饶平县柘林镇系统推进海洋资源科学开发 从“渔业升级”向“渔旅旺镇”跨越

2025-07-13 09:16
来源:本网
【浏览字体:

饶平县柘林镇系统推进海洋资源科学开发

从“渔业升级”向“渔旅旺镇”跨越


  乘坐渔船来到饶平县柘林镇西澳内湾,昔日零散分布、破旧不堪的木质渔排,已被整齐划一的橙色塑胶渔排取代。这是柘林镇以“木改塑”为抓手,推动海洋渔业转型升级的生动缩影,更是该镇锚定“三年初见成效”目标、深耕海洋经济的火热实践。

cc402932-fd70-4364-a94f-98103324faa4.jpg

更新后的整齐划一的橙色塑胶渔排。 潮州日报全媒体记者 丁玫 摄

  柘林镇坐拥得天独厚的海洋资源,如何破解传统渔业“散、小、乱”及海洋生态压力大的难题?该镇党委、政府给出答案:以“疏近用远、生态发展”为指引,将近浅海“木改塑”与深远海重力式深水网箱养殖作为核心抓手,系统推进海洋资源科学开发。

  今年来,柘林镇以西澳内湾“木改塑”为突破口,拆除废旧木质渔排超千格,有效释放近岸海域资源。引导西澳村探索以强村公司为载体进行融资贷款,通过强村公司办理海域使用权证和新建环保塑胶渔排出租,为水产养殖腾出更多海上空间,带动村集体经济增收。

“政银村”联动破解发展瓶颈

  海洋产业“高投入、长周期、高风险”的特性,曾让柘林镇沿海村集体经济组织长期陷入“融资难、成本高”的困境。西澳村在推进“木改塑”时,就因资金短缺一度停滞——购置新型塑胶渔排需要大笔资金,村集体“囊中羞涩”,渔民个体更是难以承担。

  面对实际困难,柘林镇主动“牵线搭桥”,协调金融机构与村集体精准对接。在中国农业银行饶平县支行、广东农担的支持下,我市首笔“村集体经济+海洋牧场”农担贷款落地西澳村。

  中国农业银行饶平县支行副行长钱婉玲介绍,银行迅速了解村集体经济经营情况,及网箱养殖项目资金投入需求,由广东农担提供政策性担保,为西澳经济联合社发放了“村集体经济+海洋牧场”农担贷款,并给予最优惠的担保费率,切实降低融资成本,有效解决了传统网箱“木改塑”升级改造的资金瓶颈。

  西澳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李泽标说,西澳村强村公司采取“统一采购、低价租赁”模式,将塑胶渔排以优惠价格租给渔民,既降低了渔民的养殖成本,又增加了村集体经济收入,实现“政府引导、市场运作、村民受益”多方共赢。

  记者了解到,此次贷款到位后,西澳村将购置更多新型环保塑胶渔排,进一步扩大养殖规模。这些渔排具有耐腐蚀、使用寿命长、维护成本低等优势,能显著提升养殖效益。同时,强村公司还将探索更多创新运营模式,如与文旅投资公司合作,将渔排升级与文旅开发相结合,打造具有特色的海洋牧场旅游项目,为村民创造更多增收渠道。

为“蓝色粮仓”建设提供 “柘林样板”

  传统木质渔排使用寿命短、维护成本高,常年浸泡导致木材腐烂,对近岸海域造成持续性污染。为此,柘林镇着力推动“疏近用远,生态发展”,将“木改塑”作为海洋生态保护与渔业升级的“先手棋”,通过“参观学习+政策解读+入户动员”组合拳,让渔民算清“经济账”“生态账”“长远账”,推动转型从“被动改”向“主动改”转变。

  据统计,去年以来,柘林镇已拆除废旧木质渔排超2600格,投放新型塑胶渔排约600格。在此过程中,该镇并非简单“拆旧换新”,而是同步规划深远海养殖布局,将腾出的近岸空间用于生态修复与文旅开发,构建“近岸生态化、远海现代化”养殖新格局,为广东省“蓝色粮仓”建设提供了“柘林样板”。

  柘林镇党委委员、副镇长黄翰驰介绍,依托“木改塑”腾出的近岸空间,柘林镇正加速整合海洋养殖与文旅资源。柘林成为商务部对台小额贸易试点口岸,顺利签订超4000万元的西澳岛旅游项目投资协议;引进西澳渔旅项目,预计今年8月中旬可建成海上大平台。

依托海洋资源禀赋,柘林镇在能源、食品、水产等领域齐头并进,2024年工业产值约115亿元,同比增长22.62%,成为饶平县首个“百亿镇”。特色水产提质增效,柘林镇加快省级花鲈良种场建设,产苗8000万尾;万佳、洋泰等水产企业持续深耕精加工,鮸鱼预制菜出口欧洲实现“零”的突破,2024年全镇水产品实现产值4.2亿元。

  从“木改塑”引领生态养殖转型,再到渔旅融合打开发展新空间,柘林镇正以海洋为画布,用创新作画笔,绘就一幅“生态优、产业兴、百姓富”的蓝色经济画卷。

  黄翰驰表示,柘林镇将推动一产“接二连三”融合发展,逐步构建集临港产业、海水种业、养殖、精深加工、滨海旅游等于一体的海洋经济全产业链。聚焦渔旅融合发展,重点发展休闲渔业和渔家乐,逐步推动全镇从“渔业升级”向“渔旅旺镇”跨越。加快注入科创力量,协调推进万佳科技小院建成落地、海洋牧场科创基地启动,为产业注入“科技基因”,助力现代化海洋牧场建设实现高质量发展。

  (潮州日报全媒体记者 丁玫)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