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结构调整带动就业转变

——新中国成立70周年潮州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报告

2019-10-12 10:46
发布单位:潮州市统计局
【浏览字体:

    内容摘要: 新中国成立70年来,潮州劳动就业工作取得重大成就。全市就业规模不断扩大,就业结构持续优化,就业人员的劳动报酬稳步提高。

  关键词:新中国成立 70周年 就业 工资

    新中国成立70年来,潮州市始终把就业作为重要的民生工作,保持了就业形势长期稳定,民生投入不断增加,各级政府部门极为关注,出台了一系列促进就业政策,就业规模不断扩大,就业结构不断优化,就业质量明显提劳动工资水平不断提高 

    一、就业规模不断扩大,就业形势保持稳定

    1、就业规模不断扩大。 从有统计记录的资料情况看,改革开放40年来,全市就业人口规模持续扩大,实现稳定增长,就业总量从1978年的80.45人增加到2018年的123.43增长53.4%。从产业就业总量上看,1978年三次产业就业人员分别为 56.66万人、15.68万人和8.11万人;2018年三次产就业人员分别为38.56万人、55.66万人和29.21万人 ,与1978年比,一产业下降32%,二三产业分别增3.5倍和3.6倍 ,一产业就业人员逐年下降,二三产就业人员继续增加,就业结构不断优化。 

    2、第二、三产业成为吸纳就业最大产业。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市绝大多数劳动者以农业为生。自改革开放以来,潮州市经济稳步发展,创造出大量就业岗位,劳动就业工作取得可喜进展。进入90年代之后,随着经济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产业结构逐步升级,就业结构也得到合理调整。1978年第一产业就业人员占比达70.4%,第二、三产业就业人员占比仅分别为19.5%和10.1%。随着门类比较齐全的现代工业基础初步形成,第二、三产业就业人员迅速增加。2018年,第一产业就业人员占比降至31.2%,第二、三产业就业人员占比分别提升至45.1%和23.7%,表现出产业结构的逐步升级。(见图1)

10141.png

    3、非公有制经济成为吸纳就业的主渠道。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和完善的过程中,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也逐渐发展壮大,提供了大量就业岗位,为稳定和扩大就业发挥了重要作用。从1949年到2018年,经历了国有单位、集体单位就业人员持续增加到持续减少,其它单位就业人员经历了从无到有再到持续增加的过程,随着经济结构的优化,就业人员结构也更加合理优化,劳动就业分布也发生了巨大变化。2018年,城镇非私营单位中的非公有制经济单位就业人员49.4%,而国有、集体等公有单位就业人员分别占41.7%和8.9%。

    二、就业人员工资水平快速增长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发展不断迈上新台阶,以及政府出台最低工资标准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城镇非私营单(包括国有、集体、股份有限公司、外商投资公司等)就业人员平均工资快速增长城镇非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由1949年的254元大幅增加至2018年的65301元,比1949年增长了257倍,年均增长达到8.4%(见图2)。

10142.png

    三、就业保障不断提高,劳动力市场机制不断完善

    1、劳动保障不断加强。新中国成立初期,劳动力市场建设刚刚起步,农村缺少劳动保障,城镇职工的养老、医疗等保障由所在单位负责,总体保障水平有限。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逐步建立起了社会统一的、比较健全的劳动保障体系,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等社会保险制度解决了就业人员的后顾之忧。

    2、新中国成立70年来的发展,我市的劳动力市场逐步建立和完善。随着对“统包统配”就业制度和企业“固定工”制度的改革,逐步确立了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在劳动力市场中的主体地位。用人单位作为需求方,可以在相关法律法规的规范下,根据自身发展经营的需要,随时招收自己需要的人才或者辞退不适用的劳动者;劳动者作为供给方,可以根据本人意愿,自主决定从事什么样的工作和在哪里工作。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在统一、公开、平等、规范条件下,通过市场进行双向选择,劳动力市场的决定性作用不断加强。

    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市在就业人员大幅增加的前提下,保持了就业稳定,社会保障工作逐步完善,就业质量不断提升,人们的收入水平不断提高。



                                              供稿:农贸社会科

                                              撰稿:黄文波 黄楚钊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