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经济承压前行 基础仍需继续夯实
——2022年前三季度潮州规上工业生产情况分析
(本文对2022年前三季度潮州规上工业生产运行情况进行分析,指出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并提出加快工业经济增长的对策建议。)
今年以来,面对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大压力,叠加新冠肺炎疫情、俄乌冲突影响,我市工业稳增长面临较大的挑战。全市各地、各有关部门坚决贯彻落实中央、省的决策部署和市委、市政府的工作要求,科学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积极应对超预期冲击,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有效纾解工业企业生产困难,全市规上工业运行基本稳定,处于筑底企稳关键时期。
一、规上工业运行主要特点
(一)规上工业生产增速排名前进,与全省差距缩小
前三季度,全市规上工业完成增加值201.47亿元,累计同比下降2.8%,比上半年收窄0.1个百分点;增速居全省各市第15位,比上半年前进了4位;低于全省平均水平6.2个百分点(全省增长3.4%),对比上半年,和全省水平的差距缩小0.2个百分点;9月当月工业生产止住了下滑势头,实现由降转升,增加值同比增长3.7%,比8月提高8.2个百分点,显示工业生产有恢复向好的迹象,表现出较强韧性(见图1)。
(二)现代产业占比上升,增速快于全市平均水平
尽管受到疫情冲击等不利影响,工业升级发展的态势没有改变。前三季度,全市规上先进制造业完成增加值55.77亿元,占全部规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27.7%,占比比上半年提高1.3个百分点;同比增长5.2%,比全市增加值增速高8个百分点,拉动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4个百分点。其中,高端电子信息制造业增长7.4%;石油化工产业增长23.6%;先进轻纺制造业增长11.9%。
前三季度,全市规上高技术制造业完成增加值21.55亿元,占全部规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10.7%,占比比上半年提高1.3个百分点;同比增长7.0%,比全市增加值增速高9.8个百分点,拉动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0.7个百分点。其中,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增长7.2%;医疗仪器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业增长37.1%。
(三)行业增长面提高
从三大门类看,采矿业保持了较快增长。前三季度采矿业完成增加值1.13亿元,累计增长66.2%,拉动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0.2个百分点;制造业完成增加值157.24亿元,累计下降3.1%,降幅比上半年收窄0.2个百分点,拉低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2.5个百分点;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完成增加值43.1亿元,累计下降2.8%,降幅比上半年扩大0.1个百分点,拉低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0.6个百分点。
从行业大类看,行业增长面有所提高。前三季度,全市在产的31个行业大类中,有17个行业增加值实现增长,增长面为54.8%,比上半年提高6.4个百分点。其中,拉高全市规上增速前三位的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农副食品加工业;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分别同比增长23.6%,23.9%和7.4%,合计拉动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2.5个百分点;拉低增速幅度较大的非金属矿物制品业,燃气生产和供应业,通用设备制造业分别同比下降15.0%,15.6%,25.8%,合计拉低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6.5个百分点(见表1)。
(四)区域差距较大
