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潮州市十五届人大四次会议第28号代表建议的答复
潮农函〔2019〕294号
曾锐源等代表:
您们提出的《关于传承与发展乡村文化,助推美丽乡村建设的建议》收悉,我局作为主办单位,会同各县区和市文广旅体局相关会办单位,经认真学习研究,现答复如下:
一、我市发展乡村文化的基本现状
近年来,我市按照国家和省的统一部署,以建设生态宜居美丽乡村为目标,以乡村规划为龙头引领,以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为切入点,注重保护乡村特色风貌和传承乡村历史传统文化,多措并举推进乡村文化振兴,助推美丽乡村建设。
(一)高位精准谋划,打造具有潮州文化特色的农村人居环境
1、强化顶层设计,绘好振兴蓝图。以顶层设计总揽全局,绘好乡村振兴施工总图。去年已印发《中共潮州市委 潮州市人民政府关于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意见》,就推进我市乡村产业振兴、生态振兴、文化振兴、组织振兴、人才振兴做了全面的部署。配套出台了《潮州市实施全域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建设生态宜居美丽乡村行动方案》、《关于编制示范村整治创建规划的指导意见》、《潮州市美丽乡村特色风貌营造工作指引》等一系列的政策措施和行动方案,对我市推进生态宜居美丽乡村建设作了部署,加大对乡村建设风貌管控,为打造有乡愁有文化有灵魂的美丽乡村奠定了政策基础。
2、注重规划引领,强化潮州特色。针对我市农村规划建设管控相对滞后短板,我市去年出台了《潮州市村庄规划编制技术指引(试行)》,加大对农村规划管控力度,提升农村规划编制的适用性,并加快农村规划编制步伐,全市923个行政村除列入城镇总体规划的村庄,余下的456个行政村,于去年已初步完成规划编制,村庄规划编制覆盖率居全省第3位。为打造特色鲜明的潮州乡村风貌,我市已编制出台了《潮州市美丽乡村厕所设计指引》《潮州市美丽乡村垃圾屋设计指引》《潮州市美丽乡村栏杆设计指引》等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指导刊物,作为对我市美丽乡村建设风貌管控的补充。强调突出“潮味”,注重建筑文化保护与传承,突出潮州文化特征和人文地理风土,为村庄建设提供科学指引。通过规划引领和特色的营造,涌现了能充分挖掘丰富旅游资源禀赋的英粉村、具有民间艺术传承的大吴村,具有古建筑活化的市头村、具有岭南特色围屋土楼的南联村等先行点,在我市推进生态宜居美丽乡村建设中,保护、传承和挖掘乡村文化发挥了示范作用。
3、坚持梯次创建,分类指导。按照主体功能区域和村庄不同类型,分阶段分步骤创建提升,逐级打造干净整洁村、美丽宜居村、特色精品村,突出乡村特色、地方特色、区域特色,打造宜居宜业宜游典型示范。实施“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推进饶平县,潮安区归湖镇、饶平县柘林镇、湘桥区意溪镇3个镇,枫溪区詹厝村等65个村创建省级美丽乡村示范县、示范镇、示范村步伐;投资1.2亿元启动饶平县沿福建省边界连线12个行政村创建生态宜居美丽乡村示范带;自2015年以来,先后投资3亿元,按照“两年基本完成任务”建设目标的要求,启动潮安区、饶平县、湘桥区各五个村连线连片打造省级新农村示范片,三个示范片工程建设项目基本完成,示范带动效果明显。如潮安区示范片的主体村的浮洋镇的井里村,发挥村中医药原老字号“泰安堂”原发地特有的优势,打造以传承中医药文化为重点主题的中医药文化特色村。
(二)挖掘乡土文化,推进乡村文化振兴
近年来,为进一步推进我市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着力营造新环境、培育新农民、倡导新风尚、发展新文化,把乡风文明作为基层文明创建的灵魂来抓,搭建推动乡风文明工作平台,推动基层形成良好的文明风尚,全面提高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农村社会文明程度,大力改变基层面貌,助推乡村振兴。
