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增长 协调发展

( )

2011-01-16 18:25
发布单位:市统计局
【浏览字体:

                    

                      加快增长 协调发展
                 
——2010年潮州市经济运行简析


  2010年,潮州市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经济向好势头进一步巩固,经济发展速度不断加快,经济运行协调性进一步增强。
总体态势:经济增速呈现“逐季提升”的上行态势
  2010年,我市经济延续了上年的良好发展势头,经济增速呈现“逐季提升”的上行态势。一季度GDP增长12.4%,基本与上年持平;上半年增速达到13%,前三季度增速进一步加快至13.6%。全年实现生产总值(GDP)559.2亿元,增长14.1%,增速比上年提高1.6个百分点,分别比全国、全省增速高出3.8和1.9个百分点,居全省各市第10位,增速创下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的新高。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40.5亿元,增长5.8%;第二产业增加值314.8亿元,增长17.7%;第三产业增加值203.9亿元,增长10.6%。
  
主要特点:经济发展呈现“4个协调”的基本特征
  一、消费、投资、出口“三驾马车”协调发展
  1、消费市场较为活跃。随着一系列扩大内需、促进消费政策效应的继续显现,我市消费品市场增势良好。2010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45.5亿元, 增长18.4%。其中,城镇市场增长21.4%,增速快于乡村市场9.5个百分点。此外,大型商业企业增势强劲,全市限额以上批发零售贸易业实现零售额43.3亿元,增长47.7%,比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幅高29.3个百分点。
   2、固定资产投资稳步发展。2010年,我市实现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82.8亿元,增长12.2%。全市64个重点项目完成投资79亿元,占年度计划90.3%。工业投资成为拉动投资增长的主动力。全市完成工业投资99.3亿元,增长15.1%,占投资比重由上年的53%提高到54.3%,对投资增长的贡献率达65.7%,成为拉动投资增长的首要引擎。此外,农村固定资产投资力度加大。全市共完成农村投资66.5亿元,增长59.7%,占全市投资比重近4成,拉动全市投资增长15.3个百分点。
  3、进出口较快恢复增长。随着欧美经济的逐步复苏,外部经济环境有所好转,促使我市对外贸易呈现恢复性大幅增长。2010年,全市实现外贸进出口38.2亿美元,增长37.2%,增速居粤东各市首位。其中,出口23.4亿美元,增长25.2%,进口14.8亿美元,增长61.5%。对外贸易的改善使我市内外需对经济拉动的协调性进一步增强。
  二、现代产业、传统产业、支柱产业协调发展
  1、现代服务业稳步发展。2010年,我市现代服务业实现增加值97.4亿元,增长10.1%,占全市GDP比重达17.4%。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业和软件业、批发零售业分别增长11.5%、15.3%和15.8%。资本市场理性回落,今年以来,国家为了控制通货膨胀和房地产价格过快增长,适度收紧流动性,对流动性非常敏感的金融业及房地产业增幅回落,实现的增加值分别增长4%、下降4.4%,增幅同比回落10.5个和23.7个百分点。
  2、先进制造业扎实推进。去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183.7亿元,增长20%。其中,先进制造业实现增加值14.1亿元,增长11.9%,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7.7%。作为先进制造业主体的装备制造业实现增加值10.7亿元,增长11.2%。与此同时,先进制造业企业效益不断提高,利润大幅增长。1-11月实现主营业务收入45.6亿元,增长35.4%,利润总额3.4亿元,增长93.3%。
  3、高技术产业稳步提升。2010年,我市高技术产业实现工业增加值7.7亿元,增长10.1%。作为我市高技术产业主导的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实现增加值6.6亿元,增长14.2%。其中,电子元件制造业增加值5亿元,增长12%。此外,高技术产业企业利润成倍增长。1-11月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9.2亿元,增长26.7%,利润总额2.7亿元,增长101.3%。
   4、优势传统工业快速增长。全市优势传统工业实现增加值95.2亿元,增长20.3%,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51.8%。其中,以陶瓷制品为主的建筑材料业实现工业增加值57.8亿元,增长20.8%;食品饮料业实现工业增加值16.8亿元,增长17.2%;纺织服装业实现工业增加值11.5亿元,增长19.8%。随着优势传统工业生产的复苏,企业效益也明显好转。1-11月优势传统工业主营业务收入304.4亿元,增长21.7%,利润总额14.4亿元,增长31.7%。
  5、八大支柱行业发展势头良好。规模以上八大主要行业均实现增长,共完成增加值119亿元,增长18.4%。其中陶瓷工业实现增加值56.3亿元,增长20.2%,对规模上工业增长的贡献率为32.3%。此外,不锈钢制品和服装工业发展势头良好,增速均超2成。
     三、财政收入、企业收入、居民收入协调发展
  1、财税收入增速较快,财政支出向民生保障倾斜。我市经济的加快发展促进了财政、税收收入增加。2010年,全市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23.3亿元,增长27.4%。各项税收总收入60.8亿元,增长22.6%。国税国内税收收入35.9亿元,增长21%,其中,工业增值税26亿元,增长19.6%。地税税收总收入19亿元,增长18.5%。与此同时,财政加大民生保障支出力度,教育、社会保障和就业、医疗卫生和农林水事务支出分别为11亿元、6.9亿元、5.6亿元和5.3亿元,四个行业财政支出占总支出比重过半,分别增长11.4%、26.7%、34.8%和21.2%。
  2、工业经济效益提高,企业利润大幅增长。1-11月,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155.8%,同比提高19.6个百分点。企业盈利水平进一步提高,利润总额大幅增长,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利润总额21.8亿元,增长59.8%。其中,反映企业发展能力的资本保值增值率为115.7%,同比提高4.5个百分点。体现劳动力投入效益的全员劳动生产率达到8.8万元/人,比上年同期提高21.6%。工业产品销售较好,累计产品销售率为98.6%,同比提高0.3个百分点。
  3、城乡居民收入增加,物价上涨势头有所抑制。去年,市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669元,增长10.3%。农民人均纯收入6373元,增长13%。与此同时,物价上涨势头有所抑制,全年累计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CPI)为102.7%,比上年上涨2.7%,实现全年CPI控制在3%的预期目标。
  四、区域经济、园区经济协调发展
  1、各县区经济发展协调性增强。各县区实现生产总值和财税收入同步增长。其中,潮安县实现生产总值243.8亿元,增长15%,总量及增速均居各县区第一位,对全市经济增长贡献突出。其他县区也普遍提速,饶平县、湘桥区、枫溪区分别增长14%、13.5%和12.3%。随着经济的加快发展,各县区财力不断增强。其中,潮安县实现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6.6亿元,增长27.5%,总量及增速均居各县区首位。饶平县、湘桥区、枫溪区分别增长25.4%、25%和17.1%。
  2、工业园区发展状况明显好转。我市工业园区扭转了去年上半年低增长甚至负增长的不良局面,发展状况逐步好转,工业园区生产增速不断加快。2010年,潮州港经济开发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34.2%,产业转移工业园增长26.9%,市开发区增长10.3%。
  
