拥抱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潮”时代
- 编者按 -
昨天,我市召开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大会。市委书记李雅林在会上提出,“制造业兴,则潮州兴”。去年以来,我市立足《潮州市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9-2021年)》,加快推动产业补短板、强弱项、抓关键,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去年,全市855家规上制造业企业共实现总产值1315.4亿元,同比增长12.4%,成绩喜人。
今年,面对疫情防控常态化形势,我们更应深刻认识到,加快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是潮州打造沿海经济带上的特色精品城市的必由之路、是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迫切需求、是战胜重大风险挑战的必然选择。接下来,我市各县区及业界又将以怎样的奋斗姿态,来拥抱“潮州制造”的明媚春天?让我们共同关注制造业发展的“潮”时代。
潮安区:
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
去年以来,潮安区认真落实省委“1+1+9”和市委“1+5+2”工作部署,实施特色产业倍增、重大平台建设等五个行动计划,奋力推动制造业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区域高质量转型发展取得新进展。
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领域,潮安区晒出亮眼“成绩单”——加快园区建设,做大产业规模,东山湖现代产业园进园企业达42家、大岭山产业园征地3574亩,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推进技术创新,完善产业链条,10多家重点企业自动化智能化改造成效明显,新增技术改造备案项目总投资34亿元;疫情期间,全区通过网络直播、电商平台等形式销售“潮安特产”,金额达16多亿元;出台支持复工复产20条等政策,为企业争取各类扶持资金7527.08万元、减负5.26亿元。
接下来,潮安区将聚焦“六大工程”建设,推动制造业迈向更高端,为我市打造沿海经济带上的特色精品城市作出更大贡献。围绕市“1+4+1”工程部署,潮安区将强化规划引领,健全形成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体制机制,完善食品与卫浴陶瓷产业发展规划,抓好中小企业贷款风险补偿基金的运用,落实2500万财政资金支持制造业企业发展。
在推进产业转型升级方面,潮安区将抢抓发展机遇,引导一批企业建设“无人车间”“智能工厂”,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与传统特色制造业融合。大力推进总投资233亿的31个“补短板”产业项目建设,抓好古巷陶瓷检测中心等平台载体建设,加快生产性服务项目落地。
基础设施建设是提升产业发展承载力的重要保障。潮安区将加快东山湖现代产业园、大岭山产业园基础设施及配套建设,促进已入园项目尽早建成投产。加快高铁站站南广场及地下停车场扩容改建工程、深洋整村搬迁及广梅汕潮安站改造等项目建设,打造连接大湾区新门户。加快推进潮汕环线高速公路潮安段、护堤公路潮安段等一批交通项目,畅通与汕头、揭阳两市的交通网络。同时,加快1080座5G基站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夯实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基础。
与此同时,潮安区将继续深化改革开放,为高质量发展增添活力。深化“放管服”改革,学习借鉴对接大湾区等发达地区的市场规划,优化市场营商环境。坚持招商引资与市场拓展“两手抓”,力争引进检验检测类等优质上下游产业,抢占更多市场份额。深化质量强区,加强区域品牌建设,擦亮“中国食品名城”等金字招牌。
饶平县:
打好制造业转型升级“组合拳”
近年来,饶平县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制造强国战略重要论述,坚持新发展理念,聚焦“双区”产业溢出效应,打好制造业转型升级“组合拳”,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高质量发展路上,饶平全力做好“强保障”和“搭平台”工作,高位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研究制订《关于加快推进智能化应用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方案》和《饶平县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等文件,落实县领导挂钩联系企业制度,深入开展“暖企行动”,积极扶持和促进“小升规”。
