序、工作面,以减少作业区域的机具数量,相邻作业区充分利用共有的机具资源。安排施工工艺时,应优先考虑耗用电能的或其它能耗较少的施工工艺。避免设备额定功率远大于使用功率或超负荷使用设备的现象。

  4.  应充分利用太阳能、风能、空气能等新能源,如太阳能照明、太阳能热水器、空气能热水器等。

  4.3.2 机械设备与机具

  1.  应建立施工机械设备档案和管理制度,开展耗能、耗水及排污计量,定期维修保养工作,做到停工关机。

  2.  应选择功率与负载相匹配的施工机械设备,避免大功率施工机械设备低负载长时间运行。机电安装可采用节电型机械设备,如逆变式电焊机和能耗低、效率高的手持电动工具等,以利节电。机械设备宜使用节能型油料添加剂,在可能的情况下,考虑回收利用,节约油量。

  4.3.3 生产、生活及办公临时设施

  1.  应合理设计、采用自然采光、通风,并根据需要设置外遮阳设施。

  2.  临时设施宜采用节能材料,墙体、屋面使用热工性能好的的材料,减少夏天空调设备的使用时间及耗能量。

  3.  应合理配置空调、风扇数量,规定使用时间,实行分段分时使用,节约用电。

  4.3.4 施工用电及照明

  1.  施工用电应在用电审批范围。

  2.  应合理布置临时用电线路,选用节能器具,采用声控、光控等自动控制装置;办公区和生活区节能照明灯具的数量不应少于80%。

  3.  照明设计应以满足最低照度为原则,照度不应超过最低照度的20%。

  4.  施工现场宜错峰用电。

  4.4 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

  4.4.1 选用绿色建材和设备

  1.  应鼓励使用建筑垃圾砖、再生骨料混凝土、再生骨料砂浆等再生建材。

  2.  应鼓励使用新型干法工艺技术生产高质量水泥材料,具有优异功能的新型复合墙体,高性能混凝土,多功能玻璃、陶瓷、涂料等新型环保材料。

   3.  应鼓励使用工具化、定型化、装配化、标准化的施工材料和设备。

   4.4.2节材措施

   1.  应制定材料使用的减量计划,材料损耗率比定额损耗率降低30%。

   2.  应根据施工进度、材料使用时点、库存情况等制定材料的采购和使用计划,减少库存。

   3.  现场材料应堆放有序,并满足材料储存及质量保持的要求。

   4.  材料运输工具适宜,装卸方法得当,防止损坏和遗洒。根据现场平面布置情况就近卸载,避免和减少二次搬运。

   5.  应采取技术和管理措施提高模板、脚手架等的周转次数。

   6.  应对综合管线进行优化设计,且应对安装工程的预留、预埋、管线路径等方案进行优化,推广机电安装的工厂化预制加工和制作。

   7.  应就地取材,现场主要以当地建筑材料为主,当地建筑材料应占该类型的建筑材料总费用的80%以上。

   8.  宜利用BIM等技术进行预排版,优化下料方案。

 4.4.3结构材料

   1.  应推广使用预拌混凝土和商品砂浆。准确计算采购数量、供应频率、施工速度等,在施工过程中动态控制。结构工程应使用散装水泥。

   2.  应推广使用高强钢筋和高性能混凝土,减少资源消耗。

   3.  应推广钢筋专业化加工和配送,或在现场配置数控钢筋锯切机。

   4.  钢筋宜采用专用软件优化放样下料,根据优化配料结果确定进场钢筋的定尺长度;施工现场宜采用专业化生产的成型钢筋。

   5.  钢结构深化设计时,应结合加工、运输、安装方案和焊接工艺要求,确定分段、分节数量和位置,优化节点构造,减少钢材用料。大型钢结构宜采用工厂制作,现场拼装;宜采用起重机吊装、整体提升、滑移、顶升等安装方法。

   6.  宜采取数字化技术,对大体积混凝土、大跨度结构等专项施工方案进行优化。

   7.  应充分利用商品混凝土的余料制成浇制预制盖板等小型预制件。

   8.  在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时,应利用粉煤灰、矿渣、外加剂等新材料降低混凝土和砂浆中的水泥用量。