问题与建议:扩内需,提层次,促进文化与经济融合

  当前经济运行中仍存在一些值得注意的问题,一是外需环境仍不稳定。目前我市企业出口订单主要以小单、短单为主,而且全球出口环境仍不稳定,企业出口面临的困难仍很多,这对外向度较高的我市经济来说,具有较大影响。二是基础产业投资力度不足。2010年,全市共完成基础产业投资59亿元,大幅下降26.5%,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比重由上年的49.3%下降为32.3%。其中交通运输业和能源产业投资分别下降7.9%和58.5%。基础产业投资力度不足,将会制约我市经济进一步加快发展。三是产业层次还不够高。目前我市现代服务业辐射性、带动性还不强,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资金技术密集、关联度高、带动性强的现代装备产业还处于较低层次。高技术制造业和优势传统产业的发展也受到缺乏自有核心技术、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的困扰,总体产业层次不高。四是产业融合有待进一步加深。我市现代服务业对其他产业需求和依赖程度较低,对其他产业的拉动作用还不明显。同时传统产业对高技术产业、先进制造业的有效需求也不是很高,利用高新技术对传统产业改造的力度还有待加强。五是文化旅游尚处初级阶段。目前我市旅游基本还停留在普通大众化观光旅游方面,旅游产品较为单一,文化性、娱乐性、参与性不强,在旅游宣传推介和策划包装等品牌建设方面力度不够,而且旅游接待能力较弱,制约着我市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
  因此,我市下一阶段要重点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一是加大投资力度,加快培育新的消费热点。要充分利用中央和省的有关政策措施,切实加强投资项目的引进落实,加快推进重点项目建设,提高项目履约率和资金到位率。大力推进农村饮水安全、公路建设、医院、学校等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卫生条件和人居环境,促进城乡投资全面协调发展。要贯彻落实中央及省各项促进消费的政策措施,培育新的消费热点,释放农村消费市场潜力,促进全市经济发展。二是大力开拓国内外市场,促进外贸出口增长。要深入推进科技兴贸战略,促进优势产品出口,提高出口研发能力,加强品牌、营销网络建设。鼓励企业积极开拓国外新兴市场,组织企业在国内外举办大型各种洽谈会、展销会,引导加工贸易企业开拓国内市场。三是加快产业转移承接步伐,努力提升产业层次。一方面要继续加大对现代产业建设的政策扶持力度,出台一系列的优惠措施,为我市现代产业建设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另一方面要继续加大产业转移园区的建设,加大对珠三角产业转移的承接力度,以产业转移园区建设为契机,利用后发优势,用现代工艺技术改造升级传统产业,为我市下一轮经济大发展打下坚实基础,全面提升我市产业层次。四是加速发展文化产业,促进文化经济及产业之间相互融合。进一步挖掘潮州文化特质,发展潮州特色文化产业,把“潮文化”元素更多地注入到陶瓷、服装、食品等特色产业,融入到吃、住、行、游、购、娱等旅游业各个产业链条,打造成为具有潮州特色的文化品牌。通过文化产业的发展,促进我市文化与经济之间的相互融合,促进现代服务业、优势传统产业、高技术产业等各产业之间的相互融合,从而推动我市现代产业的加快发展。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