同时,积极引导制造业集聚集约发展,高起点打造临港产业转移工业园、潮州港三百门新港区等临港重大产业平台,提高产业承接能力;实行精准招商,发挥益海嘉里、华瀛LNG等百亿级产值龙头企业集聚发展优势,引进一批临港上下游配套企业,构建制造业集聚集约化发展新格局。
接下来,饶平将坚持问题导向,结合饶平实际,创新实施“四大工程”,全力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一是实施科技创新工程,激发制造业创新活力。以市“六大工程”为抓手,实施总投资超26亿元的21个传统产业升级工程项目。计划投入技改资金13亿元,支持企业建设“无人车间”“智能工厂”,全年力争推动40家规上企业开展技术改造,完成工业投资32.88亿元。二是实施强链工程,提升制造业竞争能力。加快重大产业平台建设,引进一批高端制造业企业落户饶平,打造沿海制造业产业集聚发展基地。加强“小升规”重点企业和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培育库建设,力争到2021年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160家。三是实施人才振兴工程,夯实制造业智力支撑。用好用足人才政策和公共科技创新平台,完善制造业人才培养引进、评价激励和服务机制。四是实施现代服务工程,优化制造业发展环境。建立和完善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领导机制,深入实施领导挂点服务制造业企业行动。依托饶平“中国日用陶瓷出口之乡”“中国盐焗鸡之乡”等制造业基础,高起点修编陶瓷、食品等传统支柱产业发展规划和配套政策。
湘桥区:
立足三大抓手 实施传统产业升级工程
近年来,面对国内外复杂经济形势,湘桥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论述精神,全面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把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加快构建市场竞争力强、可持续的现代产业体系,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
创新驱动方面,湘桥区努力构建以企业成长为主线的“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培育入库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全链条政策体系,全面推动 “技术改造”“小微企业申报规上企业”等扶持政策落实落地,持续加大对规模以上企业培育力度。
加快生产智能化方面,湘桥区不断提升产业质效,着力加大对陶瓷、塑料、电子等主要行业的技术改造投入,推动企业实施“机器换人”智能化改造,以雅泰陶瓷、中天城鞋业、朝辉电器等骨干企业为带动,通过生产设备升级改造降低用工成本,提高产品质量。目前,全区约有130家企业购入智能化生产设备,进一步推动传统产业向自动化智能化发展。
接下来,湘桥区将大力实施传统产业升级工程,以工业技术改造、智能制造、5G信息技术应用为三大抓手,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积极实施企业创新能力和质量效益“倍增计划”,开展重点企业、总部企业认定工作,力争今年新增规上工业企业18家,新增上市企业1家;学习借鉴大湾区等发达地区的先进经验,支持企业通过技术改造、建设“无人车间”“智能工厂”等方式,提高资源要素利用效率;推进5G基站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大数据、5G产业等数字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发挥工业互联网产业联盟引领作用,鼓励企业“上云上平台”。2020年计划完成新建5G基站415座以上,实现城区5G网络率先全覆盖。
枫溪区:
推动陶瓷产业从“制造”迈向“智造”
“枫溪陶瓷,陶瓷枫溪。”一句响亮的发展口号,喊出了枫溪擦亮“中国瓷都”金字招牌、展现龙头担当的信心与决心。如何把“枫溪陶瓷”打造成国内外陶瓷行业的“代名词”,用“陶瓷枫溪”高质量的产品品质和生产效益应对竞争、抢占市场?
