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州市外来流动人口现状特征分析及对策建议
潮州市外来流动人口现状特征分析及对策建议
——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专题研究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完善,人口流动已经成为人口发展变化和社会转型时期的一大社会现象,外来流动人口成为近年来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本文根据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资料,对潮州市外来流动人口的现状特征进行分析,并提出一些建议和对策。
一、外来流动人口的定义
通常所说的“外来流动人口”是在中国户籍制度条件下的一个概念,一般是指从外地流入本地,在本地就业和居住,但不具备所居住地户口的人。从人口普查数据中判断外来流动人口的具体标准有两条:一是空间范围,二是时间标准。历次全国人口普查关于人口流动的统计口径有微小的差别,本文中所涉及的外来流动人口以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标准来定义,流动的空间标准为跨乡(镇、街道),时间标准为离开户口登记地半年以上。即:居住在本乡(镇、街道),户口登记地在外乡(镇、街道),且离开户口登记地半年以上的人口。
二、外来流动人口的现状特征
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全市外来流动人口412633人,占了全市常住人口的15.46%,比重较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高出6.59个百分点,其中省外流入人口189266人,省内流动人口223367人,分别比2000年增加了112001人和87595人(见表1)。“省内流动人口”虽然人数较大,但其中大多为因迁移或务工经商而流动的本县内人口,属于市外人口流入我市的并不多。全市外来流动人口呈现出以下几个特征:
表1 全市人口户口登记地状况
单位:人
地区别
|
常住人口
|
户籍人口
|
|
外来人口
|
|
|||
跨镇外出半年以上人口
|
省内
|
省外
|
||||||
本县(市、区)其他乡(镇、街道)
|
其他县(市、区)
|
|||||||
合计
|
2669466
|
2640595
|
383850
|
412633
|
141214
|
82153
|
189266
|
|
湘桥区
|
452469
|
354921
|
94061
|
191612
|
87608
|
63046
|
40958
|
|
潮安县
|
1184658
|
1152053
|
99188
|
133359
|
10399
|
7263
|
115697
|
|
饶平县
|
882201
|
1023893
|
182204
|
40376
|
31981
|
2413
|
5982
|
|
枫溪区
|
150138
|
109728
|
8397
|
47286
|
11226
|
9431
|
26629
|
(一)外来流动人口性别比不断升高,男性多于女性
全市外来流动人口中,男性人口为222933人,占54.03%;女性人口为189700人,占45.97%,性别比(以女性为100,男性对女性的比例)为117.52(见表2)。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外来流动人口性别比为107.83,10年间我市外来流动人口性别比上升9.69,与同期全省外来流动人口性别比不断升高的趋势相一致。
潮安县的外来流动人口性别比高于全省平均120的水平,其中彩塘镇的外来流动人口性别比更是高达344.82。外来流动人口性别比高低与产业结构有着密切的联系,我市是陶瓷和不锈钢等产业基地,产业结构决定了对男性劳动力的需求量较大。
表2 外来流动人口性别情况
单位:人、%
地区
|
合计
|
男
|
女
|
性别比 |
||
人数
|
比重
|
人数
|
比重
|
|||
全市
|
412633
|
222933
|
54.03
|
189700
|
45.97
|
117.52
|
湘桥区
|
191612
|
92769
|
48.42
|
98843
|
51.58
|
93.85
|
其中:城西街道
|
74839
|
37459
|
50.05
|
37380
|
49.95
|
100.21
|
凤新街道
|
50631
|
26123
|
51.59
|
24508
|
48.41
|
106.59
|
潮安县
|
133359
|
85545
|
64.15
|
47814
|
35.85
|
178.91
|
其中:古巷镇
|
24667
|
14765
|
59.86
|
9902
|
40.14
|
149.11
|
凤塘镇
|
12617
|
8307
|
65.84
|
4310
