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现代产业稳步发展
( )
我市现代产业稳步发展
今年以来,我市积极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加快建设现代产业体系的重大战略部署,抓紧制定实施各项配套产业规划,全市现代产业发展初显成效。
一、现代服务业平稳发展
前三季度,我市现代服务业实现增加值64.7亿元,增长6.1%,占全市GDP比重达15.8%。其中,金融业和房地产业由于受国家宏观经济调控政策的影响,增速比去年同期大幅回落。1-9月,全市金融业实现增加值12.2亿元,增长0.7%;房地产业实现增加值13.9亿元,下降8.9%;金融业和房地产业增速分别比去年同期下降20.8个和28.3个百分点,在较大程度上影响了我市现代服务业的加快发展。
二、先进制造业扎实推进
1-10月,我市先进制造业实现工业增加值10.6亿元,增长15.6%,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7.5%。作为先进制造业主体的装备制造业实现工业增加值7.9亿元,增长16.1%。与此同时,先进制造业企业效益不断提高,利润大幅增长。1-8月实现主营业务收入30.9亿元,增长48.5%,利润总额2.2亿元,增长82.5%。
三、高技术产业稳步提升
1-10月,我市高技术产业实现工业增加值5.7亿元,增长9.5%。作为我市高技术产业主导的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实现工业增加值4.8亿元,增长15.5%。其中,电子元件制造业增加值3.7亿元,增长19.2%。此外,高技术产业企业利润成倍增长。1-8月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3.1亿元,增长27%,利润总额1.9亿元,增长105.5%。
四、优势传统工业快速增长
1-10月,我市优势传统工业实现增加值73.3亿元,增长19.6%,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51.7%,拉动规模以上工业增长约10个百分点。其中,以陶瓷制品为主的建筑材料业实现工业增加值44.1亿元,增长20.1%;食品饮料业实现工业增加值13亿元,增长17.9%;纺织服装业实现工业增加值9.1亿元,增长16%。随着优势传统工业生产的复苏,企业效益也明显好转。1-8月优势传统工业主营业务收入203.7亿元,增长19.1%,利润总额9亿元,增长39.2%。
虽然我市现代产业发展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在加快推进现代产业建设过程中也存在一些值得注意的问题:
一是基础产业投资力度不足。1-10月,全市共完成基础产业投资41.1亿元,大幅下降39.4%,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比重由上年的57.2%下降为31.2%。其中交通运输业和能源产业投资分别下降10.7%和71.1%。基础产业投资力度不足,将会制约我市现代产业的进一步加快发展。
二是产业层次还不够高。产业由低级向高级不断演进,是地区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目前,我市现代服务业辐射性、带动性还不强,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资金技术密集、关联度高、带动性强的现代装备产业还处于较低层次。高技术制造业和优势传统产业的发展也受到缺乏自有核心技术、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的困扰,总体产业层次不高。
三是产业融合有待进一步加深。产业之间的相互融合是现代产业发展的基本特征,也是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必然趋势。当前,我市现代服务业对其他产业需求和依赖程度较低,对其他产业的拉动作用还不明显。同时传统产业对高技术产业、先进制造业的有效需求也不是很高,利用高新技术对传统产业改造的力度还有待加强。
因此,要进一步加快我市现代产业的发展,建议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是加强统筹协调,优化现代产业布局。通过召开专题工作会议的形式,商讨和拟定全市的规划和政策措施,统筹协调,合理布局全市产业;明确各地区现代产业建设的定位,减少地区间产业布局的同质化,增强区内产业的互补性和协调性,争取早日形成具有潮州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
二是加大基础产业投资力度,夯实现代产业发展基础。继续加大对全市交通运输、水利建设、能源开发等基础产业建设的投资力度,提升我市现代产业建设的基础保障水平。同时要充分发挥政府投资“示范”效应,引导民间投资向战略新兴产业、高技术产业、装备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现代农业等行业集聚。
三是加快产业转移承接步伐,努力提升产业层次。一方面要继续加大对现代产业建设的政策扶持力度,出台一系列的优惠措施,为我市现代产业建设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另一方面要继续加大产业转移园区的建设,加大对珠三角产业转移的承接力度,以产业转移园区建设为契机,利用后发优势,用现代工艺技术改造升级传统产业,为我市下一轮经济大发展打下坚实基础,全面提升我市产业层次。
四是加速发展文化产业,促进文化经济及产业之间相互融合。进一步挖掘潮州文化特质,发展潮州特色文化产业,把“潮文化”元素更多地注入到陶瓷、服装、食品等特色产业,融入到吃、住、行、游、购、娱等旅游业各个产业链条,打造成为具有潮州特色的文化品牌。通过文化产业的发展,促进我市文化与经济之间的相互融合,促进现代服务业、优势传统产业、高技术产业等各产业之间的相互融合,从而推动我市现代产业的加快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