1、抓主题建设,打造文明乡风。我市积极推进市县镇村四级文明联创,组织各县区在基层乡村开展“星级文明户”“最美家庭”“感动潮州人物”等推荐评议活动和家庭文明建设示范点创建活动,推出11名(组)“感动潮州人物”,打造了12个家庭文明建设示范点。并利用宗祠文化资源优势,推动优秀家规家训进祠堂,延续传统“家文化”文脉。开展“最美村庄”评选活动,打造了10个潮州市“最美村庄”。开展“讲好乡村故事”编撰活动,组织有一定资深文化人士深入各乡村挖掘优秀传统文化,弘扬优秀乡土文化和传统美德,去年底已编印第一期,以优秀乡土文化推进乡村文化振兴。
2、抓特色技艺,传承传统文化。对标李希书记提出的“粤菜师傅”工程,通过品牌提升工程、人才培养工程、标准化建设工程、产业化建设工程,实施“潮州菜师傅”工程。将“潮州菜师傅”工程与乡村振兴、精准扶贫结合起来,出台了《“潮州菜师傅”工程实施意见》,全面打造潮州菜品牌。建设潮州菜文化展示中心,做好省级非遗项目“潮州菜烹饪技艺”的保护和传承,举办名厨、名店、名菜评选活动。在全市选择10个有特色旅游资源的乡村创建“潮州菜烹饪技能人才培训基地”,传承潮州菜历史文化精华和精湛技艺,致力打造一批潮州菜名厨、名菜、名店、名村和“厨师村”,构建具有“农家乐”特色的“一村一店一菜”的乡村旅游项目,实施十百千万人才工程,让潮州菜既走向全国,走向世界,也走向乡村,走向农家,为助力潮州乡村振兴注入生机和活力。同时,深挖潮州茶文化,传承潮剧、潮州大锣鼓、戏曲等文化,发展金漆木雕、抽纱刺绣等传统技艺,将潮文化融入乡村生产生活,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塑性铸魂。
3、抓乡贤优势,以乡贤文化促进乡风文明。充分发挥潮州文化优势,培育具有新时代精神的新乡贤文化。设立“乡贤咨询委员会”。全市1015个村居新乡贤队伍成为乡村振兴的“润滑剂”和“智囊团”。在村建立乡贤咨询委员会,开展“百家修百祠”、“集体劳动日”活动,广泛动员乡贤参与家乡建设,激发农民在乡村振兴中的主体作用。据不完全统计全市收到乡贤捐赠乡村振兴建设资金2亿多元,如潮安区田头村乡贤捐资200多万元支持村内环境整治,枫溪区槐山岗村乡贤捐资100多万元建设村“党建公园”,该经验获评“广东治理现代化”优秀案例和全国“创新社会治理典型案例”。
(三)开展专项行动,加强乡风文明建设
乡村振兴,乡风文明是保障,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消除农村陈规陋习,提升农民精神风貌,传承发展农村优秀传统文化,健全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用文化建设涵养乡风文明建设。
1、推进“三清一改”专项整治,改变影响乡村文明的不良生活习惯。开展以“清理农村积存垃圾、清理沟渠塘、清理农业生产废弃品、改变影响农村环境卫生的不良行为习惯”为重点的“三清一改”行动,结合“三清理、三拆除、三整治”,统筹安排1亿元启动250个行政村美丽乡村建设。至3月底,按照“先整治,后创建”的原则,全市共有1822个自然村已完成“三清三拆三整治”,完成率达75.29%。其中,全市45个省定贫困村全部完成“三清理、三拆除、三整治”,完成率100%。乘着专项整治行动之风,掀起人人参与的良好氛围,很大程度改善农民一贯陋习行为,改善社会风气,潜移默化引导农村新习俗新风尚。
2、借助群众性文明创建,全面深化乡风文明创建。一是开展第一届潮州“文明家庭”推荐评选活动,择优评选出10户“文明家庭”,弘扬好家风;二是开展市级文明单位创建活动,通过三年的时间实现市级文明单位全覆盖,进一步优化政务环境,规范文明行为;三是开展市级文明校园创建活动,进一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力争用三年的时间实现全市文明校园创建实现全覆盖,扎实推进中小学精神文明建设,全面提高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素质;四是开展农村乡风文明建设,至2020年年底前,全市文明村镇覆盖率达到95%,着力纯正党风、敦化民风、注重家风、培育新风,促进全市农民文明素质稳步提升和农村文明程度明显提高。
