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潮州规模以上工业生产运行情况分析
(2020年潮州规模以上工业生产运行情况分析)
内容摘要:本文对2020年潮州规模以上工业生产运行情况进行分析,指出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加快工业经济增长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2020年 规模以上工业 运行情况
2020年,面对严峻复杂的国内外环境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的严重冲击,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市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采取各项有效政策措施,取得疫情防控重大战略性成果,工业生产逐步恢复,复工复产深入推进,稳住了工业经济基本盘。特别是10月以来,全市工业经济发展持续向好,连续三个月当月实现正增长,充分显现了我市工业经济发展的韧性和潜力。随着四季度复工复产基本达到正常水平,以及应对疫情催生并推动的工业新产业新业态的快速发展,加上有国内市场和海外疫情的持续发酵导致的出口订单向国内转移等,对工业经济的增长提供了重要支持,我市工业经济运行稳定恢复。
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经济运行基本情况
(一)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降幅继续收窄
国内疫情防控得力,复工复产复商复市加快,我市工业经济自3月以来持续恢复。全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完成增加值269.66亿元,同比下降2.5%,降幅比前三季度收窄8.6个百分点。
分经济类型看,国有控股企业增加值与上年持平;股份制企业同比下降2.1%,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同比下降1.7%。
分三大门类看,采矿业增加值同比下降7.8%,制造业下降3.0%,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增加值增速与上年持平。
12月我市经济已经基本摆脱疫情影响,恢复正常运转。12月当月,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1.1%,比上月加快1.2个百分点,月环比增长12.1%。
(二)各县区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收窄明显,凤泉湖高新区为正增长
湘桥区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下降3.1%,降幅比前三季度收窄7.7个百分点;枫溪区规上工业增加值下降4.6%,降幅比前三季度收窄7.0个百分点;潮安区规上工业增加值下降2.3%,降幅比前三季度收窄10.5个百分点;饶平县规上工业增加值下降0.9%,降幅比前三季度收窄5.3个百分点;凤泉湖高新区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9.3%,增幅比前三季度减少7.7个百分点。
(三)高技术制造业发展较好,优于全市平均水平
2020年,全市规上高技术制造业累计实现增加值25.87亿元,同比增长10.8%,增幅比前三季度提高7.3个百分点,增速比全市规上工业快13.3个百分点,占规上工业比重为9.6%,拉动我市规上工业增速1.0个百分点。
(四)出口交货值降幅持续收窄,外需持续恢复
2020年,我市规上工业完成销售产值1148.29亿元,同比下降23.4%,降幅比前三季度收窄6.5个百分点;完成出口交货值135.63亿元,同比下降26.0%,降幅比前三季度收窄5.1个百分点。
出口降幅持续收窄,主要是四季度外需持续恢复,积累了因为疫情导致的赶工需求,起到了对出口的拉动作用;同时海外疫情反复,也得益于海外订单转移到国内的阶段性强劲外需,这也对我市经济的增长提供了重要支持。分产品看,医药制造业、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酒饮料和精制茶制造业出口交货值维持高增,同比分别增长7196.0%、129.2%和68.7%(见表1)。
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各县区仍为负向拉动,仅凤泉湖高新区小幅拉高
湘桥区拉低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0.5个百分点,枫溪区拉低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0.9个百分点,潮安区拉低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1.0个百分点,饶平县拉低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0.2个百分点,凤泉湖高新区虽然增速相对较高,但占全市规上工业总量比重仅为0.5%,仅拉高全市规上工业增速约0.05个百分点。
(二)主要行业表现相对疲软
2020年全市30个行业大类中,14个行业增加值实现正增长,增长面仅为46.7%(见表2)。规上八大行业累计完成增加值175.21亿元,同比下降4.7%,增速比全市平均水平低2.2个百分点,拉低全市规上工业增速3.0个百分点;部分行业受疫情重创后恢复相对较慢,其中陶瓷工业增加值同比下降6.0%,拉低全市规上工业增速1.9个百分点,规上食品工业增加值同比下降5.5%,拉低全市规上工业增速0.5个百分点;规上服装工业增加值同比下降19.1%,拉低全市规上工业增速0.3个百分点;印刷和记录媒介复制业增加值同比下降6.6%,拉低全市规上工业增速0.2个百分点(见表3)。
重点企业未能形成正向拉动
2020年,全省百强企业已实现正向拉动,而我市仍未形成。我市前100家重点工业企业完成增加值140.47亿元,增速下降0.7%,拉低全市规上工业增速0.36个百分点。实现正增长的企业有57家,重点企业生产增长面超过50%,但部分重点企业甚至因经营不善停产停业。
先进制造业仍为负增长,与全省相比较为薄弱
2020年,全市规上先进制造业累计实现增加值65.35亿元,同比下降1.3%,降幅比前三季度收窄6.4个百分点,占规上工业比重为24.2%,拉低我市规上工业增速0.3个百分点。全省的先进制造业增加值增长3.4%,占规上比重为56.1%,拉动规上增加值增长1.9个百分点,相比之下,我市的先进制造业还相对薄弱。
三、对策建议
(一)加快打造产业集群,促进工业企业发展
我市要主动参与“双区”建设和“双城”联动,主动推动汕潮揭一体化发展,不断拓展发展新空间、培育发展新动能,塑造发展新优势。以更大力气打造现代产业体系,加快打造陶瓷产业等五大产业集群,促进工业企业的发展。
(二)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培养新的工业增长点
我市要借力“双区”“双城”建设、深圳与汕头深度协作等辐射带动作用,进一步走好特色化差异化高质量发展之路;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主题,大干快上,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开好局起好步。以更大魄力全面深化改革,拿出背水一战的决心和勇气,以营商环境的大变革、大改善带动全面深化改革向纵深推进,全力以赴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让潮州成为工业企业“近悦远来”的创业沃土,培养新的工业增长点。
(三)大力推进创新驱动,促进全市制造业进一步发展
鼓励全市龙头企业加强对关键技术的研究和成果应用,将更多人力、物力、财力投向核心技术的研发,加快全市制造业向高端化发展,建立创新生态,提升产能优化配置,为疫情过后制造业转型升级提供有力支撑。
供稿:工交投资科
撰稿:刘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