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当好合格“护苗员”?潮州市举办儿童督导员业务培训班
儿童督导员的工作职责是什么?关爱服务困境儿童要注意哪些技巧?……11月3日,潮州市举办儿童督导员业务培训班。潮州各县区民政局儿童股股长、各乡镇(街道)儿童督导员、村(社区)儿童主任共60人参加培训。
培训班由潮州市民政局组织开展,邀请了广州市黄埔区困境儿童成长关爱服务项目主任郑静怡,围绕儿童督导员的工作职责、儿童工作实务技巧、困境儿童成长关爱服务项目案例分享等内容进行授课,助力提升基层儿童工作队伍素质,推动儿童关爱保护工作纵深发展。
“持续学习,多元联动。”谈及儿童督导员工作技巧,郑静怡分享了这八个字。她认为,儿童督导员要学习掌握《民法典》《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法律法规,儿童福利相关政策文件,儿童心理成长相关的理论知识,以及正面管教等工作方法,构建起儿童工作的知识体系。
郑静怡提到,在“市—县(区)—镇(街)—村(居)”四级儿童服务体系中,儿童督导员处于县(区)与村(居)的连接点,发挥着承上启下的重要桥梁作用。在开展儿童服务工作时,督导员要及时沟通对接,及时反馈和解决问题,并做好回顾总结,实现充分有效联动,进而促进儿童关爱保护工作扎实开展。
在困境儿童信息摸排工作过程中,入户探访是主要的方式。探访有哪些技巧?郑静怡分享了“E-N-E-M-H”五步法,即眼观、鼻闻、耳听、嘴说、头想。如,探访时需要对儿童的居家环境、外表等进行观察,评估居家安全、环境卫生、精神状态等情况;提问时要运用开放式提问来打开话题,而非只是问“好不好”“想不想”,鼓励儿童分享和表达更多自己的想法。此外,她还重点提醒了探访记录的注意事项,包括重要信息变化情况、享受政策保障情况、实际监护情况、关爱服务情况等。
此外,郑静怡还结合工作实际,分享了困境儿童成长关爱服务项目的案例。她建议,项目开展时要进行多维度的服务设计,包括心理健康、职业体验、视野开拓、去标签化等,并实行一人一“策”,对需要帮助的儿童进行分类分级服务、动态更新,同时,推动社区、社会工作者、社区社会组织、社区志愿者、社区公益慈善资源“五社联动”,构建起困境儿童服务枢纽系统。
“让孩子们健康快乐成长是我们共同的心愿,我们需要持续学习,双向赋能,助力提升儿童的幸福感和获得感。”郑静怡认为,儿童关爱保障及未成年保护工作需要在政府主导下,引导多元主体、多方力量协同参与,纵横联动,才能形成强大合力,更有利于落实关爱保障工作。
潮州市民政局副局长陈小涛在作培训班动员讲话时提到,儿童督导员是督导员,也是协调员、报告员和信息员,除了做好选拔、指导、监督、考核儿童主任的工作外,还要做好上传下达,发现、报告、转介帮扶,以及信息管理工作。此外,要建立起发现报告机制、完善处置机制、评估帮扶机制、监护干预机制和重点时期排查机制等工作机制。
“培训课既有理论指导,又有工作指引,还有案例分析,针对性和实用性很强。”参训学员们均表示,培训课干货满满,将学以致用,提升能力素质和工作水平,当好守卫基层儿童福利工作“最后一公里”的合格“护苗员”。
困境儿童保障工作是儿童权益保障中责任最重、难度最大、要求最高的兜底性工作。当前,潮州已在全市设立了47名儿童督导员和1019名村(社区)儿童主任,并在各县区设立未成年人救助保护机构,困境儿童服务保障体系不断健全完善。今年,潮州市民政局还开展“潮爱出发·护童有我”未成年人保护项目,成立未成年人保护慈善基金,发布散居孤儿“微心愿”认领活动,为更多困境儿童送去爱与希望。
潮州市民政局还将通过加强业务培训、加强工作力量、工作跟踪等方式,不断提升儿童督导员、儿童主任的业务水平和工作能力,打造一支有专业知识、有爱心、有责任心的儿童督导员和儿童主任队伍,推进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和困境儿童保障工作体系建设,打通关爱保护工作的“最后一公里”,编密织牢儿童关爱保护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