3、开展文化遗产保护,打造乡村文化品牌。悠久的历史,给潮州留下了深厚的文化遗产。全市现有登记不可移动文物1345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9处22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6处39项,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47处,是广东省文物古迹最密集的地方。我市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丰富,市级以上非遗项目106项,市级以上传承人188人。加强对传统民屋、古树名木、红色基地等文物的保护,挖掘整理民间传统谚语、地方戏种、农耕文化、优秀习俗等文化资源,让密集繁多的乡村历史文化资源成为实施乡村振兴的特色亮点。如潮安区大吴村擦亮“泥塑之乡”金字招牌,挖掘和传承乡村民间艺术,丰富农村文化内涵,打造岭南人文历史名村品牌;鹳四村深入挖掘红色文化,弘扬革命传统和精神,加快经济发展,创建人文历史名村;金石镇凭借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潮州嵌瓷,被命名为“国家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4、加强农村文化阵地建设,营造浓厚乡村文化氛围。目前,全市公共文化网络设施逐步完善,基本形成了市级有标志性设施、县区有馆、乡镇(街道)有站、村(社区)有室的四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三馆一站”实现免费开放,公共电子阅览室、农家书屋、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实现全覆盖。群众体育设施也不断完善,市成立了国民体质监测中心,有各类大型体育场馆、全民健身广场(公园)共68个,所有乡镇(41个)均建成大型农民体育健身工程。我市民间文化氛围浓厚,近年来,文化走亲、文化艺术节、民间潮乐大赛、文化大讲堂、百歌颂中华、书香潮州全民读书节等品牌活动常年开展。农村体育活动蓬勃开展,在传统节假日举办篮球、游泳、舞龙、舞狮、武术等群众喜爱的体育竞赛活动。大锣鼓遍布城乡,全市现有各种潮乐队、锣鼓队160多支,总人数达到6000多人。文化志愿活动活跃,我市拥有文化志愿者2400多人,文化志愿者已成为公共文化建设的一支生力军,真正把文化惠民、文化乐民带到乡村。
(四)发挥文化优势,推动乡村文化旅游融合发展
近年来,我市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按照市委、市政府关于“旅游强市”战略部署,以传承发展潮州优秀传统文化为核心,大力推进全域旅游创建,推动乡村文化旅游融合发展,以文化引领带动乡村振兴。
一是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推进北部为重点的乡村旅游发展,提升凤凰山风景区、绿岛山庄、紫莲山庄、绿太阳度假村、泰安堂博物馆等重点项目为代表的乡村与特色旅游,逐步带动景区周边休闲农业的发展。全市已推出了20余条具有浓厚乡村文化特色的一日游线路。
二是支持发展休闲农庄和农家乐、茶家乐,鼓励发展乡村3A级景区。凤翔峡玉湖榭、东社杨梅基地、幽峪逸林、凤溪竹筏等4家被评为“中国乡村旅游金牌农家乐”称号;千果山风景区获得广东省生态旅游示范基地;归湖镇科美生态园、文祠镇东社杨梅基地、凤凰镇千庭茶业被评为“潮州市探索农庄经济试点单位”; 积极引导龙湖古寨按照省A级旅游特色村评定标准(征求意见稿)进行完善配套,发展狮峰村、英粉村、顶厝村等一批生态休闲特色旅游村,推进英粉村与景智旅游公司的旅游投资合作,深化永善村与南都集团的合作,井里村以中医药文化为背景,按乡村3A级景区以上标准进行完善,不断加大乡村旅游特色内涵提升。