|
34.16
|
192.74
|
彩塘镇
|
32503
|
25196
|
77.52
|
7307
|
22.48
|
344.82
|
庵埠镇
|
29743
|
16488
|
55.43
|
13255
|
44.57
|
124.39
|
饶平县
|
40376
|
19166
|
47.47
|
21210
|
52.53
|
90.36
|
枫溪区
|
47286
|
25453
|
53.83
|
21833
|
46.17
|
116.58
|
(二)外来流动人口年龄结构比较年轻
从普查数据来看,外来流动人口的年龄结构比较年轻,多数集中在青壮年阶段,年龄结构图明显呈现出“上下窄,中间大”的特点。外来流动人口中,0-14岁人口为44092人,占10.69%;15-59岁人口为348333人,占84.42%;60岁及以上人口为20208人,占4.90%。其中,省外流入人口表现出的少年和老人人口比重较低,青壮年人口比重较大的特点更为明显。 0-14岁人口所占比例为7.51%, 60岁及以上人口所占比例仅为0.83%(见表3)。可见,外来流动人口大多是具有朝气,富有活力的青年人,他们在接受新事物、新环境、新工作方面有更强的适应力。但同时也不能忽视年轻劳动力从农村涌入城镇,从经济相对不发达的地区流向经济发达地区,也造成了流出地劳动力结构的失调,引发了老人抚养、儿童留守,文化整合等一系列急需解决的社会问题。
表3 外来流动人口的年龄构成
单位:人、%
年龄
|
总计
|
0-14岁
|
15-29岁
|
30-44岁
|
45-59岁
|
60-79岁
|
80岁及以上
|
合计
|
412633
|
44092
|
135391
|
152460
|
60482
|
18358
|
1850
|
比重
|
100
|
10.69
|
32.81
|
36.95
|
14.66
|
4.45
|
0.45
|
省内流动人口
|
223367
|
29885
|
77042
|
58238
|
39559
|
16911
|
1732
|
比重
|
100
|
13.38
|
34.49
|
26.07
|
17.71
|
7.57
|
0.78
|
省外流入人口
|
189266
|
14207
|
58349
|
94222
|
20923
|
1447
|
118
|
比重
|
100
|
7.51
|
30.83
|
49.78
|
11.05
|
0.76
|
0.06
|
(三)外来流动人口受教育程度不高
从6岁及以上外来流动人口的受教育程度看,受教育程度普遍不高,以初等教育为主,平均受教育年限为9.46年。其中,受过高等教育(具有大学专科文化及以上)的有39184人,仅占9.87%;具有高中(含中专)文化的有76546人,占19.28%;具有初中文化的有185731人,占46.78%;具有小学文化的有89931人,占22.65%;未上过学的有5609人,占1.41%。分省内、省外流动来看,省内流动人口的平均受教育年限为10.34年,明显高于省外流入人口的8.44年。这一方面表明更多的受过较高层次教育的流动人口选择在省内发展,但另一方面也说明高层次人才流入我市的比例较低,值得关注。(见表4)
表4 6岁及以上外来流动人口的受教育程度
单位:人、%
受教育 |
总计
|
未上 |
小学
|
初中
|
高中
|
大学 |
大学 |
研究生
|
平均受教育年限(年)
|
合计
|
397001
|
5609
|
89931
|
185731
|
76546
|
19708
|
19155
|
321
|
9.46
|
比重
|
100
|
1.41
|
22.65
|
46.78
|
19.28
|
4.96
|
4.82
|
0.08
|
|
省内流动人口
|
213663
|
3595
|
41194
|
70843
|
60833
|
18704
|
18233
|
261
|
10.34
|
比重
|
100
|
1.68
|
19.28
|
33.16
|
28.47
|
8.75
|
8.53
|
0.12
|
|
省外流入人口
|
183338
|
2014
|
48737
|
114888
|
15713
|
1004
|
922
|
60
|
8.44
|
比重
|
100
|
1.10
|
26.58
|
62.66
|
8.57
|
0.55
|
0.50
|
0.03
|
|
(四)人口流动的主要原因是以务工经商为主
人口流动的流动原因,可以分为以谋取经济利益为目的的经济型流动和以非经济利益为目的社会型流动两类。据普查数据显示,我市外来流动人口流入原因仍然以经济型原因为主,务工经商和随迁家属仍然是人口流动的两大主要流动原因,两者合计占全部流动人口的68.87%,其中务工经商所占比例达48.60%,,随迁家属所占比例为20.27%,比重较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分别高出17.38个百分点和9.34个百分点(见表5)。分性别来看,女性因婚姻嫁娶发生流动的人口明显多于男性,所占比例为89.93%,是男性的八倍多。
表5 人口流动原因
单位:人、%
流动原因
|
合计
