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五”时期潮州节能降耗效果显著 目标如期实现
( )
2011-09-09 10:53
发布单位:市统计局
【浏览字体:大 中 小】
“十一五”时期潮州节能降耗效果显著
目标如期实现
“十一五”时期,潮州市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步伐,紧紧围绕“十一五”期间全市单位GDP能耗下降16%的节能目标,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为核心,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加大工作力度,狠抓责任落实,积极推动节能降耗工作深入开展,节能降耗工作取得明显成效,单位GDP能耗累计下降16.13%,完成目标任务的100.8%,超额完成“十一五”目标任务。能源生产及能耗主要情况如下。
一、 “十一五”期间能源生产情况
“十一五”时期,潮州电力生产取得历史性进展,发电装机容量由2005年的17.31万千瓦增加到2010年的340.57万千瓦,增长18.7倍,其中,水电装机容量由2005年的13.09万千瓦增加到2010年的20.57万千瓦,增长57.1%;火力发电装机容量由2005年的4.22万千瓦增加到2010年的320万千瓦,增长74.8倍。发电量由2005年的4.82亿千瓦时增加到2010年的125.25亿千瓦时,增长25.0倍。 其中,水电发电量由2005年的3.93亿千瓦时增加到2010年的6.09亿千瓦时,增长55.0%倍; 火电发电量由2005年的0.89亿千瓦时增加到2010年的119.17亿千瓦时,增长132.9倍。
二、“十一五”期间能耗完成情况
(一)能源消费总量增幅低于GDP增幅。“十一五”期间,随着我市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能源消费总量逐年增加,全市能源消费总量从2006-2010年分别达到449.79万吨标准煤、497.06万吨标准煤、538.52万吨标准煤、584.12万吨标准煤、644.33万吨标准煤。能源消费增幅分别低于GDP增幅3.95、3.97、3.85、3.98、3.79个百分点。具体情况如下表:
“十一五”期间潮州市能耗完成情况
年份 |
GDP(2005年可比价) |
能源消费总量 |
单位GDP能耗 | |||
总量(亿元) |
增幅(%) |
总量(万吨标准煤) |
增幅(%) |
总量(吨标准煤/万元) |
下降率(%) | |
2005 |
282.39 |
— |
414.84 |
— |
1.469 |
— |
2006 |
317.35 |
12.38 |
449.79 |
8.43 |
1.417 |
-3.52 |
2007 |
363.31 |
14.48 |
497.06 |
10.51 |
1.368 |
-3.47 |
2008 |
407.60 |
12.19 |
538.52 |
8.34 |
1.321 |
-3.43 |
2009 |
458.35 |
12.45 |
584.12 |
8.47 |
1.274 |
-3.54 |
2010 |
522.98 |
14.10 |
644.33 |
10.31 |
1.232 |
-3.32 |
(二)单位GDP能耗逐年下降。“十一五”期间,我市通过层层签订落实目标责任制,建立严格的问责制度和有效的激励机制,积极推进结构调整,大力推进技术节能,深入开展全面节能行动等措施,能源消费总量过快增长势头得到有效控制。“十一五”期间,单位GDP能耗累计下降16.13%,完成目标任务的100.8%,超额完成“十一五”期间下降16%的目标任务。分年度看:2005年,单位GDP能耗1.469吨标准煤/万元,2006年,单位GDP能耗1.4173吨标准煤/万元,下降3.52%;2007年,单位GDP能耗1.3681吨标准煤/万元,下降3.47%;2008年,单位GDP能耗1.3212吨标准煤/万元,下降3.43%;2009年,单位GDP能耗1.2744吨标准煤/万元,下降3.54%, 2010年,单位GDP能耗1.2320吨标准煤/万元,下降3.32%。五年间单位GDP能耗从2005年的1.469吨标准煤/万元下降到2010年的1.2320吨标准煤/万元,累计下降0.237吨标准煤/万元。单位GDP能耗及下降率如下图:
(三)单位产值能耗下降,传统产业下降幅度较大。“十一五”期间,规模以上工业单位产值能耗从2005年的0.691吨标准煤/万元下降到2010年的0.507吨标准煤/万元,下降26.6%,年均下降6.0%。其中食品行业从2005年的0.091吨标准煤/万元下降到2010年的0.047吨标准煤/万元,下降48.4%;陶瓷行业从2005年的0.904吨标准煤/万元下降到2010年的0.621吨标准煤/万元,下降31.3%;电子行业从2005年的0.196吨标准煤/万元下降到2010年的0.087吨标准煤/万元,下降55.6%。
(四)清洁能源的比重较高。在能源消费品种中,主要消费液化石油气、天然气、电力等清洁能源,2010年,清洁能源终端消费量
595.76万吨标准煤,占全部终端消费量比重达到95.65%,比2005年高出0.65个百分点,清洁能源使用率远远超过环保部门考核大于或等于50%的要求,凸显我市节能减排方面取得的成绩。
