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州扎实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 以实干扮靓乡村 为绿美广东添彩

2025-07-21 09:34
来源:本网
【浏览字体:

潮州扎实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

以实干扮靓乡村 为绿美广东添彩

  在绿美广东生态建设生动实践中,潮州市农业农村局认真履职尽责,工作人员穿梭于田间地头,奔波在村庄院落,用脚步丈量每寸土地,用汗水浇灌绿色希望,通过加强部门联动、优化治理模式、破解运作难题等措施扎实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擦亮和美乡村生态底色。

  凝聚各方合力

  破解治理难题

  “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是一项系统工程,单靠一个部门的力量远远不够。我们必须凝聚各方合力,形成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潮州市农业农村局农村社会事业促进科科长苏楚城深有感触地说。

  为加快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进程,潮州高位推动、多层联动——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多次召开专题会议部署,构建起市级统筹、县区主抓、镇村落实的三级工作体系;农污工作划转后,针对技术力量薄弱问题,市政府迅速优化攻坚领导小组,农业农村、生态环境、住建等部门选派业务骨干组建综合协调、技术指导、督促指导三个小组,精准补位;面对施工力量不足、进度滞后等难题,借力央企助力“百千万工程”契机,推动中铁集团、粤海水务等央国企、省企以“微利+公益”模式参与,为工程提速按下“快进键”。

  正是这种“上下联动、跨部门协同、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合力机制,为潮州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筑牢坚实根基。

  优化治理模式

  实现精准治理

  “不同区域、村庄有着不同的人口规模和自然条件,治理模式不能一刀切。我们根据每个村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选择不同的治理模式,制定最适合的治理方案。”苏楚城介绍,在省相关技术细则出台后,科室指导县区提早谋划,组织相关专业技术力量深研细则,对全市尚未完成治理的949个自然村全面开展排查,逐村实地查勘,以“一村一策”或“一村多策”的方式,优化提升治理模式。

  经过一年多探索和实践,按自然村的人口规模和自然条件总结出四种主要治理模式:分片区一体化设施搭配人工湿地治理模式、分片区一体化设施搭配资源化利用治理模式,这两种模式的特点是减少主管网建设投入;利用村内多个池塘作为稳定池串联资源化利用,再搭配人工湿地,让村内的自然条件成为治理助力;对人口密集、临近城镇的村庄,则采用纳厂处理模式,直接接入城镇管网纳厂处置。这种量体裁衣的治理工艺,让每个村庄都找到最适配的“净化方案”。

  破解资金难题

  注入“源头活水”

  潮州探索涉水事务一体化改革,整合供水、污水处理、排水等资源资产实行集中经营,构建城乡供排水一体化的投资、建设、运营闭合链条,形成“政府行政管理、行业事务监管、企业市场运营”的全新架构。

  潮州市农业农村局指导各县区以财政资金撬动社会资本,全力破解农村污水治理资金缺口难题。饶平县以省补助资金注入平台公司作为资本金,获省农发行授信1.3亿元,成为全省首个完成平台公司组建并获得农发行授信贷款典范,并入选全省10个基层推进“百千万工程”集成式改革“民生领域改革”典型案例之一。去年以来,各县区借助平台公司,对接农发行等政策性银行,积极引入社会资本,去年获农发行贷款3.5亿元,今年更以1.7156亿元省专项资金为撬动,预计获得农发行授信6.86亿元,为治理工程注入“源头活水”。

  实现长效管理

  增进民生福祉

  在各方协同发力下,潮州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交出一份亮眼的“民生答卷”,生态效益与民生福祉同步彰显。

  从治理成效看,2024年全市完成409个自然村污水治理,经省评估认定治理率达77.3%,超出省定任务2.3个百分点,获省级高度肯定;2025年围绕“6月底实现全覆盖”目标,计划新增治理的540个自然村已基本完工,正加紧收尾。

  数据的背后,是村容村貌的蝶变——曾经污水横流、臭气熏天的沟渠池塘变得清澈整洁,农村“脏、乱、差”面貌从根本上改善,村民的生活品质、健康水平与幸福感显著提升。

  饶平县大埕镇上东村结合人口分布与自然条件,分片区采用差异化治理模式:一片区利用村内联通池塘与大片田园,将生活污水收集后经池塘多级稳定池生态处理,再用于农田灌溉,既净化水质,又为农耕提供水源,实现生态保护与民生改善的双赢。

  针对治理初期建设中道路开挖、施工噪声、出行不便等问题,潮州市农业农村局农村社会事业促进科督促各施工单位采取分段施工、及时回填修复路面等措施,将对村民日常生活的影响降到最低,用细致举措赢得群众理解与支持。

  苏楚城表示:“我们将督促县区全面查漏补缺,按照省‘三个基本’标准要求进一步完善,同时,联合市生态环境、住建、城综、水务等部门对已完工的自然村开展评估指导。此外,将进一步建立健全农村生活污水管护长效机制,让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得起,用得好,管得住,发挥最大效益。”

(潮州日报全媒体记者 黄慧)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