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百工程】党建引领赋能基层治理社工站实践“新丰样本”
近年来,饶平县新丰镇社会工作站以党建引领为核心,积极探索社工站参与基层治理的模式,紧紧围绕“为民服务”这一核心目标,聚焦兜底民生服务和组织居民参与这两大关键领域,成功打造出社工站参与基层治理的“新丰样本”。这些努力和成果,也得到了上级部门的高度认可。2021年7月,新丰镇社工站《“党建+志愿服务”打通服务“最后一米”案例》荣获潮州市城市基层党建创新优秀案例;2022年8月,新丰镇社工站党支部被饶平县委组织部授予“党建标兵”荣誉称号;2023年12月,新丰镇社工站党支部被中共潮州市社会组织党委评为“全市社会组织党建工作示范点”。
一、兜底民生服务,打通“最后一公里”的“保障线”
面对兜底民生服务需求的升级,社工站以党建引领贯穿服务全过程,在党员社工的带领下,全体社工深入村居,主动亮出身份、职责、承诺和目标,运用专业理念和技能,推动“五社联动”,实现“政策找人”“集群作战”“物质+服务”“多元参与”和“服务优化”五大转变,不断提升服务效能。 1、“精准识别”:摸底建册,动态监测 社工站采用“三同方式”(同劳动、同工作、同生活),与困难群众深度互动,拉近与他们的距离。社工们积极参与春耕插秧、协助晒谷收谷等日常劳作,与群众共同跳广场舞、举办集体生日活动、一起庆祝传统节日等,与群众建立起深厚的信任关系,深入了解他们的生活状况和实际需求。在建立信任后,社工站对全镇2155名困难群众和特殊群体进行全面走访,详细记录他们的生活状况、困难类型和实际需求,并进行建档造册,确保底数清、情况明、无遗漏。 在全面摸清情况后,社工站建立动态监测机制,采用“大数据比对+铁脚板摸排”的方式,完善“预警—走访—处置”流程,实现对困难群众的实时监测,及时掌握困难群众的情况变化,当发现困难群众经济变化、家庭成员变动等情况时,社工站会第一时间介入,协助解决问题。 2、“精心安排”,统筹资源,分类管理 社工站立足社区实际,精心绘制了“三张地图”——社区地图、困难群众分布图和服务资源图。通过“挂图作战”,社工站能够快速定位服务对象;凭借困难群众分布图,精准识别重点帮扶区域;利用服务资源图,高效调配物资与人力,确保服务的高效性和精准性。 同时,社工站根据困难群众类型和程度,按照现有政策要求进行分层分类进行服务管理。如,农村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按照红、黄、蓝、绿四个等级开展分层跟踪服务:红色为高风险,做紧急干预;黄色为中高风险,做重点跟踪;蓝色为中低风险,做定期介入;绿色为低风险,以常态化关爱服务为主。这种分层分类管理方式确保了服务的精准对接,提高了资源利用效率,也让社工站能够根据服务对象的实际需求,灵活调整服务策略,真正做到因人施策、因需施助。 3、“精细服务”:专业工作,闭环管理 在完成分层分类服务管理后,社工站积极开展对应的跟踪闭环服务。针对高风险、紧急干预的困难群众,社工在发现或接到相关个案报告后,会立即开展介入处置,确保在第一时间解决问题。 针对中高风险、重点跟踪的困难群众,社工发现问题后及时报告相关职能部门,并联动其开展服务,如对于在册的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社工站社工就联合辖区民警、精防医生、残联人员、患者家属或监护人组成“五位一体”关爱帮扶小组。严格按照随访周期和随访内容对患者进行随访,全面做好救治救助工作。 针对中低风险、定期介入的困难群众,社工站除了提供常规的定期服务外,还创新性地实施了“1+N+1”牵手帮扶方法,即由每1名党员社工带领N名骨干志愿者,结对帮扶1户困难群众。3年多来,该方法已成功牵手帮扶130户困难群众。通过精准帮扶,困难群众在经济、生活、教育、医疗、心理、社会融入等多个方面的需求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改善和提升,生活质量显著提高。 针对低风险且需常态化关爱服务的困难群众,社工站根据实际情况和困难群众或其家庭成员的意愿,采取“一对一”或“一对多”形式结对相对固定的探访关爱服务人员,定期开展探访关爱服务,重点做好“五了解”、“四协助”。“五了解”包括了解服务对象的健康状况、经济状况、赡养扶养义务履行情况、家庭安全情况和服务需求情况;“四协助”包括协助处理紧急问题、消除安全隐患、对接服务资源和申请政策救助。4年多以来,社工站累计探访关爱困难群众6万多人次,消除安全隐患300余处,对接社会资源折合人民币超过30万,告知并协助超过560人成功申请政策救助。 二、组织居民参与,凝聚共建共治的“内动力” 面对当前居民参与公共事务积极性不高、志愿服务意识不强的问题,社工站积极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以阵地整合、平台赋能和先锋优势为切入点,从居民需求出发,提供充足保障,充分调动居民的积极性,引导他们从被动参与变为主动担当,为社区共建共治注入了强大动力。 1、阵地整合,构建社区服务根基 社工站充分整合公共服务中心、社区康园、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宗祠祠堂、闲置书屋等服务场地资源,设立了社工服务点、志愿服务站和慈善爱心驿站,为辖区的社会组织、志愿者和求助群众打造了温暖的“归宿”。通过优化服务阵地,实现了临时救助、慈善捐赠、志愿服务等服务的全方位覆盖。这些努力不仅为居民提供了便捷的服务场所,还增强了居民对社区的归属感和认同感,进一步为社区的共建共治奠定了坚实基础。 2、平台赋能,激发志愿服务热情 社工站以各社工点为单位,搭建志愿服务协商平台,通过邀请志愿者参与服务决策,培育社区领袖的方式,成功实现了“志愿服务,让志愿者做主”的服务模式,推动志愿服务从“碎片化”向“系统化”转变。在此基础上,社工站联合当地村委共同开展“党群共建+文明实践积分超市”模式,精心设置积分内容,明确兑换标准,配备专人管理,建立台账,实现了“爱心”换“积分”、“积分”换“奖品”的激励机制。此外,每年联合镇政府为优秀志愿者颁发荣誉证书,给予肯定和鼓励,有效增强了志愿者的荣誉感和责任感,为志愿服务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四年多以来,组织志愿者累计开展社区活动352次,志愿服务时长累计达23781小时,服务群众18万多人次,村民参与共建共治,共享美好家园的志愿服务愈发强烈。 3、先锋优势,凝聚共建共治力量 针对当前民生需求和热点问题,社工站充分发挥社工驻村的作用,紧扣“社工党员为先锋,带头示范”的理念,依托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将传统文化与现代治理相结合,引导农村妇女、返乡大学生、青年人、退役军人、中小学生等群体,从仅参与传统节日活动、民俗活动,转向乡村文体活动、人居环境整治、绿美生态建设以及“百千万工程”等社区公共活动,累计组织相关活动50场次,劝导不文明行为210次,清理乱堆乱放98处,清运垃圾杂物13吨,种植树苗500余株。通过这一系列举措,社工站不仅推动了乡村人居环境、文明意识和人文建设等方面的显著提升,还充分调动了村民参与乡村治理的积极性,形成了“共建共治”的良好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