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质量 走在前 | 广东省科学技术厅:奋力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2023-12-20 10:56
来源:本网
【浏览字体:

640.jpg

江门中微子实验中心探测器有机玻璃球已经完成赤道层安装。 张冠军 刘悦湘 摄


  11月25日,《中国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报告2023》在北京发布,广东蝉联第一,连续7年领跑全国。根据该报告,区域创新能力综合得分在35分以上便属于创新领先地区。2023年广东综合得分达到58.86分,创新能力领先优势明显。

  “大考”连年夺魁,创新从未止步。广东科技系统正加快构建覆盖“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转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撑”的全过程创新生态链,以市场优势带动科技创新,为省委“1310”具体部署提供重要科技支撑,奋力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筑起原始创新“源泉”

  今年,广东围绕纳米科学与技术、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土木工程、生物医药等6个港澳优势学科领域启动第三批粤港澳联合实验室申报,目前已完成专家评审,拟择优支持其中10家左右联合实验室。

  实验室是基础研究的重要载体。近年来,广东以国家战略性需求为导向推进创新体系优化组合,基本形成以鹏城实验室、广州实验室为牵引,以国家重点实验室、省实验室为核心,与省重点实验室、粤港澳联合实验室等创新平台共同组成的梯次衔接、主体多元、特色分明的实验室体系。

  从沿海到内陆、从海洋科学到医药前沿,当前,10家广东省实验室(共25个法人单位)覆盖十余个地市,成为支撑广东地方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的重要力量。此外,广东有省重点实验室400余家,通过分类管理、动态评估、优胜劣汰,力争到2025年建成省重点实验室450家左右。

  与各级各类实验室相互呼应,广东聚焦材料、生命、信息、海洋、能源等重点学科领域,建设世界一流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筑牢原始创新策源地。

  11月12日,中山大学和散裂中子源科学中心联合建设的高能直接几何非弹性中子散射飞行时间谱仪揭牌,将成为科学家观察物质材料的新“中子眼睛”,有望进一步揭示高温超导材料的机理和微观秘密。

  如今,广东有10个拟建、在建或已建成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惠州加速器驱动嬗变研究装置、惠州强流重离子加速器装置、汕头海底科学观测网南海子网(汕头登陆点)、未来网络试验设施(深圳分中心)等有望在2025年建成,人类细胞谱系、冷泉生态系统、先进阿秒激光等加快布局。

  基础研究特别是原创性基础研究难度大、周期长、风险高,长期稳定的经费支持至关重要。

  7月,《广东省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基金联合基金管理实施细则》出台,明确包括企业在内的联合资助方协议总投入不低于1000万元(含)且年均出资额不低于500万元(含)的,可设置独立联合基金并予以冠名,以撬动基础研究多元化投入。

  近年来,广东实施基础研究十年“卓粤”计划,通过实施基础研究体制机制“破冰”、高水平基础研究平台“筑基”、科技领军企业“锻核”等八大行动,力争到2030年实现推动粤港澳大湾区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基础科学研究高地。


夯实关键核心技术“地基”

  11月,华为发布全球首个全系列5.5G产品解决方案,将提供“十倍网络能力”;同月,大疆正式发布无人值守作业平台“大疆机场2”,为行业用户带来更加智能化、自动化、规模化的无人值守解决方案,提高生产效率;5月,美的医疗旗下科技五大业务板块正式发布了横跨五大医疗场景的重点科研突破及产品成果……

  企业是重要的创新主体,是科技成果转化的主力军,正在成为广东打造关键核心技术的重要发源地。广东“企业创新”指标连续7年全国第一,成为广东区域创新体系的特色“长板”。

  从数据来看,广东已实施的10批次重点领域研发计划项目中,企业牵头的占比超过53%,企业参与的超过90%,有效解决了一批产业关键技术问题。截至2022年底,广东共依托企业建立省级工程中心6648家、占总数的87.6%。

  高技术企业数代表了一个地区企业创新的水平和活力。华为、中兴、比亚迪……广东拥有超6.9万家高新技术企业,这些企业不断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努力突破关键核心技术难题。同时,广东还有约7.6万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规模以上企业有研发机构的企业数超3万家,在补链强链上发挥关键作用。

  大中小企业齐心协力,加强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依托科技创新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把科技的命脉掌握在自己手中。

  培育企业核心竞争力、增强未来发展韧劲,研发投入非常关键。广东通过持续优化政策环境、促进企业承担重大科技攻关任务、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多措并举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近年来,广东科技部门制定出台了“科创12条”、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研发工作方案、研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相关政策及指引等,不断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加大企业研发支持力度。

  关键核心技术是实现经济发展动力转换、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战略支撑。目前,广东正实施重点领域研发计划,部省联动实施重大专项,部署一批关键核心技术研发项目,在5G、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超高清视频显示等领域突破一批技术瓶颈,加快提升产业链创新链自主可控水平。

