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时期潮州工业经济情况分析

(“十三五”时期潮州工业经济情况分析)

2021-04-09 15:26
发布单位:潮州市统计局
【浏览字体:


“十三五”时期潮州工业经济情况分析


内容摘要:本文分析了“十三五”时期潮州工业经济发展的总体情况,指出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推动潮州工业高质量发展的几点建议。


关键词:“十三五” 工业 分析


刚刚过去的2020年,是“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也是极不平凡、极不寻常、极为不易的一年。“十三五”期间,国内外环境复杂严峻,中美贸易摩擦持续加剧,尤其是2020年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更是让经济社会发展受到冲击,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潮州市经济下行压力不断增大,工业企业发展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压力,保证全市经济实现稳步发展任重道远。

一、“十三五”期间潮州市工业经济发展情况

2016-2020年,潮州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3.5%2016-2019年,增加值同比分别增长6.6%6.4%3.7%3.4%2020年受疫情影响增加值下降2.5%

(一)形成了以八大行业为主体的产业模式

经过多年积累,潮州逐渐形成了以陶瓷、食品、服装、塑料、印刷、电子、不锈钢制品、水族机电八大行业为主体的产业模式。截至2020年底,全市规模以上八大行业累计完成增加值175.21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为65.0%,比2015年(67.3%)降低2.3个百分点;规上陶瓷行业占八大行业的比重为47.6%,比2015年(45.3%)提高2.3个百分点;其中规上陶瓷制品制造占陶瓷行业的比重为的93.3%,比2015年(93.0%)提高0.3个百分点。

(二)制造业仍占据主导地位

十三五”期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从三大门类看,制造业始终占据主导地位。2015年采矿业、制造业和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累计增加值占总增加值比重为0:80.8:19.22020年采矿业、制造业和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累计增加值占比为0.3:81.3:18.4

2015年,全市增加值占比前五位的行业为非金属矿物制品业,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金属制品业,燃气生产和供应业,食品制造业,累计增加值占总增加值比重为62.9%2020年,全市增加值占比前五位的行业为非金属矿物制品业,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燃气生产和供应业,金属制品业,累计增加值占总增加值比重为64.2%,非金属矿物制品业仍为第一位,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跃居第三位。五年间,增长较快的行业有木材加工和木、竹、藤、棕、草制品业,废弃资源综合利用业,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分别增长2389.6%558.8%442.3%。受疫情的影响,2020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现有的30个行业中,只有12个行业保持增长,增加值占比24.5%

(三)电力生产稳定增长

十三五”期间,规上工业发电量稳定增长,2020年发电量为155.28亿千瓦时,比2015年增长19.4%,年均增长3.6%;其中,新能源水力、风力发电量分别为2.262.76亿千瓦时,比2015年分别增长11.4%101.7%,年均分别增长2.2%15.1%

(四)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十三五”期间,潮州在推动传统产业优化升级的同时,大力发展高技术制造业和先进制造业,部分技术含量和附加值较高的行业快速增长,产业结构加快调整优化。2020年,规模以上高技术制造业实现增加值25.87亿元,同比增长10.8%,比全市平均水平高13.3个百分点,占规上比重为9.6%,比2015年提高3.4个百分点;其中,医疗仪器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业增长112.2%,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增长11.7%。规模以上先进制造业实现增加值65.35亿元,比上年下降1.3%,比全市平均水平高1.2个百分点,占规上比重为24.2%,比2015年提高15.2个百分点;其中,石油化工产业增长32.1%,高端电子信息制造业增长11.9%,先进装备制造业增长8.8 %,生物医药及高性能医疗器械增长5.9%

(五)创新驱动不断加快

加大科技研发力度,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创新驱动不断加快,规上工业企业研究机构数从2015年的50个增加到2019(编辑分析时,2020年数据省未核定,下同)258个,是2015年的5.2倍;R&D人员从2015年的3281人增加到2019年的3540人。创新成果较快增长,规上工业企业有效发明专利数从2015年的509件增加到2019年的991件,是2015年的1.9倍,R&D经费内部支出从20155.11亿元增加到2019年的6.04亿元,是2015年的1.2倍。