枫溪给出的答案是——从创新驱动、品牌建设、人才引育、市场拓展等领域入手,多维度聚焦发力、多层面革新发展,力求突破发展“瓶颈”、摆脱同质化竞争“泥潭”,实现陶瓷产业高质量转型升级发展。今后一个时期,枫溪将牢牢把握智能制造的时代浪潮,全面推动陶瓷产业在行业资源紧张、同质竞争激烈的瓶颈期以及产业向高质量发展聚焦发力的转型期中“弯道超车”,使陶瓷产业实现从“制造”到“智造”的高质量发展新阶段加速迈向。
在智能应用方面,枫溪将发挥政府引导作用,加快构建以智能化、信息化装备应用为根本特征的新型制造体系,力争为多个设备更新技术改造项目争取资金扶持;同时发挥企业主体作用,引导企业采用智能装备、智能车间与先进工艺等方式进行技术改造升级,全面提高企业自动化和智能化水平,力争全年技改项目投资总额达2.53亿元以上。
“智慧理念”逐步深入人心,加速各行各业发展。对此,枫溪将致力打响“中国瓷都”区域品牌,构建“政府主导、协会协作、企业参与”联动机制,使区域品牌元素深入城市建设、产业推介、产品营销等环节,加快形成以区域品牌建设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战略布局。大力发展工业地产模式,加快推进建陶公司工业地产项目,引进工业地产公司投资建设,使中小微企业“入园”培育发展,实现“腾笼换鸟”、转型升级。深入实施“互联网+产业”战略,拓宽产品推广销售渠道,实现企业“触电触网”转型发展。
高质量发展,人才是关键。枫溪将继续创新人才引育机制,深化与高校“产学研”合作,并完善政策措施和激励机制,让创新人才“引得进、留得住”。其中,围绕“日用陶瓷工艺化、工艺陶瓷日用化”这一发展路径,枫溪将引进专业研发营销团队和技术创新人才,用足用好传统文化资源力量,以文化融合创新助力产业高质量发展。同时,集聚力量打造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等领域创新研发平台,加快突破核心技术,抢占创新发展先机。
凤泉湖高新区:
抓好“双统筹” 以稳促进夯基提劲
一边是疫情防控工作的压力,一边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面对这道“选择题”,凤泉湖高新区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市委“1+5+2”工作部署,统筹抓好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化“两难”为“两全”。
20家投产企业累计完成工业总产值1.67亿元,同比增长12.9%,预计全年工业总产值可达7亿元;固定资产投资累计3.7亿元,同比增长3.1%……这是今年一季度,凤泉湖高新区在指导企业做好疫情防控工作的同时,全力帮助企业复工复产所取得的良好开局。
自疫情发生以来,凤泉湖高新区立足以稳促进,着眼夯基提劲,及时调整工作重心,制订《企业复工复产报备须知》《企业复工复产疫情防控工作方案》等文件,帮助企业在疫情的冲击下稳住阵脚,逐步复工复产,并进一步深化改革,在推动实体经济发展、加快重点项目对接、优化提升对企服务等方面下功夫,顺利获得省政府推荐,朝申报国家级高新区不断迈进。至目前,高新区共有在建项目44个,项目总投资额102.3亿元,累计完成投资额54.8亿元。
对照高质量发展要求,当前凤泉湖高新区还存在产业层次低、经营规模小、亩均效益低、对企扶持力度较弱等诸多短板。对此,凤泉湖高新区接下来将继续做好“强配套”“强创建”“强服务”等工作——
在加快产业园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推动径南分园首期东侧市政基础设施工程尽快建成,同步谋划开展东侧詹罗田片区约480亩土地的基础设施建设;配套建设首期园区生活配套综合体及生态公园,并加快新一轮园区征地扩容工作,全力化解园区项目遗留问题,盘活低效用地,为产业园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良好的空间保障。
在加快国家级高新区申报进程方面,加强与中山对口帮扶潮州指挥部协作配合,加快解决好制约创建工作的土地集约利用评价、科技孵化器、成果展示厅、区域环评等存在问题,全力争取早日完成创建工作。
市陶瓷行业协会:
依靠科技创新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
陶瓷产业是我市八大特色支柱产业之首。面对当前国际疫情和经济发展复杂严峻的形势,作为对外贸易依存度较高的陶瓷产业,又该如何在逆境中前行?市陶瓷行业协会在会上给出答案——依靠科技创新,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
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推动下,我市陶瓷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区域品牌影响力和产业竞争力得到增强。尤其在去年,全市陶瓷行业逐步普及对机器人、自动化设备的使用,投入近4000台/套机器人及生产线,陶瓷制造自动化、智能化水平明显提升。
然而,我市陶瓷企业“小散乱”突出,龙头企业带动作用较弱等短板依然存在,这给我市陶瓷行业发展敲响“警钟”。
市陶瓷行业协会建议我市加快引进装备制造项目落地,进一步完善潮州陶瓷行业产业链的关键环节,助推潮州陶瓷占领行业制高点。加大培育力度,大力推进“个转企”“小升规”,选择效益好、技术高、品牌大、带动强的企业,进行重点扶持,并以此为标杆,形成引力,带动行业高速发展。进一步优化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发展的环境,并加大高层次人才引进。
□/文 本报记者 陈翊 梁佳涛 詹妙蓉
□/图 本报记者 陈宏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