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州精准扶贫:种植南药 实现稳定“造血”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产业扶贫即是如此。发展产业可以充分发挥地方主观能动性,因地制宜解决“根本”问题,促进农民就业和增收,实现“人人有事做,家家有收入”的新格局。随着扶贫工作的不断推进,培育产业已经成为推动脱贫攻坚的根本出路。
谋求产业精准发力
近日,潮州市扶贫办组织的中草药(南药)种植产业培训班在饶平县城召开。参会人员有的是附近的种植户,有的从几十公里外的山路赶来,还有一些是当地的扶贫驻村干部或者工作人员,他们学习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通过产业发展实现脱贫致富。“我过来取取经,也想回村发展中草药。”饶平县浮山镇岭湾村村民邱应强告诉记者。中山市对口帮扶潮州工作组的工作人员说:“近距离了解中草药种植,希望能给所在帮扶村带来好的项目。”
“我们想把自己的土地利用起来,但是实在不知道种什么才好。”潮州市潮安区归湖镇东山村村民文衍庭表达了自己的困惑。据他介绍,青壮年出去打工了,很少有人在家务农,村子里许多田地都处于抛荒状态,无人管理。他是为数不多的在潮州市区务工的农民,在村子里的时间也比较多,打算把亲朋好友的土地承包过来发展种植业,但苦于不知道种什么而迟迟没有行动。
邱应强也面临相同的问题,他和朋友希望借着政策东风赶上乡村振兴的步伐。“最近有机会就会参加一些培训班、观摩会之类的活动,多多学习提高自己,也了解更多的项目,从中选择适合家乡的产业发展。”邱应强说。
记者从潮州市扶贫开发办公室(以下简称“潮州市扶贫办”)了解到,潮州市人多地少,土地分布相对零散,北部山区产业发展比较艰难。“我们通过日常下乡了解到的情况,以及科研单位专家给出的指导意见,结合村民诉求,根据每个地方的实际发展状况,进行有效规划。”工作人员表示,首先要解决的就是“发展什么”的问题,即考虑产业发展是否可持续,能否实现稳定的“造血”功能。
扶贫发展各取所需
据悉,潮州市正在全力推进发展地方特色产业,推广“农民企业(含农民合作社等)+基地+农户(贫困户)”的发展模式,力争实现每个镇有200亩以上、每个贫困村有50亩以上的规模化产业基地,每个有劳动能力且有参与意愿的相对贫困户都有扶贫产业实质性带动。
饶平县建鹏中草药专业种植合作社的溪黄草种植项目受到青睐。合作社负责人李汉章介绍,潮汕地区溪黄草种植基础良好,品质优异,发展溪黄草产业资源得天独厚。“稳定的销售渠道是这个项目的优势所在。”潮州市扶贫办的工作人员说。
溪黄草是民间习用草药,在古籍中未见记载,但作为清肝利胆药,在广东潮汕地区已有很长的使用历史。近年来,溪黄草在广东的临床应用非常普遍,并开发出多种以之为主要原料的防治肝炎的产品,如溪黄草冲剂、溪黄草袋泡茶等,是消炎利胆片、复方溪黄草颗粒、复方胆通片、溪黄草护康茶等中成药的原料,市场潜力巨大。
“合作社与各大药厂、凉茶工厂等均有合作,去年还首次出口到国外,市场需求量大。”李汉章表示,溪黄草种植面积需要进一步增加。经潮州市扶贫办推荐,去年,饶平县新圩镇长彬村开始引进种植溪黄草,种子、肥料的成本来自于扶贫开发资金,由驻村扶贫队统一采购,然后免费发放给贫困户。
辐射带动脱贫稳收
“种植相对省心,对技术要求不高,且价格比较稳定,是溪黄草得以发展并作为扶贫产业之一的原因。”李汉章说。
“我们只需要投入自己的精力,其他的不用管。”村民陈廷丰在今年年初种植了3亩左右的溪黄草,现在第一造(溪黄草一年可以收割两造)已经收割完毕,收入达万元。李汉章表示,合作社提前与村民签订合同,收货时按照协议价格进行收购,“今年质量一般的干品收购价2.8元/斤,品质较好的收购价可以超过3.5元/斤,每亩次可收3000~6000元不等。”他说。
浮山镇五联溪口村是较早种植溪黄草的村子之一,据村支书余正本回忆,七八年前全村只有十几人种植溪黄草,种植面积才20多亩。“现在(全村)许多土地都种上了溪黄草,总面积200多亩,一亩地全年可以收入7000~8000元。”余正本介绍,收割全草的时候最为忙碌,人手不足的时候需要请工,“一人一天的工资也有120~140元呢!”
“种植溪黄草带动贫困户效应明显,且投资少、收益快、产业发展可持续,是扶贫稳增收的重要措施。”潮州市扶贫办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他们将在资金、技术培训和政策方面给予支持,引导农民保障产业发展源动力,让贫困地区稳脱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