(六)用工效率不断提升,人均创值明显增长

在工业转型升级过程中,工业用工人数下降,用工效率提升。2020年末,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平均用工人数为13.66万人,比2015年末(20.85万人)减少7.19万人,下降34.5%;人均实现工业总产值87.86万元,比2015年末(63.29万元)提高24.57万元,增长38.8%2020年,全市规上工业全员劳动生产率为19.74万元/*年,比2015年(17.27万元/*年)增长14.3%

(七)减税降费政策精准对症,企业提质增效

十三五”期间,国家多次调整增值税税率,减免社保费用、减免电费、减免房租、贷款贴息等惠企政策,切实减轻企业负担,让企业轻装上阵。2020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三项费用(销售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合计为65.46亿元,比2015年(82.24亿元)减少16.78亿元,下降20.4%。规模以上工业应交增值税为22.92亿元,比2015年(44.57亿元)减少21.65亿元,下降48.6%

二、潮州市工业存在问题

十三五”期间,潮州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效益运营情况较好,但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所面临的挑战和问题。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经济总量偏小、基础薄弱、发展不快的局面依旧严峻。

(一)工业企业规模偏小,骨干企业带动能力不足

从单位规模看,2020年底,我市931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大型企业仅为4家,中型企业仅为111家,大中型企业偏少,整体以小型企业为主,小型企业有770家,占全市规上总企业数的比重为82.7%;从产值规模看,2020年底,我市规上工业企业中,产值1亿元以下的企业有644家,1亿到10亿之间有280家,10亿以上的企业仅有7家,其中产值50亿以上的企业仅有3家,最大企业的产值也不超过100亿;从户均产值看,2020年底,我市户均产值为1.29亿元,比全省(2.64亿元)低1.35亿元,我市企业产值规模普遍偏小。

工业发展缺乏产业化龙头骨干企业,资源优势得不到充分利用和发挥,企业的产业层次低、产业链条延伸度短、竞争力弱,容易受到市场影响、抗风险能力差,导致转型升级步伐较慢,资源优势不能有效转化为经济优势和产业优势。

(二)行业分布较集中,重点产业支撑力度不够

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产业结构比较单调,主要集中在陶瓷、食品、电子、能源行业,缺少新的支柱产业,行业发展不够均衡问题明显。2020年,全市工业经济在不断受到疫情和国际国内市场大环境的影响下,部分行业受重创后恢复相对较慢,规上陶瓷工业增加值同比下降6.0%,拉低全市规上工业增速1.9个百分点,食品工业增加值同比下降5.5%,拉低全市规上工业增速0.5个百分点;服装工业增加值同比下降19.1%,拉低全市规上工业增速0.3个百分点;印刷和记录媒介复制业增加值同比下降6.6%,拉低全市规上工业增速0.2个百分点。

(三)先进制造业和高技术制造业比重低

我市现代产业企业技术创新和科技投入相对不足,研发经费和人员少,关键技术缺乏,自主研发能力较弱,存在高端产业低端化现象,整体竞争力依然较弱。2020年,全市规上先进制造业占规上工业比重为24.2%,比全省(56.1%)低31.9个百分点;规上高技术制造业占规上工业比重为9.6%,比全省(31.1%)低21.5个百分点。相比之下,我市的先进制造业和高技术制造业还相当薄弱。

(四)盈利水平和经济效益下降

从盈利水平看,2020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利润总额为74.03亿元,比2015年下降20.8%20162020年年平均下降4.6%,利润呈逐年下降态势。从经济效益看,2020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236.9%,比2015年(278.9%)下降42.0个百分点。其中总资产贡献率为12.1%,比2015年(28.6%)下降16.5个百分点;资本保值增值率为110.6%,比2015年(113.4%)下降2.8个百分点;流动资产周转率为2.77次,比2015年(4.0次)下降1.23次;成本费用利润率为7.3%,比2015年(10.9%)下降3.6个百分点;产品销售率为95.7%,比2015年(98.0%)下降2.3个百分点。

三、推动潮州市工业高质量发展的几点建议

未来五年,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不断提高全市工业企业运行质量,大力推动潮州市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增强企业的竞争力、创新力、抗风险能力,加快产业升级,是全市工业企业健康发展的必由之路。

