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烈士李春涛:忠诚的“党外布尔什维克”
三月的潮州古城春光明媚,木棉正红。在上西平路刘察巷15号,一座修缮一新的宅院在这条充满历史斑驳印记的巷道中显得格外引人注目,这座宅院是革命烈士李春涛的故居。
位于市区刘察巷的李春涛故居。
2011年1月,刘察巷15号作为“李春涛烈士故居”,被潮州市人民政府批为文物保护单位。2019年9月,西湖街道启动故居修缮工作,故居修缮后将作为红色革命纪念馆对外免费开放。去年11月,该项目正式完工。目前,故居内布展工作正在加紧设计中。
近日,在李春涛侄子李科斌的带领下,记者走进这座宅院,重温那段激情燃烧的革命岁月,感受令人心潮澎湃的红色精神。
留学日本结缘彭湃 一起参加进步团体
这座宅院是李春涛的祖父——李家先祖兴桢(锦华)公于清末兴置,是一座具有潮州地区特色的传统“四点金”格局,三间二进一后包(有称为三进)两天井带左从厝、后院、后庭的古民居宅院建筑,占地面积612.25平方米。
图片展示了李春涛故居重修前后的变化。
尤为值得一提的是,这里还诞生了柯柏年(原名李春蕃)、李春霖、李春秋等知名革命志士。“一个家族里诞生了这么多名知名革命志士,这在广东省内是几乎没有的。”李科斌对记者说,李春涛作为家中二长兄,为家中弟妹参与革命起到带头作用。
1918年9月,李春涛怀着寻求真理、振兴中华民族的伟大抱负,进入日本东京早稻田大学读书。也正是在此期间,他与彭湃成为同窗好友。同年,他俩一起加入了早稻田大学进步学生组织——“建设者同盟”,该组织着重研究农民问题,进行过实际斗争,试图把社会主义真理与农民问题结合起来。这些,对他俩的思想影响很大。
1920年,在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下,他俩在中国留学生中发起组织进步团体“赤心社”,出版刊物《赤心》,宣传马克思主义。共同的思想,使他俩成为“莫逆之交”。
在金中创办先进刊物 开创中学男女同校先例
1921年,毕业回国后的李春涛任金山中学教务长,代校长。他立志教育救国,在金中创办并主编《金中月刊.进化》,公开定期向学生讲解社会主义学说。他在日本写的《读书录》一文中,提倡男女平等。因此到金中后,主张招收女学生,实行中学男女同校。他力排众议,1921年9月,录取了八名女生免费入学,开创了潮州实行中学男女生同学的先例。
李春涛侄子李科斌向记者介绍了李春涛曾经住过的房间。
李春涛很重视学校的清洁卫生,他布置教工们把各处场地扫清刷白,厕缸加木盖,使厨房厕所没有苍蝇,各处通路全无痰迹树叶。金山西北面和火药库地方,杂草蔓延,荆棘丛生,他亲自带动校工执锄整地,将荒地变为师生休憩的乐园。当时潮州没有电灯,李春涛在金中办了一个发电所,由学生参与管理,装上百多盏电灯,改善了教学条件。
积极捍卫海丰农运 为信仰献出年轻生命
彭湃1921年毕业回国后,出任海丰县劝学所所长,锐意改革教育,并多次邀请李春涛到海丰任教。1922年初,李春涛在潮州金中工作半年后,前往海丰,担任第一高等小学的国文教员。在海丰,李春涛不但积极捍卫海丰的农民运动,全力支持彭湃从事农民运动,还经常向学生介绍课外阅读书刊,讲述各种革命故事,引导学生关心社会问题,号召学生“为谋取人类的幸福生活而奋斗!”
1922年8月底,李春涛离开海丰来到北京任教,在中国大学、平民大学、高等女师讲授唯物主义,深受学生欢迎。在北京期间,他还写成了《海丰农民运动及其指导者彭湃》,该文于1924年1月30日发表于中国大学小刊《晨光》二卷一号。
1925年11月底,周恩来担任东江各属行政委员后,推荐李春涛担任《岭东民国日报》社社长。李春涛自己动手撰写重要的评论和文章,大力宣传革命思想,积极推动潮梅地区民主革命运动的发展。当揭阳的反动分子绑架了潮汕工人运动领袖杨石魂时,李春涛在《岭东民国日报》揭露国民党右派的这一罪行,有力地配合了我党营救杨石魂的斗争,不久,李春涛被免去了《岭东民国日报》社长的职务。
1927年,上海“四·一二”政变后,4月14日,潮梅警备司令部以讨论工作为借口,诱捕了李春涛等人,并于4月27日将他们强行套进麻袋,用刺刀刺死后抛进汕头石炮台海中,时李春涛仅30岁。李春涛烈士被周恩来誉为“党外的布尔什维克”。1955年4月5日,潮州建立革命烈士纪念碑,李春涛名列首位。
曾经有人问过彭湃:李春涛与你同在日本读书,又是很好的朋友,共同做了不少事,他的思想、言论、行动,你都是很清楚的,为什么不介绍李春涛参加共产党?彭湃回答说:这个问题曾和周主任(周恩来东征时任东征军总政治部主任)讨论研究过,周主任的意见是李春涛不参加共产党比参加共产党的作用更大,他能做一些共产党员所不能做的事情。事实也正是这样,李春涛说的话、写的文章和做的事,容易得到各阶层群众的支持和拥护,对革命事业是很有利的。
(文/潮州日报记者 詹嘉鹏 图/潮州日报记者 庄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