(五)能源消费在三次产业及居民消费中比重有所调整,第三产业比重提高。“十一五”期间,我市在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上取得初步成效,GDP三次产业结构从2005年的11.5:53.4:35.1发展为2010年的7.2:55.3:37.5,第三产业比重提高了2.4个百分点。能源消费在三次产业及居民消费中比重也有所变化,一、二、三产业及居民消费比重由2005年的2.0:69.4:11.3:17.3变化为2010年的1.9:71.4:12.9:13.8,在第三产业经济发展的同时,第三产业单位增加值能耗持续下降,2010年第三产业增加值能耗0.404吨标准煤/万元,比2005年下降14.95%。
(六)节能措施有力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十一五”时期,我市重化工业发展有所加快,使能源消耗强度不断上升,但由于采取了强有力的节能降耗措施,层层分解节能目标任务,抓好重点领域节能降耗工程,不断加大节能投入,严格实行落后产能淘汰制度,使得在经济发展的同时,资源、环境得到有效保护。近年来已关闭了40多家高耗能企业和小水泥、小火电、小造纸、制糖、电镀、漂染等落后产能企业。“十一五”时期能源消费以年均9.2%的增长速度支撑国民经济年均增长13.1 %的速度,能源消费增长速度与GDP增长速度之比为0.65,即弹性系数仅为0.65,有力地推动节能降耗工作的开展,为我市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供了有力支撑。
(七)加大自主创新力度,陶瓷企业节能技术处于国内领先地位。我市企业充分利用现有的条件,通过自主创新,在原材料配方、窑炉改革、降底烧成温度和烧成时间等各方面进行技术改造,达到了企业节能降耗的目标,在窑炉技术改造方面,推广应用一批辊道窑、隧道窑、智能梭式窑等节约型、环保型的窑炉生产线,节能降耗领跑全国陶瓷产区,受到省的充分肯定并在全省推广。同时,按照集约化、循环化、减量化的要求,抓好陶瓷废渣回收再利用技术,涌现了一批发展循环经济成效突出的企业。
(八)初步建立节能降耗统计监测预警指标体系。针对2010年我市节能形势比较严峻的形势,及时启动节能预警调控三级响应,严格执行《2010年潮州市节能预警调控方案》,对纳入预警调控的78家重点耗能企业的能源消费量进行动态监控,同时测算出单位GDP能耗增降率与单位GDP电耗增降率之间的控制目标,加大对节能数据的监控,为完成我市“十一五”节能目标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一)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上升。“十一五”期间,我市各年度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分别为:2005年1.87吨标准煤/万元,2006年1.67吨标准煤/万元,下降4.06%;2007年2.19吨标准煤/万元,增长31.02%;2008年2.10吨标准煤/万元,下降3.91%;2009年1.88吨标准煤/万元,下降10.54%;2010年2.22吨标准煤/万元,增长17.92%。由于大唐潮州发电厂2007年投产及2010年新增发电机组的影响,使这两年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上升,“十一五”期间,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也随之上升。
(二)高耗能行业能耗比重大幅上升。我市能源消费主要集中在非金属矿物制品业,电力的生产和供应业上,“十一五”期间,这两大行业能耗占全市规上比重由2005年的36.4%上升到2010年的93.2%,由此看出,高耗能行业是我市能耗的主体,节能降耗任务仍将任重道远。
四、“十二五”节能降耗工作对策和建议
“十一五”期间,我市节能降耗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十二五”节能降耗所面临的任务还相当艰巨,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夯实节能基础。一是加强源头控制。对年综合能源消费量5000吨标准煤及以上的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含新建、扩建和改建项目)要实行节能评估审查制度。二是对节能项目、循环经济项目、低碳经济项目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力促企业转型升级。
(二)调整优化三次产业结构,积极推进结构节能。第二产业在我市经济中占了半壁江山,同时也是我市最大的能源消费主体,2010年,第二产业的能源消费量占全市的71.4%,因此,要推动现有的高耗能企业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加大技术改造力度,推广节能技术,降低能耗,在第二产业发展的同时,积极促进第三产业的发展,优化产业结构,不断提高第三产业比重,对于促进全市节能降耗有较好的作用。
(三)抓好重点耗能企业节能降耗工作。加强对重点企业节能降耗工作的检查和指导,落实节能目标责任制,完善节能规划,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升传统产业水平,在生产发展的同时,能耗水平得到有效控制。
(四)继续做好节能监测预警工作。密切关注能源消费、电力消费与经济增长的运行关系,及早发现问题,加强对能耗增长过快行业、企业的监督和调控,确保经济目标与节能降耗目标的同步推进、共同发展。
供稿:工交投资科
撰稿:翁愈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