前三季度,各县(区)规上工业发展不平衡,分化越来越明显。湘桥区贡献最大,累计完成规上工业增加值32.42亿元,占全市比重16.1%,同比增长6.7%,比全市平均水平高9.5个百分点,拉动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1个百分点;枫溪区下降幅度最大,累计完成规上工业增加值32.19亿元,9月当月下降14.6%,累计下降19.9%,拉低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3.8个百分点;潮安区当月增速最高,累计完成规上工业增加值88.97亿元,占全市比重44.2%,9月当月增长达11.1%,累计下降0.5%;饶平县当月增速较好,累计完成规上工业增加值45.94亿元,同比增长0.6%,比全市高3.4个百分点,9月当月增长6.9%,比8月提高3个百分点,比6月提高12.9个百分点;凤泉湖高新区规上工业完成增加值1.96亿元,同比下降1.0%,比全市高1.8个百分点(见表2)。
(五)产销率提高,出口保持增长
前三季度全市规上工业产销率为95.3%,比上半年提高0.5个百分点,产销进一步衔接。八大行业实现产销率93.2%,比上半年提高0.5个百分点,但低于全市平均水平。其中,食品行业的产销率最高,达96.6%,电子行业的产销率最低,仅为80.8%。出口保持平稳增长。前三季度完成出口交货值124.84亿元,同比增长6.6%。八大行业实现出口交货值113.32亿元,同比增长6.8%,高于全市平均水平,其中,印刷行业的出口交货值增速最快,同比增长39.1%,水族机电业的出口交货值增速最低,同比下降15.9%。
二、需要关注的问题
(一)重点企业支撑不足
前三季度,全市前100家重点企业实现增加值90.55亿元,同比增长3.0%,比上半年下降0.8个百分点;拉动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1.2个百分点,比上半年回落0.5个百分点;累计增长面43%,比上半年回落8个百分点。重点企业增势不佳,对全市工业的支撑作用不足,拉动作用减弱,部分企业增长乏力甚至开始下降。前三季度,全市前100家重点企业中,增加值累计负增长的有57家企业,拉低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3.0个百分点。
(二)八大行业“四升四降”,陶瓷行业大幅拉低增速
前三季度,规上八大主要行业合计完成增加值124.33亿元,占全部规上工业的比重为61.7%,同比下降5.2%,拉低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3.3个百分点。其中,服装工业、食品工业、电子工业和塑料工业增加值增势良好,同比分别增长14.1%、11.4%、7.4%和5.2%,合计拉动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1.9个百分点;陶瓷工业、水族机电业、不锈钢制品业、印刷和记录媒介复制业同比分别下降15.6%、12.3%、5.6%和1.8%,合计拉低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5.3个百分点。占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26.6%的陶瓷行业下降幅度最大,拉低了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4.8个百分点;不锈钢制品业拉低了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0.2个百分点(见表3)。
(三)新入库企业成为新动力,但发展后劲不足
前三季度,全市去年“小升规”和新开工入库等新增的155家工业企业合计完成增加值13.6亿元,同比增长98.4%,拉动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提高3.3个百分点,成为全市工业稳增长的“生力军”。但从各月增加值累计增速看,新入库企业的增长势头逐渐减弱,发展后劲不足(见图2)。
(四)工业用电下降
前三季度,工业用电量51.86亿千瓦时,同比下降0.8%,比去年同期(增长19.4%)减少了20.2个百分点。9月当月工业用电量6.41亿千瓦时,同比下降0.7%,比去年同期(增长7.1%)减少了7.8个百分点。用电量下降,显示部分企业开工不足,生产明显放缓。
(五)订单不足,生产经营乏力,投资意愿不强
据规上工业生产经营景气状况企业问卷调查,2022年第三季度,企业综合经营状况填报企业数占比良好为22.3%,一般为65.5%,不佳达到12.2%;企业接到的产品订货量企业数占比为高于正常水平仅为6.8%,处于正常水平64.8%,低于正常水平达到28.4%;主要产品生产能力利用率仅为71.7%;预计下季度企业用工计划比去年同期增加的企业数占比仅为6.8%,持平74.8%,减少达到18.4%;下季度固定资产投资计划比去年同期增加的企业数占比仅为4.3%,持平75.2%,减少达到20.5%。
三、原因分析
(一)原材料价格高企,制约了工业生产
今年以来,天然气、钢材等原材料价格比去年上涨,给中下游制造业企业带来较大的成本压力。一是天然气价格较高,全省燃气生产和供应业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达到121.37%,比去年同期提高21.37个百分点。近期,天然气价格虽然有所回落,但仍高位运行,陶瓷行业生产成本较去年同期大幅提高,企业为规避风险减产乃至停产。前三季度,规上陶瓷企业累计产值下降188家,其中,无产值企业22家。全市规上陶瓷行业完成增加值53.61亿元,同比下降15.6%,拉低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4.8个百分点。二是钢材价格比去年同期上涨幅度较大,全省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113.32%,比去年同期提高13.32个百分点,以不锈钢轧板为主要生产材料的不锈钢行业生产成本大幅提高。前三季度,规上不锈钢企业产值下降57家,其中,无产值企业1家。规上不锈钢行业完成增加值5.28亿元,同比下降5.6%,拉低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0.2个百分点。
