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州市潮安区凤凰镇叫水坑村:弘扬红色 文化 发展绿色旅游

2019-10-21 10:04
来源:本网
【浏览字体:

  村民林金思的新房就建在平坦洁净的柏油主村道旁,屋后被染上一片黛色,青翠的竹林环绕,清幽怡人。

  新快报记者见到林金思时,他正在新家伺弄着制茶工具,依托几亩茶园,经过几年拼搏,他建起了新房,尽管有部分建房款待偿还,但由于茶园收成好,他并不担心,脸上笑盈盈的,对未来充满信心。

  曾经,他是村里的贫困户,以一人之力扛起了一家5人的生活重担,种点茶,一年收成有1万多元,日子过得紧巴巴。

  那时候,村里进茶园的路是狭小的土路,摩托车开不上去,一下雨就坑坑洼洼,挑着肥料上山,一趟就得两三个小时,天气一热,运下山的茶叶也会闷坏,生产效率比较低。

  叫水坑村驻村第一书记蔡庆辉说,从2016年开始,扶贫驻村工作队着力解决村民最迫切的生产问题,开始完善生态茶园道路及灌溉配套设施建设,改善茶园生产条件。投资80多万元修建了5条通往茶园的机耕路,总长2300米,宽1.35米,全部铺上水泥路面,大大方便村民劳动耕作,减少村民的劳动成本,项目每年可为全村增加收入30多万元。

  今年他们还计划加大投入,继续修建完善茶园道路,预计修建10条、总长约6公里的机耕路。扶贫驻村工作队还向省水利厅申请专项资金100万元,修建村水利工程,用于茶园区的用水灌溉,预计今年底完成投入使用。

  茶业知识升级,工具现代化了

  如今,林金思骑着摩托车,十几分钟就能开到茶园。他还跟着村里聘请的资深茶叶种植专家、茶叶制作专家,学习如何优化种植、科学制作茶叶,熟悉掌握茶种种植注意事项、施肥管理、合理修剪、病虫害防控等,如今俨然半个茶业专家。

  武装了理论知识,还得升级工具。村里为扶贫户提供了购置制茶农具的全额补贴。因此,林金思家用上了全套的现代化制茶生产工具,包括摇青机、炒青机、揉捻机、烘焙机等。

  林金思的父亲林国营制了40多年的茶。以前用柴火炒茶,凭着手感判断茶叶的温度,现在用的是燃气,自动调节温度,温度也能从100℃左右加到200℃以上。

  “现在茶熟得比较快,更青脆,口感、质量更好。”林国营告诉记者。茶叶质量提升了,每斤的价格上涨了几十元。如今66岁的他将茶园交给儿子,自己偶尔帮帮忙,大部分时间喝喝茶,生活十分惬意。

  随着茶叶品质提升、收入增加,林金思又陆续雇人新开垦了茶园,如今每年采茶1000多斤,收入好几万,日子越过越红火。

  在叫水坑村,共有11户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进行了新茶园开发。同时,村里对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分别给予购置制茶农具全额补贴,激励茶农科学生产的积极性。项目分两年完成,2018年每户以1.2万元为基数,家庭每增加一位成员给予增加1000元的补贴,共给予购置制茶农具申报奖补资金26万多元,并为贫困户开展茶叶制作培训和免费发放化肥共1500斤。同时,发挥村经济联合社作用,向村民收购茶叶再加工,发动茶商和帮扶单位购买茶叶,解决茶农的销售问题。

  茶业与旅游结合,小乡村火了

  垃圾、杂物、沟渠淤泥和障碍物清理了,违章建筑、危旧房、废弃猪栏及露天厕所茅户拆除了,垃圾、生活污水、水体污染整治了……走进叫水坑村,可以看到平坦洁净的柏油路面、分布有序的崭新路灯、整齐规划的竹篱笆和郁郁葱葱的绿植,成为了乡村旅游的打卡点。

  记者见到,许多村民在家门前挂起了广告板,写着出售自产茶叶、内设农家乐、免费旅游向导等字样。

  生态宜居美丽乡村的建设中,叫水坑村获得首批“广东省文化和旅游特色村”称号,实现交通与环境并行,茶产业与旅游业相融,越来越受到游客的青睐。每逢节假日都有大量游客涌入叫水坑村,听瀑流、赏美景、品佳茗,车辆将村道挤得水泄不通。扶贫之后,村里的产业得到了发展,以前外出打工的村民也相继回到家乡,“返村率有四分之一”。蔡庆辉对记者表示。

  做好“红”“绿”两篇文章

  产业发展起来了,贫困户也脱贫了,而要让乡村发展更上一个台阶,叫水坑村给自身的定位是做好“红”“绿”两篇文章。

  “红”的文章是弘扬红色文化,传承红色基因。85年前,潮澄饶县革命委员会把会址设在叫水坑内崀村公厅,半山处设立县委印刷所,村民源源不断供应的竹制军壶斗笠、草鞋草药等物资,成为抗日韩江纵队、凤凰山游击队的有力保障,为创建浮凤苏区做出了积极贡献,村里至今仍保存着战争时期的碉堡、壕沟,流传着可歌可泣的革命故事。叫水坑内崀村公厅经帮扶单位多方筹资90多万元进行修缮整理,目前正着手申报文物保护单位。

  蔡庆辉说,他们计划投入约200万元资金,修红色栈道,建红色革命活动基地,让游客可以沿途参观革命遗迹,聆听革命先辈的奋斗故事。

  “绿”的文章则是盘活竹林资源,做好生态旅游文章。漫步在叫水坑村中,沿着小路走上几步,就能见到成片的竹林,清风拂来,沙沙作响,仿佛置身于世外桃源。

  叫水坑村的四周,有连片毛竹林1500亩。山林面积近5000亩,密林面积近2000亩,其中鹤顶山方圆500亩的密林属原始次生森林,从未开采砍伐过。林中还有400亩成片的古树林,也得到了很好的保护。

  叫水坑村计划将分产到户的1500多亩竹林由村经济合作社统筹起来,成立村旅游发展公司,按照“公司+经济联合社+农户”模式,发展生态旅游项目,将村民变股民,将资源变资产,增加村民和集体经济收入,增强村集体的造血功能。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