|
务工经商
|
工作调动
|
学习培训
|
随迁家属
|
投亲靠友
|
拆迁搬家
|
寄挂户口
|
婚姻嫁娶
|
其他
|
合计
|
412633
|
200533
|
7676
|
35670
|
83649
|
5628
|
55554
|
1963
|
15110
|
6850
|
比重
|
100
|
48.60
|
1.86
|
8.64
|
20.27
|
1.36
|
13.46
|
0.48
|
3.66
|
1.66
|
省内流动人口
|
223367
|
40743
|
6098
|
34334
|
65668
|
3256
|
54797
|
1745
|
11533
|
5193
|
比重
|
100
|
18.24
|
2.73
|
15.37
|
29.40
|
1.46
|
24.53
|
0.78
|
5.16
|
2.32
|
省外流入人口
|
189266
|
159790
|
1578
|
1336
|
17981
|
2372
|
757
|
218
|
3577
|
1657
|
比重
|
100
|
84.43
|
0.83
|
0.71
|
9.50
|
1.25
|
0.40
|
0.12
|
1.89
|
0.88
|
(五)外来流动人口来源地及流入地分布较为集中
在来自省外的外来流动人口中,来自江西、四川、湖南、贵州、福建、重庆、湖北这7个省份的流动人口分别占了全市省外流入人口的20.98%、17.94%、12.27%、9.91%、8.01%、7.57%、6.38%,合计占了83.06%,比重较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提高了9.97个百分点,来源地相对集中(见图1)。省外流入人口中大部分是通过邻带邻,老乡带老乡出来务工。从外来流动人口在我市的分布情况来看,主要集聚在工业发展比较好、劳动力需求量大的乡镇(街道)。潮安县的省外流入人口为115697人,占了全市省外流入人口的61.13%,其中庵埠、彩塘、凤塘、古巷四个镇就合计占了全县的76.80%;湘桥区的省外流入人口为40958人,占全市省外流入人口的21.64%,其中城西和凤新两个街道就合计占了全区的78.24%(见表6)。可见,驱动人口流向的因素不乏与地域空间有关,而最根本的原因在于流向地的经济发展状况。
表6 各县区省外流入人口情况
单位:人
地区
|
合计
|
省外流入人口
|
全市
|
412633
|
189266
|
湘桥区
|
191612
|
40958
|
其中:城西街道
|
74839
|
12845
|
凤新街道
|
50631
|
19201
|
潮安县
|
133359
|
115697
|
其中:古巷镇
|
24667
|
23990
|
凤塘镇
|
12617
|
11042
|
彩塘镇
|
32503
|
32232
|
庵埠镇
|
29743
|
21591
|
饶平县
|
40376
|
5982
|
枫溪区
|
47286
|
26629
|
三、外来流动人口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外来流动人口一方面为社会的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但由于其既不同于农民,又不同于城市固定户口居民的特点,也给现有体制下的社会服务、社会管理带来了很大的压力。
(一)外来流动人口的积极影响
1、外来流动人口给我市提供了大量劳动力,为我市的陶瓷、不锈钢、婚纱晚礼服、工艺鞋、食品等特色产业的发展创造了条件,并逐步成为市政建设、第三产业、环境卫生、家政服务等行业的主力军。对我市自身劳动力供给的相对不足起到补缺作用,缓解了部分行业的劳动力供求矛盾。
2、外来流动人口促进了商业的发展,对我市的经济发展产生很大的推动作用。外来流动人口既是生产者,也是消费者。他们带来了衣、食、住、行等最基本的生活需求,刺激了消费,也刺激了为流动人口服务行业的产生和发展。如在流动人口聚居的乡镇(街道)、城乡结合部,出现了为流动人口提供服务的餐饮、娱乐、房屋出租等行业。
3、外来流动人口为城市、城乡之间的思想、文化交流创造了条件,推动了城市文化多元化方向发展,促进了本地居民对自身以外文化的接收能力,以及对流动人口本身的认同和接受。
(二)外来流动人口的消极影响
外来流动人口在产生积极影响的同时,也存在消积影响,产生负向效应。外来流动人口的集聚对现有体制机制和管理方式都是一个冲击,由此也产生一些问题,给社会服务、社会管理带来了压力:
1、外来流动人口对社会治安提出了新的课题。作为市场经济的必然产物,外来流动人口虽然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发挥着积极作用,但是其负面影响也日渐突出,人口流动冲击了原有的社会秩序,影响了一些区域的社会稳定,致使社会治安恶化和严重刑事犯罪增加,尤其是人口流入地压力最重,反应最为强烈,社会治安形势趋向于严峻。
2、劳资纠纷案件不断增加,社会稳定出现了新情况。随着经济建设的不断推进,企业投产的日益增多,流动人口和业主之间因工伤、薪酬等问题的纠纷不断增多,呈逐年上升的趋势,流动人口群体上访事件也有时会发生。外来流动人口与当地民众的关系也是一个敏感的话题。
