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文明校园潮州市实验学校:深耕德育沃土 绽放文明之花
步入潮州市实验学校,一幅幅精美的宣传画,一句句朗朗上口的标语,让人应接不暇。市实验学校创办于1999年,始终秉持“让学校成为孩子们健康成长的乐园”的办学理念,不仅在学术上追求卓越,更在学生的全面发展上倾注心血。今年,市实验学校获评第三届全国文明校园。
筑牢思想根基
“潮州人从哪里来?韩愈治鳄的传说你听过吗?”这是市实验学校一堂别开生面的思政课。在市博物馆展厅,该校90名学生聚精会神地聆听讲解员讲述潮州的历史沿革、民俗风情。
市实验学校将思政课堂搬到文化场馆,让原本枯燥的思想道德教育变成生动有趣的“精神之旅”。今年3月,学校组织师生代表来到陈伟南文化馆,通过参观实物展陈、聆听生平事迹,近距离感受陈伟南先生爱国爱乡、无私奉献的崇高品质。此系列活动通过馆校结合,创新性地将地方文化资源转化为德育素材,构建了“馆校结合”的新育人模式,是学校推动思政课建设的重要探索。
学校还精心打造“了不起的爸爸妈妈”进校园活动,邀请来自各行各业的家长走进校园,分享他们的职业故事和人生感悟。这种家校协同的育人方式,不仅拓展了学生的视野,更让思想道德教育变得可亲可感、入脑入心。由学校师生自编自导的红色微剧《木棉花开》,通过沉浸式体验让学生深刻感悟革命历史,传承红色基因,在省“灯塔工程”“百剧贺百年”节目评选活动中获得优秀奖。
市实验学校将思想道德建设作为文明校园的核心,整合资源开展理想信念教育,科学设置德育课程,将思政教育融入学科教学,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有机融入学生日常学习生活,厚植家国情怀,筑牢理想信念根基。
锻造卓越师魂
“许少兰老师教会我最重要的一课,就是如何为学生营造‘画面感’。”市实验学校青年教师周琳谈起初入教坛时的经历,眼中仍闪烁着感激之情。
2011年,刚毕业的周琳来到市实验学校担任语文教师,学校实施的“老带新”制度帮助她快速成长。许老师手把手指导她,在教学中要善于营造画面感,才能帮助学生完善表达,激发想象力。
周琳在一次讲授《普罗米修斯》的课堂上提出“有了火能做什么”的问题,当学生回答“可以唱歌跳舞”时,周琳用生动的语言为学生勾勒场景:“是啊,有了火人们就能举办热闹的篝火晚会,大家围着跳动的火焰载歌载舞……”这样充满画面感的引导,让课堂焕发出别样的活力。与周琳一样,该校不少年轻教师在“老带新”制度的培养下,完成了从新手教师到合格教师的过渡。
市实验学校高度重视教师队伍建设,坚持教育引导、制度规范、监督约束、查处警示并举,建立了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同时,通过“培青工程”等活动,对班主任加强专业培训,对青年教师实施“师带徒”指导,教师素质不断提高。在市级、省级乃至全国各项教育教学评比活动中,市实验学校教师屡获佳绩,成长为骨干教师和名师。教师队伍素质的提升直接惠及学生,教师通过言传身教提升学生学业成绩、品德修养、个性发展和未来竞争力,为终身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文体活动多彩
课后,市实验学校的校园里活力四射,足球队、篮球队在操场上挥洒汗水,合唱团、舞蹈队的队员沉醉在艺术的世界里,潮州大锣鼓队以铿锵鼓点奏响非遗韵律……学校立足五育并举,构建了特色鲜明的素质教育体系,一方面打造精品社团活动,另一方面创新开展“读书节”等系列活动,让“爱读书、多读书、读好书、读书好”蔚然成风,“共建书香校园,同享读书之乐”已成为校园文化建设的亮丽名片。
市实验学校积极开展经典诵读、感恩教育、中华魂主题演讲比赛、征文活动等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营造了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同时,学校还大力开展阳光体育活动,坚持每天一小时校园体育活动,定期组织校田径运动会、跑操比赛、跳绳比赛等,增强了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团队精神,定期开展体检、传染病预防、卫生健康教育、防灾应急疏散演练,确保学生的健康和安全。
(潮州日报全媒体记者 庄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