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稳发展,温和回升—2012年潮州市经济运行分析
( )
2013-03-06 18:09
发布单位:市统计局
【浏览字体:大 中 小】
平稳发展,温和回升
—2012年潮州市经济运行分析
2012年,面对日趋复杂的经济发展环境,潮州市委、市政府科学决策、团结全市人民积极应对各种困难,力保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各项主要经济指标稳步发展。
一、经济运行的基本情况和主要特点
GDP增速逐季上升。2012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706.5亿元,同比增长10.6%,增速居全省各市第10位。各季度GDP增速形成逐季上升通道。(见图)
规模以上工业稳步增长。2012年,全市实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28.4亿元,增长16.7%,增速居全省各市第9位。规模以上八大主要行业增势明显,累计实现工业增加值141.7亿元,增长19.2%,拉动规模以上工业增长11.6个百分点。其中,陶瓷实现增加值72.2亿元,增长18.7%;食品工业增加值20.6亿元,增长24.4%。民营经济彰显活力。全市规模以上民营工业实现增加值145.3亿元,增长20.1%,占规模上工业比重63.6%,对规模以上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达74.8%。工业产品逐步转为内销。全年市规模以上工业实现销售产值866.4亿元,增长17.4%,其中内销产值684.9亿元,增长23.9%,占销售总值的比重为79%;出口交货值181.5亿元,下降1.8%。企业经济效益有所提高。2012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经济效益指数227.8%,比上年提高18.3个百分点;规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77.5亿元,增长26.3%;亏损企业亏损额0.52亿元,下降32.2%。
服务业稳步发展。2012年,全市服务业完成增加值271.1亿元,增长7.2%,其中,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实现增加值23.97亿元,增长12.4%,金融业增长11%。
投资稳步增长。2012年,全市固定资产投资总额224.2亿元,增长12.7%,增速居全省各市第16位。第一、二、三产业投资分别增长31.1%、16.3%和4.8%;工业投资支撑作用明显,全市完成投资额140.7亿元,增长16.3%,对全市投资增长的贡献率达77%。房地产开发投资增势较好,全年完成投资额28.6亿元,增长20.9%,拉动全市投资增长2个百分点。商品房施工面积418.7万平方米,增长28.6%;商品房竣工面积75.6万平方米,增长42.8%。
消费需求较为活跃。2012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17亿元,增长14%,增速居全省各市第10位;其中,批发零售业和住宿餐饮业分别实现零售额289.5亿元和27.5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4.1%和13%。城乡消费同步增长,城镇和乡村消费品零售总额分别增长13.9%和14.4%。
出口增长乏力。2012年,受外部需求减弱影响,我市出口持续低迷,全年海关进出口总额42.3亿美元,增长1.2%,其中,出口总额27亿美元,下降0.5%;各大市场中,对美国和东盟出口分别增长6.6%和25.6%,欧盟和日本出口则分别下降14.6%和6.4%。出口商品中,食品、服装及纺织品出口分别增长24.7%和1.9%;陶瓷和高技术产品则分别下降7.1%和47.9%。
财税收入平稳增长。2012年,全市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31.9亿元,增长17.1%,财政收入占GDP比重为4.52%,比上年增加0.31个百分点;其中,税收收入25.5亿元,增长13.5%,占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的比重为79.8%。全市各项税收总收入80.6亿元,增长10.8%;其中,国税国内税收收入46.4亿元,增长8.9%,地税国内税收收入27.1亿元,增长12.2%。
物价渐趋稳定。2012年,全市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涨2.4%,12月环比价格上涨0.7%。八大类消费价格指数“五升三降”,其中食品类价格上涨6%,是推动我市物价上涨最重要的因素。
金融体系流动性不足。12月末,全市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836.4亿元,比年初增长12.5%;其中居民储蓄存款余额588.5亿元,比年初增长15.4%;金融机构本外币贷款余额290亿元,比年初增长13%。存贷比仅为34.7%,远低于全省平均水平。
农民收入增速高于城镇居民。2012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8889元,增长14.2%;市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645元,增长12.6%。
二、当前经济发展存在的困难
2012年,我市经济运行质量保持平稳,发展步伐温和回升,但面临的经济发展环境仍很复杂,自身存在的问题和困难还比较多。主要表现在:
一、市场主体不强,经济发展缺乏有效的微观支撑。市场主体是区域经济和产业发展的重要支撑和载体,我市经济主体以小微民营企业为主,“三上企业”数量少,目前,统计在库的“三上企业”仅1154家,占全省比重不到4%,且规模较小,以工业为例,2012年我市规模以上工业平均增加值仅为3146万元,是全省规上工业企业平均增加值的55%,企业规模小导致企业研发能力差、市场竞争力弱。
二、财政实力不强,公共服务能力受限。2012年我市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仅为31.9亿元,居全省各市末位,人均财政收入仅为1186元,远低于全省的5904元,地方财力薄弱直接制约了政府为企业、民众提供公共服务的能力,城市公共卫生、公交系统、环保设施、公众娱乐等基础设施的投入严重不足。政府对地方产业经济发展的扶持、激励更是无米难炊。
三、第三产业增速放缓,经济发展不够协调。第三产业发展水平是衡量一个地区产业结构高级化和经济现代化的重要标志,2012年,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长7.2%,增速比上年下降1.4个百分点,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仅为25.6%,经济增长主要依靠二产带动,第三产业发展相对滞后,对经济的拉力不足,经济发展不够协调。
四、内外需求均显不足。受世界经济增长动力不足,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等因素影响, 2012年,全市海关出口总额27亿美元,下降0.5%,是自2008年以来的首次负增长。以出口为主的企业受影响尤为严重,出口企业普遍反映,在手订单与上年相比有较大差距,短单、小单比重偏高,数据显示,全市规模上工业出口交货值下降1.8%。作为外向度较大的外向型城市,外需疲软对我市经济生活的负面影响较大,贸易环节的不景气已传导到生产环节,部分外贸生产企业已开始缩减产能。内需方面,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上年增长14%,增速同比下降3.7个百分点。
三、政策建议
一、积极引资,借力发展。
要积极构建服务型政府,努力要提供有利于企业发展的政策环境和基础设施条件,营造税负合理、自主创新意识较强、人力资源充沛的发展环境。进一步强化开放意识,全面推进与国内外大公司大集团的战略合作,着力引进战略性支撑项目,要积极承接珠三角产业转移,促进区域合作双赢。
二、培育壮大市场主体,增强“主体”支撑力。
要以产业政策为指导,重点支持具有较强引导、示范和带动作用的项目,科学引导企业创新发展思路,整合资源,大力加强技术改造,走集约发展道路,不断做大企业规模,提升产业发展水平。同时,切实转变政府职能,更新服务意识,提高办事效率;健全信息咨询平台和服务体系建设,在创业、融资、技术、信息、市场、技能培训等方面为企业提供全方位服务。
三、培育经济新热点,做强做大文化旅游产业。
要充分发挥历史文化名城的名牌效应,化文化旅游资源为发展动力,创新旅游宣传推介方式,不断提升潮州文化旅游知名度和吸引力,充实文化旅游内涵,完善配套、扩大宣传、创建品牌,提高旅游综合效益。鼓励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加快潮绣、木雕、麦杆画、手拉壶等产业化、商品化发展,不断壮大文化产业规模。
供稿:综合科
撰稿:陈孝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