(一)继续促进产业结构优化调整,着力优化内部结构

1、潮州要立足调整产业结构,提升产业技术层次,优化产业升级,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步伐。加快陶瓷、食品、电子等支柱产业优化升级,在新时代焕发新活力,推动全市钨钼冶炼、电阻电容电感元件制造、医学生产用信息化学品制造、食品及饲料添加剂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谋划一批重大项目,做大新兴产业。

2、扎实推进潮州工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工业结构优化升级,提高工业行业产品质量,从原材料、设计研发、生产运营及产业配套等全产业链进行梳理,针对薄弱环节,采取有力措施推动补链、延链、强链。

3、降低企业用电成本、物流成本、土地成本和政府服务成本,着重补齐产业转型、结构优化、动能转化等方面的短板。

4从市场、设计和生产过程中寻找最佳结合点,集合材料、工艺、控制、系统、工程等方面,开发设计技术先进和经济合理的产品,最大限度地满足用户需求,扩大市场占有率,培育企业质量和品牌。

(二)加快补齐先进制造业和高技术制造业发展短板

我市应瞄准先进制造业和高技术制造业薄弱领域,补齐发展短板。积极培育高端电子信息制造业、新材料制造业、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等行业发展,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同时做好规划引导,营造壮大发展先进制造业和高技术制造业的大环境,在研究开发经费等方面给予必要的政策支持,对发展前景好、潜力大的项目在生产要素投入上给予大力支持,促其做大做强。

(三)切实做好小微型企业帮扶

截至2020年底,我市931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小微型企业816家,占比87.6%;小微型企业为我市规上工业企业的主要组成部分,因此我市需深入了解小微型企业的情况,积极沟通、主动协调,切实解决企业经营中的困难。加大在用工、用地等方面的扶持力度,因地制宜,因企施策,细化配套政策,真正发挥稳定小微型企业发展的关键作用,降低融资成本和房屋租金,提高小微型企业生存和发展能力。同时强化小微型企业与龙头骨干企业的协作配套,支持小微型企业与龙头企业建立稳定的配套协作关系。引导和帮助企业找准市场定位,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开发技术先进、附加值高、成本低、适销对路的新产品,使小微型企业健康茁壮成长,夯实工业经济发展基础。

(四)推动技术创新和营销模式创新,推进工业互联网发展

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充分发挥企业创新主体作用,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提升各类创新创业平台服务功能和水平;加强产学研合作,推动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鼓励和引导企业加大科技投入力度,支持企业建立技术中心、研究院等研发机构;提高企业的自主研发能力,发挥科技型企业在行业中的创新引领作用,推动产业的创新发展,凝聚行业自主创新合力,促进工业技术框架构建。同时发展网上销售、直播带货、场景体验等新模式,推动企业线上推广、线上洽谈、线上成交。进一步建立沟通企业和消费者的交流交易平台,发展移动端电商、个性化定制、体验式营销等新模式;深化云计算在企业的应用,运用工业互联网新技术新模式实施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升级,进一步降低企业经营成本、提高生产效率、提升产品质量。

(五)完善应急处理、政策扶持各项机制体制

新冠疫情的突然暴发和迅速传播让绝大多数工业企业措手不及。一方面,今后针对类似事件要完善相应的机制,提高应急处理能力。应尽快出台对于重大公共危机或突发性风险事件的预警机制,提升市场监测与预警能力,提升工业企业的应急保障意识与应急保障能力,便于及时判断风险性事件的发生并作出有效应对。另一方面,破解困境也离不开各项政策的支持,完善各项扶持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是今后帮助工业企业纾难解困的重要抓手。全面落实减税降费税收优惠政策,着力加强对工业企业的税收政策宣传,引导企业依法依规取得进项发票,规范财务核算,切实减轻企业负担;加大融资扶持,对符合规定的用地进行补充完善申报手续,使企业能够以多种方式申请,获得银行贷款。

                                        



                                                                                                                                                                 供   稿:工交投资科

                                                撰   稿:翁愈秋 刘燊

                                                                         责任编辑:翁愈秋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