三是完善规划设计,推进贫困村旅游扶贫工作。凤凰镇叫水坑村、登塘镇白水村、文祠镇赤水村等省级重点旅游扶贫村,均已委托广东省科学院广州地理研究所进行规划设计,完成整体规划,各村均已完成旅游厕所和旅游咨询服务中心建设,因地制宜设有停车场、医疗站、交通标牌标识、购物商店或便利店,设有垃圾收集点并纳入所在镇生活垃圾收运处理体系。
四是坚持文化导向,推进乡村文化旅游。借助首个“中国农民丰收节”和省旅游局举办了“广东省乡村旅游季”活动契机,去年9月22日在紫莲山庄举办了以“上山下海,广东人游乡村”为主题的“广东乡村旅游季潮州分会场乡村游系列活动暨“2018畲族民俗乡村文化艺术节--畲舞秀”创世界纪录活动启动仪式,拉开了潮州乡村游系列活动的序幕。同时,组织了一个100多人的旅行社与自驾游踩线采风团开展了的乡村文化游活动。
二、发展乡村文化存在的短板弱项
(一)文化基础设施还较薄弱。由于我市属经济欠发达地区,财力薄弱,公共文化建设历史欠账较多。“三馆一站”建设达标进级压力大,主要是场地建设面积不足。乡村民间博物馆、村史馆零星建设。我市大部分乡村针对文化活动的专项经费紧张,文化体育阵地建设相对滞后,活动场所有限,标准单一。
(二)乡村传统文化传承面临断代风险。乡村地方优秀传统文化比如潮乐、潮曲等乐器器材短缺,乡村优秀文艺传承缺乏人才。随着文化形式、文化消费的多样化,部分乡村的民俗正在逐步淡出历史的舞台或被新型的文化形式所替代。加上乡村青年劳动力外流,导致部分乡村传统民俗文化面临着断代的危险。此外,随着机械化、智能化的高速发展,传统的农耕文化以及一些手工艺技术正在慢慢走向消亡。
(三)乡村文化人才队伍缺乏。因大量青年劳动力向城镇转移,我市乡村文化干部队伍呈现总体年龄偏大现状,造成乡镇文化站的活力度和创新性不强。大部分干部的文艺专长大都是靠自悟自学形成的,没有相应的专业学习基础,其专长往往停留在“会”的层面上,还谈不上“精”、“专”、“博”。
(四)乡风文明建设的长效机制尚未建立。建设乡风文明关键在于形成与时俱进的乡风文明传播模式,构建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精神风貌。“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文化和文明的传播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在一系列政府行为的推动下,固然可以起到一定作用,但要做到深入人心,转化为长久风尚还是需要一个过程。各部门之间及与部门与群众之间的协调程度不够,尚未形成合力建设乡风文明,在工作机制上仅靠少数部门单打独斗,推动起来比较困难。实施乡村文化振兴工作任重道远。
三、下一步工作计划
(一)以强化思想文化引领助推乡村文化建设。
要利用基层文化阵地,结合党组织生活、党员活动、党员志愿者活动等基层党员活动载体,广泛开展政策宣讲、理论研讨、学习交流等主题活动。通过群众自点菜单的方式的添置农家书屋、社区阅览室读物,丰富群众文化食粮。结合开展美丽乡村、文明村镇、文明社区等活动,树立文明新风。
(二)以完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实现文化惠民。
一方面是加强农村公共文化阵地建设。要加大对欠发达地区文化补短板资金的扶持力度,实行区域差异化资金分配。建议采取高额度、不定标准,由基层因地制宜选择建设项目,充分尊重基层的选择权、自主权。根据不同人群活动需求,分类型制定配套标准,为老年人配送弦乐器材,为中年妇女提供健身广场,为儿童配建游泳池、运动场地,努力构建农村“半小时文化圈”。紧抓当前各级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契机,按照“五个有”标准,整合片区范围内组织、宣传、文化、体育、教育、科技、民政等部门资源,建成集宣传教育、文化娱乐、体育健身、素质提升等功能于一体的区域性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加快县区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乡镇文化站建设,初步建成以市级馆为中心馆、县(区)级馆为总馆、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为分馆、行政村(社区)综合文化室为服务点的总分馆体系。