   4.4.4 围护材料

   1.  门窗、屋面、外墙等围护结构应选用耐候性及耐久性良好的材料,施工应确保密封性、防水性和保温隔热性。

   2.  门窗应采用密封性、热工性能、隔音性能良好的型材和玻璃等材料。

   3.  屋面材料、外墙材料应具有良好的防水性能和保温隔热性能。

   4.  当屋面或墙体等部位采用基层加设保温隔热系统的方式施工时,应选择高效节能、耐久性好的保温隔热材料,以减小保温隔热层的厚度及材料用量。

   5.  屋面或墙体等部位的保温隔热系统应采用专用的配套材料,以加强各层次之间的粘结或连接强度,确保系统的安全性和耐久性。

   6.  应加强保温隔热系统与围护结构的节点处理,尽量降低热桥效应。针对建筑物的不同部位保温隔热特点,应选用不同的保温隔热材料及系统,做到经济适用。

   7.  应积极推广使用预制多功能围护板墙。

  4.4.5 装饰装修材料

  1.  施工前,块材、板材和卷材应进行排版优化设计。

   2.  面材、块材施工前,应预先按照施工图纸进行深化设计和排版,绘制配模图,并在车间集中切割加工后配送至作业面。

   3.  应采用非木质的新材料或人造板材代替木质板材。

   4.  防水卷材、壁纸、油漆及各类涂料基层必须符合要求,避免起皮、脱落。各类油漆及粘结剂应随用随开启,不用时及时封闭。

   5.  幕墙及各类预留预埋应与结构施工同步。

   6.  木制品及木装饰用料、玻璃等各类板材等宜在工厂采购或定制。

   7.  应采用自粘类片材,减少现场液态粘结剂的使用量。

  

  4.4.6 周转材料

   1.  应选用耐用、维护与拆卸方便的周转材料和机具。

   2.  优先选用制作、安装、拆除一体化的专业队伍进行模板工程施工。

   3.  模板应以节约自然资源、可重复利用和回收为原则,推广使用定型钢模、钢框竹模、铝模板、竹胶板、塑料模板等;现场木模板或竹夹板的周转次数应不少于5次;推广采用无梁楼盖体系,并配套采用早拆模板施工技术施工。

   4.  施工前应对模板工程的方案进行优化,预先按照施工图纸进行深化设计和排版,绘制配模图,并在车间集中切割加工后配送至作业面。多层、高层建筑使用可重复利用的模板体系,模板支撑宜采用工具式支撑。

   5.  应优化高层建筑的外脚手架方案,采用整体提升、分段悬挑等方案。

   6.  基坑周边围护宜使用可周转使用的可拆装式防护栏杆。

  7.  现场办公和生活用房应采用周转式或整体吊装式活动房。现场围挡应最大限度地利用已有围墙,或采用装配式可重复使用围挡封闭。力争工地临房、临时围挡材料的可重复使用率达到70%。

  4.5 节水与水资源利用

  4.5.1提高用水效率

  1.  施工中应采用先进的节水施工工艺。

  2.  施工现场喷洒路面、绿化浇灌不宜使用市政自来水。现场搅拌用水、养护用水应采取有效的节水措施,严禁无措施浇水养护混凝土。现场水平结构混凝土可采取覆盖薄膜的养护措施,竖向结构采取包裹或喷洒养护液养护。

  3.  施工现场供水管网应设计合理,并采取管网和用水器具防渗漏的措施。

  4.  现场机具、设备、车辆冲洗用水必须设立循环用水装置。施工现场办公区、生活区的生活用水应采用节水系统和节水器具,节水器具配置率应达到100%。项目临时用水应使用节水型产品,安装计量装置,采取针对性的节水措施。

   5.  施工现场及生活区应建立可再利用水的收集处理系统,如将生活区生活废污水(厨房洗菜中水、洗漱间的洗衣等用水)集中处理后,用于生活区的绿化浇灌、道路冲洗、冲洗厕所,或用于楼层外排栅采用喷雾降尘系统、工地现场器具、设备、运输车辆的清洗等,使水资源得到梯级循环利用。

   6.  施工现场应分别对生活用水与工程用水确定用水定额指标,并分别计量考核。

   7.  施工现场应对混凝土搅拌站点等用水集中的区域和工艺点进行专项计量考核。

   8.  大型工程的不同单项工程、不同标段、不同分包生活区,应分别计量用水量。在签订不同标段分包或劳务合同时,应将节水指标纳入合同条款,进行计量考核。

   9.  施工现场应建立雨水、中水或可再利用水的搜集利用系统。

   4.5.2 非传统水源利用

   1.  应优先采用中水搅拌、中水养护,有条件的工程应收集雨水养护。

   2.  处于基坑降水阶段的工地,基坑降水应存储使用,可作为混凝土搅拌用水、养护用水、冲洗用水和部分生活用水。

   3.  现场机具、设备、车辆冲洗、喷洒路面、绿化浇灌等用水,应优先采用非传统水源。

   4.  施工现场及生活区、办公区应建立雨水收集利用系统。

   5.  施工中非传统水源和循环水的再利用量应大于30%。

   4.5.3 用水安全

  非传统水源和现场循环再利用水的使用过程中,应制定有效的水质检测与卫生保障措施,确保避免对人体健康、工程质量以及周围环境产生不良影响。

   4.6 节地与施工用地保护

   4.6.1临时用地指标

   1.  应根据施工规模及现场条件等因素合理确定临时设施,如临时加工厂、现场作业棚及材料堆场、办公生活设施等的占地指标。临时设施的占地面积应按用地指标所需的最低面积设计。

   2.  平面布置应合理、紧凑,在满足环境、职业健康与安全及文明施工要求的前提下尽可能减少废弃地和死角,临时设施占地面积有效利用率应大于90%。

   4.6.2 临时用地保护

   1.  应对深基坑施工方案进行优化,减少土方开挖和回填量,最大限度地减少对周边土地的扰动,保护周边自然生态环境。

   2.  红线外临时占地应尽量使用荒地、废地,少占用农田和耕地。工程完工后,应及时对红线外占地恢复原地形、地貌,使施工活动对周边环境的影响降至最低。

   3.  应按经批准的时间、地点、范围和要求占用道路,协助维护占路范围周围的交通秩序,并满足施工作业区周边居民的基本出行要求,允许通行的车道或临时便道应满足安全通行的最小宽度要求;占用道路期满,应及时腾出所占道路,并清理现场,恢复道路原状。

