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政协十三届潮州市委员会三次会议第18号提案答复的函

2024-10-24 16:09
发布单位:文物科
【浏览字体:

关于政协十三届潮州市委员会三次会议第18号提案答复的函

邱璋浩等委员:

  您们提出的关于《挖掘提升祠堂文化、助力乡村文化振兴》的提案收悉,经综合各县区政府、市农业农村局、市教育局意见,现答复如下:

  潮州历史悠久,文化遗存众多,在这些文化遗产中,祠堂建筑占有极大的地位,祠堂是祭拜先祖、弘扬孝道的精神圣地。潮州人历来重视祠堂的建设,在漫长的社会发展历史过程中,几乎每个宗族姓氏都建有自己的家族祠堂。近年来,我市积极保护活化祠堂,努力探索将老祠堂与新时代工作有机融合,不断提升乡风文明,助推乡村文化振兴。

  一、开展普查,摸清祠堂文化资源家底

  从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数据来看,不可移动文物中包含大量的坛庙祠堂。我市共有登记文物点1345处,其中祠堂建筑约445处,占比近三分之一;目前,我市共有各级文物保护单位229处,其中祠堂建筑42处,占比约18%。登记文物点年代跨度从新石器时代一直延续至当代,清晰实证了潮州各时期历史文化发展脉络。其中,属清代、民国的文物最为丰富,且集中为清代坛庙祠堂、宅第民居,有力彰显了潮州作为潮文化发祥地、海上丝绸之路重要节点、革命老区、著名侨乡的深厚文化底蕴。

  二、修缮保护,让老祠堂焕发新生机

  经历了千百年来的风吹雨打,一些老祠堂破损严重、年久失修,修缮保护迫在眉睫。2017年以来,我市大力推进“百家修百厝(祠)”工程,积极争取各级资金,实施了从熙公祠、己略黄公祠、象埔寨房祖祠、李厝祠、廖厝祠、龙湖寨婆祠、龙湖寨静岩公祠、新乡仁美里海筹公祠、海山义勇军抗日指挥部旧址(刘厝祠)等一批文物修缮工程,使这批文物得到及时抢救保护。此外,积极发动社会力量参与古城文物保护工作,已有唐伯元裔孙捐建唐伯元故居,热心企业家捐款双忠庙和真武宫修缮工程,爱国华侨陈伟南先生建设的陈伟南纪念馆。“百家修百厝(祠)”工作的有力推进,让这些祠堂延续寿命,焕发出新的时代生机。

  三、挖掘资源,将红色基因融进祠堂文化

  我市坚持“保护第一、加强管理、挖掘价值、有效利用、让文物活起来”的新时代文物工作方针,加强文物保护力度,提升文物利用水平,让更多的文物保护成果惠及民众。祠堂,作为一个纪念先祖、弘扬孝道和族亲会聚的场所,以其特有的功能和环境条件,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斗争的艰苦岁月里,发挥着不可磨灭的历史作用。近年来,我市陆续完成了黄埔军校潮州分校旧址(李厝祠)、海山义勇军抗日指挥部旧址(刘厝祠)、长征干部李沛群纪念馆(李氏宗祠)、中共饶平县党支部旧址(林氏宗祠)、饶平县农民自卫军训练班旧址(詹氏宗祠)等多处祠堂的修缮和开放参观,充分发掘和发扬祠堂的红色革命资源和光荣革命传统,激活祠堂文化中的“红色基因”,更好地发挥祠堂在红色旅游中的社会效益。

  四、依托资源,打造“祠堂+文化”阵地

  我市在美丽乡村建设中充分考虑潮州的文化元素,合理统筹祠堂这一综合性资源,加强对传统建筑的活化利用,将宗祠作为乡村风貌“留根”“存脉”的重要载体,打造具有时代特色、体现乡愁、各尽其美的潮州乡村,切实增强潮人、潮商、潮侨对家乡的认同感、归属感。结合我市乡村祠堂等乡土建筑遗存数量众多的情况,利用祠堂作为文化站阵地,依托祠堂建设图书阅览室、非遗展览厅、综合功能厅等功能室,开展非遗展示、体验教学、文化活动等服务,焕发古韵的祠堂变身公共场所,发挥了不可低估的社会作用。

  五、以德育人,让祠堂文化走进学校

  为进一步挖掘潮汕祠堂优秀传统文化的育人效应,推动地方传统文化与教育教学相融合,近年来,我市各级各类学校认真落实潮州传统文化传承工作。各校邀请传统文化名家、民间艺人、文化馆、群艺馆、技艺大师、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等进校园、进课堂,各类潮州传统优秀文化在校园全面开花。通过组织学生艺术实践工作坊、艺术社团、第二课堂等阵地,传承学习潮绣、木雕、嵌瓷、工夫茶等潮州优秀传统文化,并将优秀成果在艺术节、艺术展演活动中展示;通过美术鉴赏课等开展乡土文化浸润活动,教育引导学生认识家乡文化,培养爱国爱乡的感性增强文化自信,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此外,我市还加强潮州文化方面的教育科研规划工作,对“十四五”立项的《潮州文化与小学语文教学有效融合的研究和实践》《潮州传统文化融入美术课堂的研究》《潮州文化融入中学学校管理研究》《“双减”背景下潮州嵌瓷艺术的实践与探究》等课题加强研究指导,通过强化各课题组对潮汕祠堂建筑、石刻、潮州木雕、嵌瓷等工艺文化的深度研究,助力乡村文化振兴。

  专此答复,诚挚感谢您们对潮州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工作的关心支持。

  

潮州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

  2024年7月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