要加快广电网络的建设,为边远乡村提供优质广播电视服务。另一方面是开展丰富多彩的乡村文化活动。鼓励和扶持群众兴办书画、戏曲、歌舞、摄影、舞狮、体育武术等各类群众性文艺团体。广泛吸纳热心公益事业、具有文体技能的团队和人士加入文化志愿者队伍,为文化人士下乡提供资金、政策支持,利用经济手段推动文化人才上山下乡。通过文化进千家、送欢乐下基层等活动,把更多优秀的电影、戏曲、图书、文艺演出、书画工艺活动送到群众中去,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
(三)以加强传统文化保护利用释放乡村文化魅力。
一方面是加强乡村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大幅度提高财政资金投入,实施传统文化乡镇、传统村落及传统建筑维修、保护和利用工程,分批次开展重点保护项目规划、设计、修缮和利用,加强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传统民居、古树名木保护,让文物点成为实施乡村振兴的乡村特色亮点。整理保护有地方特色的物质文化遗产,挖掘和保护民间传统谚语、地方戏种、农耕文化、优秀习俗等乡村文化,加大传承弘扬力度。另一方面是打造乡村文化品牌。我们要因地制宜、一村一策,打造具有不同特色的和谐美丽新农村,防止千村一面。要加强对本村落历史人文资源的挖掘、整理和保护,培育地方特色文化。如潮安区浮洋镇大吴村,素有泥塑之乡美称,该村在建设村文化中心过程中,充分挖掘历史悠久的泥塑工艺,创建村大吴泥塑展览厅;饶平县黄冈镇霞西村,其独具特色的布马舞在饶平县城乡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深受群众喜爱,成为“布马舞”展示展演培训基地。这些文化气息浓厚的乡村,能够增强村民对自身文化的认同感、获得感和幸福感,让年轻一代能够认识、热爱和领略本村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和风采,让传统文化扎根在村民心灵深处。
(四)以推动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助推乡村文化振兴。
一方面打造文化旅游特色小镇。实现乡村文化振兴,文化产业兴旺是重要内容,我们要实行差异化发展,打造一批艺术村、养生村、休闲村等特色村,推出具有地方特色的精品文化体验旅游线路。可以利用古民居、古遗址、古村落发展文化产业项目,重点培育一批特色突出的文化古村落。如潮安的龙湖古寨,是潮州文化的绝佳载体,也成为潮州乡村旅游的一张新名片。也可借助特色鲜明的“非遗”项目,实行乡村文化产业精品工程。如太安堂集团是国家级非遗、中华老字号企业,“太安堂小镇”是“文化+中医药”、“文化+旅游”融合发展很好实例。另一方面是传承弘扬红色文化。要深入挖掘、盘活古道等丰富的革命历史文化资源,统筹红色文化资源保护开发利用。要弘扬苏区精神,发挥茂芝会议纪念馆等红色文化遗址在革命传统教育中的作用,用好凤凰山革命纪念公园、茂芝会议纪念馆、涵碧楼等红色教育基地,深化党史、国史学习教育,讲好地方红色故事。扶持乡村红色文化旅游开发,推动红色旅游与民俗游、生态游等相结合,打造一批乡村红色旅游精品景区和精品线路。
(五)以推进“育才”工程强化乡村文化人才支撑。
基层文化工作的开展,文化队伍建设是关键。继续完善按照编制配置公共文化服务机构人员、配备村文体协管员,提高财政供养水平。在有条件的地方采取“对外招考、对内选聘”的方法,招聘优秀文化管理人才。同时,梳理整合本地的人才资源,从学校、民间选聘优秀人才,充分发挥他们在乡土文化传播中的巨大作用。加大乡村文化演出的扶持补贴力度,可以因地制宜,培育和发展地方特色业余文化队伍,组建民间表演、管理团队,用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彰显乡村振兴的活力。
潮州市农业农村局
2019年6月28日
(联系人及电话:苏楚城,22683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