   4.  应利用和保护施工用地范围内原有绿色植被。对于施工周期较长的现场,应按建筑永久绿化的要求,安排场地新建绿化。

   4.6.3 施工总平面布置 

   1.  施工总平面布置应做到科学、合理并实施动态管理,充分利用原有建筑物、构筑物、道路、管线为施工服务。

   2.  施工现场搅拌站、仓库、加工厂、作业棚、材料堆场等布置应尽量靠近已有交通线路或即将修建的正式或临时交通线路,缩短运输距离。

   3.  临时办公和生活用房应采用经济、美观、占地面积小、对周边地貌环境影响较小,且适合于施工平面布置动态调整的多层轻钢活动板房、钢骨架水泥活动板房等标准化装配式结构。生活区与生产区应分开布置,并设置标准的分隔设施。

   4.  须对施工现场进行围蔽(围蔽高度中心市区不少于2.5m,其它不少于1.8m),确保围蔽安全稳固;围蔽外侧应同时建设不少于1m宽绿化带,场地条件不允许的,围蔽外侧和硬路面衔接处应采取硬化铺装措施。

   5.  施工现场道路按照永久道路和临时道路相结合的原则布置,道路应对荷载有限制,施工期间不得破坏永久道路。在满足路面荷载条件下,临时道路应采用预制块铺设或钢板敷设,道路路基应采用永久路基施工,市政雨水、污水管网应提前投入使用。施工现场内应形成环形通路,减少道路占用土地。

   6.  临时设施布置应注意远近结合(本期工程与下期工程),努力减少和避免大量临时建筑拆迁和场地搬迁。

  5  推广应用绿色施工“四新”技术

  5.1  施工方案应建立推广、限制、淘汰公布制度和管理办法。发展适合绿色施工的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技术,对落后的施工方案进行限制或淘汰,鼓励绿色施工技术的发展,推动绿色施工技术的创新。

  5.2  应大力发展现场监测技术、低噪音的施工技术、现场环境参数检测技术、自密实混凝土施工技术、清水混凝土施工技术、建筑固体废弃物再生产品在墙体材料中的应用技术、脚手架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5.3  应积极推进建筑工业化和PC产业化施工,重点推进结构构件预制化和建筑配件整体装配化。在保证结构安全,设计合理的前提下,推广预制产品在建筑中的使用,如预制内隔墙板、预制楼梯、预制阳台、预制厕所间等;推广混凝土结构预制装配及建筑构配件整体安装技术;推广移动式工艺样板间和整体吊装板房、设施的使用等,逐步发展工厂化生产、现场装配的建筑工业化体系。

  5.4  应加强信息技术应用,如绿色施工的虚拟现实技术、三维建筑模型的工程量自动统计、绿色施工组织设计数据库建立与应用系统、数字化工地、基于电子商务的建筑工程材料、设备与物流管理系统等。通过应用信息技术,进行精密规划、设计、精心建造和优化集成,实现与提高绿色施工的各项指标。

  5.5  采用BIM技术进行土建结构、钢结构、幕墙、电梯、机电、人防、精装修、景观绿化等专业的碰撞检查和深化设计;使用BIM技术进行施工平面布置,利用BIM模型进行动态管理;使用BIM技术进行重要或复杂施工方案的模拟及优化,结合模型进行可视化施工交底;以实现材料“零库存”为目标,利用BIM和物联网技术,对进场大宗物资、机电设备、钢结构、PC构件、取样试件等进行物料跟踪管理;利用BIM技术,实现建筑、结构、机电等构件的预制化。

   6  绿色施工应用示范工程

  1.  我省绿色施工尚处于起步阶段,应通过试点和示范工程,总结经验,引导我省绿色施工的健康发展。我省制订引导施工企业实施绿色施工的激励政策,促进我省绿色施工的发展。

  2.  我省开展绿色施工示范工程活动应遵循分类指导、行业推进、企业自愿申报的原则。验收评审工作将依据《广东省建筑业绿色施工示范工程管理办法》(试行)和广东省标准《建筑工程绿色施工评价标准》进行。

    

  本导则用词说明

  1.  为便于在执行本导则条文时区别对待,对于要求严格程度不同的用词说明如下:

  1)表示很严格,非这样做不可的用词:

  正面词采用“必须”,反面词采用“严禁”;

  2)表示严格,在正常情况下均应这样做的用词:

  正面词采用“应”,反面词采用“不应”或“不得”;

  3)表示允许稍有选择,在条件许可时首先应这样做的用词:

  正面词采用“宜”,反面词采用“不宜”;

  4)表示有选择,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这样做的用词,采用“可”。

  2   条文中指明应按其他有关标准执行的写法为“应按……执行”或“应符合……的规定”。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