  今年高交会上,一批尖端医疗器械和科研成果集中亮相。由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牵头研发的超高清双频血管内超声成像系统及介入导管“心宿空间站”,是目前具有全球最高工作频率的双频血管内超声成像系统,有望改善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手术的治疗效果。

  联合攻关成功研制我国首台国产ECMO产品,联合研发全球首台5.0T人体全身医学磁共振成像系统……由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迈瑞医疗、联影医疗等牵头组建的国家高性能医疗器械创新中心,在多项行业关键共性技术上取得突破,为我国夯实关键核心技术“地基”。


打通科技成果转化“闭环”

  科技创新不仅是在实验室里埋头研究,更要将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动力。

  今年4月,依托中国散裂中子源科研成果建设的全省首座硼中子俘获治疗中心大楼在东莞市人民医院落成使用,这标志着散裂中子源在实现成果转化道路上迈上了新台阶。专家表示,这对粤港澳大湾区医学创新驱动发展具有显著的意义。

  在全过程创新生态链中,成果转化是最终实现环节,既是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的关键环节,也是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

  省科技厅有关负责人表示,科技研发与成果转化两者协同推进、“螺旋式上升”,才能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塑造新兴产业新动能、开辟未来产业新领域,进而形成新质生产力。

  广东提出,打造成果转化最佳地,通过不断提升技术要素供给质量和能力,通过为科技人员赋权、当好“科学家经纪人”、强化市场需求构建服务体系等,努力打通科技成果转化“闭环”。

  居家养老智能设备、船舶水下清洗机器人、工业级激光雷达……不久前,来自广东华中科技大学工业技术研究院孵化企业的多款产品亮相第二届东莞粤港澳大湾区无人自主技术高峰论坛。

  作为松山湖最早成立的新型研发机构之一,10余年来,研究院攻克一大批关键核心技术,孵化企业上千家,带动一批重大科技创新成果加速落地。

  以广东华中科技大学工业技术研究院为例,近年来,广东新型研发机构等创新平台孕育成长,成为应用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的“肥沃土壤”。

  在成果转化方面,“国字号”的平台落地广东。粤港澳大湾区国家技术创新中心是全国三个综合类国家技术创新中心之一,其定位和目标正是实现从科学到技术的转化,促进重大成果产业化,打造具有全球视野、国际领先的产业技术创新体系枢纽平台。目前,国创中心正稳步推进核心总部和分中心建设,初步具备了一定的发展基础。

  专业化的技术转移转化服务机构,也在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中发挥积极作用。

  由省科技厅、广州市科技局、广州市南沙区管委会联合支持共建的国有创新服务平台——华南技术转移中心,致力于推进粤港澳大湾区乃至全球技术转移和科技成果转化,构建起覆盖“技术需求—成果供给—技术交易—孵化育成—创业投资”等关键环节的成果转化服务体系。

  目前,华南技术转移中心已引导2390家企业发布技术需求1763项,共有1172项关键技术成果对接转化,实现技术交易额超8亿元,带动企业创造经济社会效益超36亿元。


成绩单

  ◆区域创新能力综合得分58.86分,连续七年全国第一

  ◆2022年全省研发经费投入超4412亿元(研发投入强度3.42%)

  ◆有超6.9万家高新技术企业,约7.6万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近年来超过60%的科技计划重点项目由企业牵头承担或主要参与

  ◆与80个国家和地区建立科技交流联系、19个国家签订科技合作协议,与“一带一路”合作伙伴开展双边、多边交流合作,已建设国家级国际科技合作基地33家、省级国际科技合作基地100余家

  ◆带动全省3000多家风投企业投入超6000亿元支持科技企业做大做强;2022年全省科技信贷金额超1.76万亿元,再创新高


一线案例

以科技助力

“百千万工程”实施

  “我是农村出身,对乡村的科技振兴非常关心。我老家如果有需要让我回去做件事,我会把别的工作都辞掉,要服务乡村建设。”11月23日,在清远英德市连樟村,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深圳大学教授陈国良与连江中学青年教师党员代表、连樟村党员代表、创业青年代表,围绕“科技创新与科学普及支撑乡村振兴、民族复兴”主题进行交流。

  加快农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能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省科技厅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在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作用,加快构建全过程创新链,推动广东省县镇村高质量发展。

  今年,省科技厅出台《广东省科技支撑“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实施方案(试行)》(下称《实施方案》),从关键技术攻关、科研成果落地转化、专业镇转型升级、乡村振兴人才等方面,明确8项任务计划,推进科技支撑“百千万工程”全面实施,补齐县镇村科技创新短板。力争到2025年,全省县镇村以创新为引领的经济体系和发展模式加快形成,在县、镇打造创新驱动发展样板;到2027年,全省县镇村创新驱动发展能力显著增强,科技支撑产业竞争力明显提升。

