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商品丰富多彩 各种业态繁荣活跃
——新中国成立70周年潮州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报告
内容摘要:新中国成立70年来,潮州贸易勇于探索、敢于争先,贸易总量不断攀升,贸易结构持续优化,贸易质量效果显著,逐步形成全方位、多层次、高质量、高水平的对外开放新格局。
关键词:新中国 70年 贸易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发展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之后,潮州市消费品市场发展开辟了广阔空间,市场商品丰富多彩,消费市场繁荣活跃,消费总量持续扩大,居民消费水平明显提升,形成多渠道流通、多种经济成分、多种经营方式并存的市场流通格局,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消费品市场的快速发展,有效地促进了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
一、消费品市场发展显著
新中国成立的70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经济实现快速发展。从柜台到超市,再到网上购物,我市消费品市场飞速发展,市场结构深刻变化,人们在生活方式、消费观念、思维方式等各个方面都发生了可喜的变化,生活质量显著提高。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从1949年的0.51亿元增长到2018年的588.1亿元,增长了1153倍,逐步形成了多样化、多层次的消费市场,市场供求格局发生根本性变化,消费品市场呈持续、健康、繁荣活跃、稳定增长态势。
我市消费品市场的繁荣巨变是整体经济社会发展的显现,而消费品市场的红火繁荣同时也是整体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源泉。在我市经济飞速发展的1988年、1999年、2005年、2008年、2009年、2012年、2015年、2017年我市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分别突破了10亿元、50亿元、100亿元、150亿元、200亿元、300亿元、400亿元、500亿元大关。特别是在2008年以后我市消费市场发展飞速。改革开放以来,我市城乡消费品零售额基本呈现稳中有进的发展趋势,1988年往后我市城镇销售品零售额呈逐年增长趋势,特别是2007年我市城镇消费品零售额超过100亿元,农村消费品零售额则发展缓慢。
二、改革开放以来消费品市场变化显著
(一)经营体制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由单元化向多元化转变。改革开放初期全市消费市场的主体经济成分只有国有、集体和少量的个体。八十年代初期市区购物的地方仅只有百货公司,农村基本没有售货点,只在各个乡上才有供销社,而这些售货点都基本是国有或集体。四十年间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化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局面已经形成,民营和个体经济数量显著增长。消费市场在机遇和挑战的进程中计划经济的痕迹已逐渐被日益成熟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取代,并带动消费市场走向了日趋繁荣发展之路。
改革开放以来,我市推动商品流通行业扩张,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商业制度纵深推进,营商环境明显改善,市场主体活力增强,商品流通规模急剧扩张。2018年,我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588.0亿,比1987年增长74倍。截至2018年底,我市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业法人企业接近200家,实现零售总额超94.4亿元,占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16%,比2000年提高14个百分点。
在餐饮消费方面,在国家大力弘扬传统文化,鼓励发展大众化餐饮以及各类减税降费政策下,传统老字号餐饮保持良好发展态势,各类音乐餐厅、亲子餐厅和网红餐饮受到青睐,餐饮市场保持较快增长。2018年,我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中住宿餐饮业实现零售额48.1亿元,是1950年的71倍,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接近一成。
(二)供求关系的变化
由供小于求向供大于求转变。计划经济时期各种商品物资按计划生产、供应,很难满足市场需求,消费市场基本处于供小于求状况,各种粮票、布票等严重限制了人们的购买欲望。经过四十年的改革开放商品物资短缺的局面得到改善,供求矛盾得到缓解,供求之间基本实现了平衡,随着市场各种消费品的逐渐丰富,加上居民收入的逐年提高,供求关系发生着变化,供大于求的现象有所增加,出现了由供小于求向供大于求的转变,消费者选择的机会增多了,同时也为生产商之间和经营商之间优胜劣汰的良性竞争提供了契机。
(三)消费观念的变化
由基本消费向享受消费转变。改革开放前百姓的消费大多还处在吃、穿、用等生活必须的基本消费层面,对耐用消费品的需求仅限于“老四大件”自行车、手表、收音机、缝纫机。而目前人们消费的不仅是吃、穿、用,曾经不敢奢望的移动电话、电脑、汽车已走进寻常百姓家,许多时候还在购买的是各类服务,如保姆、按摩等,极大的彰显了70年间消费内涵由基本层面向追求美好生活层面的深刻转变。
供稿:农贸社会科
撰稿:陈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