(二)销售遇冷,盈利下降,企业减产
前三季度,潮州规上工业企业实现销售产值976.48亿元,同比下降5.8%,降幅比上半年扩大3.8个百分点。内销持续低迷。前三季度完成内销产值851.65亿元,同比下降7.4%,降幅比上半年扩大3.7个百分点。从经济效益看,全市规上工业企业完成营业收入945.21亿元,同比下降6.4%,降幅比上半年扩大了3.1个百分点。完成利润总额47.63亿元,同比下降20.1%;亏损企业77家,同比增加35家。收入下降,成本费用攀升,企业盈利水平下滑,生产积极性受挫。产品不涨价就只能亏本,企业难以经营下去,涨价了订单减少,企业也难以生存,为规避风险,不得不选择减产或停产的方式来应对。
(三)高耗能行业占比过半,能耗双控影响持续存在
前三季度,六大高耗能行业规上工业增加值103.44亿元,占全市规上比重达51.3%,拉低了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3.2个百分点,比上半年收窄0.9个百分点。从结构上看,我市高耗能行业占比过高,新兴产业发展不足,显示我市工业经济结构不合理,发展质量不高,转方式,调结构,新旧动能转换任重而道远。
四、几点建议
综合来看,前三季度工业开始筑底企稳,9月工业生产形势趋好,但同时也要看到,目前国内外经济下行压力较大,疫情和国际形势等不确定因素较多,规上工业结构性矛盾仍然比较突出,风险和挑战更加复杂,给未来全市工业生产平稳运行增加了不确定性。面对国内外复杂严峻的发展环境,我们应加大政策落实力度,把稳企业、增动能、调结构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坚定企业信心,加快提高企业创新能力,优化营商环境,释放内需潜力,进一步夯实工业稳增长的基础,为我市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创造条件。
(一)积极贯彻落实各项惠企政策,为企业发展解决实际困难
随着省、市各项稳经济措施频繁出台,政策利好不断,减税降费力度空前,民营经济和中小企业的信贷支持也在加大。政府要加大惠企政策的针对性研究和贯彻落实力度,指导帮助企业用足用好各项政策,确保各项政策及时落地发挥作用,为企业发展解决实际困难。针对企业普遍存在的税费成本增加,环保改进投入大等问题,协调相关部门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给予减免或补贴。鼓励引导企业通过实施技术改造增强内生动力,加强新一轮技改政策宣传解读,让企业理解技改优惠政策细则,提高实施技术改造积极性。对传统优势支柱行业在专项技改资金、融资等方面继续给予政策扶持,着力推动技改项目完成投产,充分释放技改效益,以企业提质增效拉动经济提档增速。
(二)加快培育产业发展新动力,增强工业经济发展后劲
现阶段仅仅依靠传统产业支撑经济发展动力已难以为继,亟需新的增长点来增强发展后劲。要加大优质工业项目招引和培育力度,以骨干企业培育为抓手,强化工业项目储备,实施工业投资项目动态管理,强势推动重大工业项目早开工、早竣工、早投产、早达效。加强跟踪指导,密切关注企业生产经营动态,推动新建和规下达标工业企业及时申报入统,确保做到应统尽统,为全市工业经济发展注入新活力。政府有关部门要为企业创新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扶持培育企业发展壮大,加大专精特新企业培育力度,为潮州工业经济发展增添新动能,促进工业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
(三)坚定不移发展新兴产业,以科技创新促经济转型
当前,我市工业经济下行压力较大,这其中有国际问题和疫情影响,但根本原因是结构性问题,主要是产业结构不适应需求变化,高质量,高水平的有效供给不足,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的产品并不多。从长远角度出发,要鼓励新兴产业创新发展,加大高附加值产品占比,引导企业向产业链高端攀升。围绕高技术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加快推进先进制造业集群化发展。大力整合资源,突出龙头引领,加快推进潮州市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升级,积极抢抓智能卫浴、预制菜等发展窗口。鼓励企业加大科技创新、技改投入、研发投入力度,不断壮大高新技术企业和战略性新兴企业的数量和体量,推动规上工业企业创新发展,提高科技进步对工业经济发展的贡献度,实现企业整体竞争力提升和传统行业优化升级,持续提升工业经济发展的协调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