  9月4日,省科技厅在广州组织召开2023年广东省农村科技特派员助力“百千万工程”工作部署会,提出要以保障粮食安全为目标,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以农业农村现代化为导向,大力开展关键技术源头创新;大力推进农业科技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助力科技成果落地转化,扎实推进科技服务“三农”工作。

  荔枝是岭南特色水果,为进一步提高种植、保鲜、加工等技术,把荔枝特色产业和特色文化旅游发展得更好,今年4月起省科技厅组织有关科研院所,在茂名荔枝主产区开展“践行主题教育为民办实事——科技助力荔枝保鲜增收惠民行动”,实现高标准荔枝预冷服务1.1万吨,免费提供保鲜科技产品80多万个(件),惠及茂名市荔枝主产区果农7.37万户,带动荔枝销售额近1亿元,出口量同比增长近70%。通过科技助力保鲜增收惠民服务小切口,以点带面撬动产业发展大变化。

  为进一步做好荔枝保鲜技术攻关,省科技厅加强政策指引,制定有关工作方案,按照“广东出题、全国作答”“跳出荔枝看保鲜”的方式,面向全国遴选征集优秀技术和人才,集合保鲜技术、装备制造、新材料等领域科技力量,组建跨地区、跨专业的综合性技术攻关团队。

  团队瞄准荔枝在采前管理、预冷分选、杀菌包装、贮藏运输等保鲜环节的技术问题开展联合攻关,开发适农、适企、适运装备,构建适用于不同贮运模式的荔枝果品高效安全保鲜技术方案,突破长期存在的技术瓶颈,提供荔枝保鲜“全流程”“一体化”技术方案。


奋斗者说

广纳院:

聚焦成果转化创新

做好“科学家经纪人”

  日前,由国家纳米科学中心、广东粤港澳大湾区国家纳米科技创新研究院(以下简称“广纳院”)、中国药学会联合主办的第五届国际纳米药物大会在广州举行,旨在为国际纳米药物科研工作者和企业界人士提供研讨纳米药物技术及前沿进展提供高水平的学术平台。

  广纳院由中国科学院国家纳米科学中心与广州高新技术开发区于2019年9月发起成立,自成立以来锚定国际一流,聚焦科技创新链4-6级,打造完整的1-9级科技创新链,形成创新链上中下游的同步协调发展机制,着力打通“科学技术化、技术产品化、产品产业化、产业资本化”路径,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

  中国科学院院士、广纳院创始院长赵宇亮说:“我常考虑的两个问题,一是如何确保我国纳米科技研究持续保持在世界前列,二是要考虑如何把科学家个人的研究能力转化为国家能力。”

  经过三年努力,广纳院已基本建成我国第一个科技创新链4-6级研发基地,建成46万平方米总部研发园区,价值120亿元至150亿元;孵化的高科技项目实现产业化,当前价值超过100亿元;孵化的国家级产业平台,股东市值超过3000亿元。

  针对中国纳米科技成果转化率低的问题,广纳院围绕纳米医药、纳米材料、纳米智能器件领域,布局了包括5G滤波器、电子枪、量子点、光栅波导、免疫检测、纳米疫苗佐剂、纳米抗菌、纳米机器人等在内的22个关键共性核心纳米技术项目,开展纳米技术开发、应用和转移转化研究,助力推动我国纳米科技成果产业化。

  2020年,位于黄埔区的广纳院引进相关研究团队,孵化成立广纳珈源(广州)科技有限公司,通过研发量子点扩散板,为量子点技术找到落地场景。仅仅三年时间,这项处于实验室级别的技术就达到商业应用标准,被国内龙头电视企业的产线采用。

  其中,以知识产权作价参与企业股权投资合作的创新模式功不可没。

  广纳院与广纳珈源以知识产权赋权,在5500万元的项目经费当中,把职务科技成果的70%赋权给了创业团队,广纳院以职务科技成果的30%作价入股,然后让上下游产业资本能够进入到广纳珈源并持股10%。

  在这种股权设置下,科学的创新激励机制被建立起来。在科研成果跃上生产线的过程中,广纳院充当“科学家经纪人”角色,搭平台、强攻坚、育企业、引人才,孵化出众多创新企业。

  今年6月,国家发改委批复同意依托广纳院建设纳米产业领域唯一的国家级创新平台——国家纳米智造产业创新中心。这是依照公司体制运营的创新平台,由广纳院牵头组建,将促使广纳院成为全国纳米科技产业技术研发、产品创新、中试验证、成果转化的资源汇聚地。


来源:广东科技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