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州市饶平县东山镇东明村:青梅树 产出致富果 引来八方客
下了甬莞高速东山出入口,驱车约3公里,就来到了潮州市饶平县东山镇东部的省定贫困村东明村。这是一个被誉为“青梅之乡”“竹编之乡”的古老客家村庄,一石、一树、一井背后都有奇妙的传说。
在新时期精准扶贫、乡村振兴的春风中,东明村在扶贫驻村工作队的帮助下,以“梅”“竹”为钥,特色农业、生态旅游等产业齐头并进,解开了乡村发展的难题。
东明村气候温和,常年雨水充沛,土壤富含硒元素,村里家家户户种青梅,至少有上百年的历史。全村共有七百亩左右的青梅树,年产300多万斤。东明村也在传统种植的基础上,探索出了一条做强青梅产业的致富路。
贫困户丁荣娣的丈夫陈锡泉于2017年4月因患结肠癌去世,同年11月,她的家婆李连英也患食道癌去世,剩下两个在上学的孩子,依靠丁荣娣一人抚养。为了给家人治病,还欠下了2万元债务。扶贫干部针对她的致贫原因和实际情况,制定了全面的帮扶措施。
丁荣娣平时照管着两亩青梅园和130多平方米茶园,由于之前主要精力花在照顾孩子身上,并不熟悉农业种植。村里组织了农业技能培训,给了她很大的帮助。今年她家的青梅收入有4000多元,其中包括1000多元的奖补。
原来,东明村为了鼓励贫困户发展青梅、橄榄、茶叶等种植,2017-2018年共发放种植奖补2.195万元。
如今让丁荣娣感到欣慰的是,大女儿已经到中山读大学,小儿子的学习成绩也不错。农闲时她就去村里的玩具厂做手工,儿子上学期间,她一般做到晚上9点再赶回家陪孩子,周末更是忙到晚上10点多,希望能靠着自己的双手早日脱贫。
针对青梅农业实际情况,东明村村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陈章维组织成立了种养合作社,与饶平县电子商务协会合作,建立青梅深加工厂,收购村民生产的青梅,也能增加村里的集体收入。
青梅树产出致富果,花开时节更吸引来八方游人,带动村里的生态旅游发展。每年初春,东明村漫山遍野的梅花同时绽放,像飘落的雪花,皎洁娇艳,福建、潮州市区等地的游客驱车而来,车马塞途,好不壮观。
东明村还有两个资产扶贫项目,包括东明水头水电站项目和东明村光伏发电项目,其中前者由帮扶单位中山南区投入资金60万元,2017-2018年每年获得收益6万元,其中村集体收益3万元,贫困户收益3万元,2018年贫困户共19户54人,人均收益550元。
昔日废弃围屋修复成景点
新农村建设如火如荼,徜徉于东明村中,处处有竹韵梅香,行走在整洁的硬底化村道上,两侧的民居有着“石头竹子米黄墙”的客家元素,满眼是红灯笼、三角梅,生机盎然。
巍巍青山留下红色足迹,百年围楼见证峥嵘岁月。围屋也是东明村的一大特色。今年3月上旬,韩山师范学院-潮州师范分院来到东明村,对一处围屋的外观进行整修设计和施工。
他们实地勘探之后发现,围屋里杂草丛生,垃圾成堆,残垣片片,仅存下石柱门框,村民在废弃的围屋内填土种植蔬菜,杂乱无序。原围屋28户居民仅1户在住,但围屋主体建筑的客家民居风格尚在。
师生们以修旧如旧的原则,就地取材,将当地的蜡石、废弃的农具及竹子等元素融入到设计方案中,恢复围屋昔日风貌。
如今,走进饶平县东山镇东明村围屋,一幅幅鲜红的对联格外醒目,石阶错落有致,废弃的石臼石磨摆设成为新的景点,客家围屋再现昔日古堡式土楼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