3、外来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工作是计生工作中的重点和难点。其流动性加大了计划生育工作的难度,使我市人口控制工作依然面临严峻形势。
4、外来流动人口也给城市管理带来了一些难题。随着外来流动人口的持续增长,对城市已紧张的住房、交通、水电、上学、就医等带来一定的压力,在户籍、工商税务、劳务市场管理和城市规划、环境卫生等方面,都带来了很多的难题。
5、我市外来流动人口文化程度普遍不高,大部分流动人口只能从事简单的体力劳动,对企业产品、技术、工艺、管理等方面的创新活动难以提供有效的智力支持,降低了企业平均创新能力。
四、对策建议
外来流动人口具有双重效应,管理得好对社会和经济的发展能够作出有益的贡献,管理得不好容易产生许多社会问题。因此,如何管好外来流动人口、发挥外来流动人口在经济建设中的作用是摆在我们面前必须解决的一个问题。
(一)加强软环境建设
未来5年是我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关键时期,要实现科学发展,奋起赶超,达到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潮州的目标,必须拥有各种各样的优秀人才,必须在软环境建设上下大力气,改善投资环境。未来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而人才做为一种资源是要流动的,哪里发展前景更好,哪里的预期收益更高,人才必然流向哪里。一方面要千方百计吸引人才,尤其是高素质的人才。因此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用人观念,放宽政策,提供良好的创业环境和生活环境;另一方面要千方百计的避免人才流失,满足他们在生活待遇、子女就读、就业等方面的要求,充分调动人才的积极性,真正做到人尽其才。从而使人才为我市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科技和智力支持,实现跨越式发展。
(二)加强法治建设
根据外来流动人口的管理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借鉴国外流动人口管理的经验,制订外来流动人口管理的法律、法规,规定外来流动人口、用人单位和个人及出租房主的权利、责任和义务,保障他们的合法权益;明确规定外来流动人口管理机构、职责范围,管理经费及具体处罚措施等。通过立法,保障管理部门、用人单位和外来流动人口在法律范围内活动,使外来流动人口管理工作逐步纳入依法管理的轨道,确保外来流动人口的合法权益。在完善法律制度的同时,要加大执法力度,强化企业用工监管,妥善解决劳资纠纷。在保障外来流动人口的合法权益时,既要做到有法可依,更要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三)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进一步拓展公共文化服务的覆盖范围,尽量使外来流动人口享受到同城同策、共建共享的市民待遇。一要着力解决外来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对外来流动人口子女与本地学生一视同仁,鼓励和扶持民办教育接纳流动人口子女就学,拓宽外来流动人口子女接受中小学教育的途径。二要着力解决外来流动人口计生服务问题。加强和创新外来流动人口计生服务管理工作,依托党支部、企业、行业协会等组织建立流动人口计生协会,积极探索流动人口计生自我服务管理新模式。三要着力解决外来流动人口文化需求问题。充分利用已建成的健身广场、活动室、阅览室等文化场所设施对外来流动人口无障碍开放,开展送戏下乡进企业等活动,丰富外来流动人口的文化娱乐生活,满足外来流动人口对文化生活的日益增长的需求。
(四)强化政府服务职能
外来流动人口问题是关系和谐社会建设的一个重大问题,各级政府要发挥主导作用,高度重视外来流动人口权益保障。首要的是树立正确的政绩观。通过培育和履行公权行使者的责任政府理念,建立起保障劳工合法权益的长效机制。对各级政府的政绩考核,不能仅仅着眼于经济发展方面,还要评定其处理解决劳工、环保等诸多社会问题的责任心、能力和水平。其次是增强政府服务意识,落实“以人为本”理念。通过广泛收集劳动力需求信息,建立针对外来流动人口的服务体系,有针对性地开展服务,如开展一些必要的劳动技能、法律知识的培训,提供必要的就业信息,提高就业能力和流动的组织化程度等。同时,政府要充分发挥传媒的作用,让全社会重视、理解并善待外来流动人口,纠正对外来流动人口的偏见,使城市居民与外来流动人口和平相处,促进整个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供稿:城调队
撰稿:陈贤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