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行丨湖美村的蝶变
问计乡村 共谋振兴
乡村振兴,主体在农民,发展活力也在农民。市委书记李雅林也明确指出:“不能用城市思维办乡村的事。”那乡村的事该怎么做?现有哪些成功经验?人居环境改善了,产业后续发展如何做?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了,教育、医疗等方面问题又该如何解决?村民对乡村发展有哪些想法、看法、盼头,目前碰到的瓶颈是什么?出路在哪?本报今起推出《乡村行》大型专题报道,聚焦乡村振兴的潮州探索,与你一起“问计乡村”,共谋振兴。
重塑形象
形成干事创业的浓厚氛围
“湖美村变美了,村里的小伙子娶媳妇更容易了!” 当地村民高兴地说。如今的潮安区凤塘镇湖美村,村道整洁、池清景美,人文和谐。然而,谁能相信,这里曾经是脏乱差的后进村,外地姑娘来相亲,一进村就有一种不想嫁的念头。
池塘清澈,亭台雅致。
更难以想象的是,去年,湖美村党支部因基层阵地建设缺失、班子战斗力不强等原因被定为软弱涣散党组织。为改变湖美村基层党组织工作停滞不前现状,潮安区委下派以叶培昭为组长的工作队进驻湖美村开展整顿治理工作,为建设美丽乡村奠定坚实基础。
叶培昭出身农民家庭,他深知,要做好农村工作,必须“接地气”,和群众打成一片,作为驻村第一书记,要摆正位置,协助村 “两委”当好参谋和助手。进村后,他来到村委会,看到村干部 “窝”在两间光线昏暗、设备简陋的老民宅办公,看起来情绪低落,毫无战斗力。“实现乡村振兴需要强化基层党组织‘火车头’的作用,把党员干部的积极性调动起来是当务之急。”这是叶培昭的第一想法。于是,工作队从提高政治思想觉悟入手,在全村党员中深入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活动。随着学习的不断深入,“两委”班子从“要我整顿”变“我要整顿”,形成干事创业的浓厚氛围。在驻村工作队的协助下,村“两委”完善公布村的党务、村务、财务等制度,还修订村规民约,重建村保安队、保洁队……与此同时,叶培昭主动与村“两委”干部、党员代表、村民乡贤见面,以“同坐一条板凳交心”“聊天拉家常”的方式,很快了解掌握全村基本情况。
走村串户
为了解除村民的思想顾虑
“要建设一个什么样的湖美村,必须听听村民的想法。”叶培昭和村“两委”干部白天工作,晚上走访农户。180多个日日夜夜,叶培昭几乎都住在湖美村,把这里当成了家。他和工作队、村“两委”干部多次走村入户,深一步浅一步地走访了全村91%以上的农户,认真听取他们对村庄规划的意见建议。
他们走遍了村里每一个角落,也将全村所有违建建筑物全部圈定下来,着力推进“三清除、三拆除、三整治”工作。但一开始,有些村民不理解,也不配合,甚至到村委会破口大骂。
要啃下拆除违建的硬骨头,须从“违建大户”入手,才能形成震慑效果。村里有一位姓张的村民,侵占了路旁约两千多平方米的二十间铺面,已有十多年时间。为了说服张某归还侵占的土地,叶培昭和工作人员一次又一次上门开导劝说,就连在路边遇见他,叶培昭也会停下来与他沟通,还通过他的亲戚朋友帮忙做思想工作。经过多方努力,张某充分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行为,最终同意把占为己有的集体土地全部归还村委会。这 “违建大户”工作做通了,其他违建村民也开始意识到,此次拆除违建行动势在必行。
湖美村广场及周边拆除整治前,环境脏乱差。
真正要让村民从抵触、疑惑、理解到支持拆除违建,需要时间,也需要耐心做思想工作。村里党员干部率先垂范、带头拆除自家房前屋后的搭建物,工作队和“两委”干部挨家入户讲明政策,为村民解惑宽心。一次次的见面,一次次的交谈,从陌生到熟悉,从戒备到信任,村民思想顾虑解除了,最终全村共清拆3万多平方米。在此基础上,通过广泛征求村民意见,湖美村决定启动村文化广场建设,配套建设村党群服务中心、党建文化公园、湖美书院等项目,并成立了由党员、村民、企业家和乡贤为代表的筹建理事会,在村“两委”领导下负责项目建设。
人人参与
都来贡献自己的一份心意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了。建设资金要从哪里来?在村集体经济薄弱的情况下,湖美村干部想方设法筹集建设资金,确立了“以大促小,以内促外”的工作思路,以大企业带动小企业,以本村企业促动外来企业,以在家村民促动在外乡贤。村两委、理事会多方奔走,积极动员企业家、乡贤、村民出资,合力共建美丽新家园。
没想到的是,大家纷纷慷慨解囊。热心企业家蔡树钿带头捐资300万元(含独资捐建湖美书院),张锡藩先生等骨干企业共捐资200多万元。许多外嫁女也热心参与,共30多人捐款40多万元,连古稀老人、在外学子、残疾人、低保户也贡献自己的一份心意,形成人人参与、内外呼应、捐资如潮的局面。
大家有钱出钱,有力出力,把智慧和力量,都凝聚到了家乡建设中。在文化公园、在池塘边、在运动场所,都可以看见工作队、村干部、理事会、热心老党员忙碌的身影。他们自发组成督工队,时常集聚于工地“现场办公”,甚至还搭起了临时帐篷,齐心协力推进项目建设。
湖美村一天一个样,被定格成一张张照片,传送到远在澳洲的张建辉手机里。原本已寒了心的张建辉被一个个画面感动了,慷慨捐资近百万元。原来,早在2006年,已移民澳洲的张建辉回到家乡,看到村里环境“脏乱差”、文化娱乐设施少,便出资40万元整治环境、美化村庄、建设休闲广场。然而不久后,他看到原本青葱的树木不见了,广场的椅子也被砸得面目全非,这伤透了他的心。这一次,张建辉看到村民建设家乡的热情高涨,村庄发生喜人变化,他终于放下顾虑,为家乡的建设再次捐资。
村庄美了
如今儿女谈婚论嫁更容易
今年国庆前夕, 在铿锵的锣鼓声中,村民们欢天喜地地庆祝湖美村文化公园正式落成。公园占地面积三十三亩,池塘清澈,亭台雅致;公园里还有卫生站、运动场地、儿童乐园等设施,可满足村民休闲娱乐需求。
整治后,湖美村文化公园成为村民休闲娱乐的好去处。
绿树掩映中,还有一座古色古香的建筑坐落在文化公园一角,那就是湖美书院。院围墙百米有余,嵌有“楷书千字文”“大楷唐太宗百字箴”等名篇石刻,大堂用红木雕刻儒释道优秀文化篇章。书院清幽风雅,翰墨飘香,让湖美村变得更富有文化内涵和人文厚度。
湖美书院里的雅致景色。
湖美村成了一个远近闻名的“明星村”,村民们个个笑逐颜开,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现在别人一听到湖美村,都知道我们村变得很漂亮,而且建设资金800多万元都是我们自己出的,都说我们很了不起!”“村里变美了,儿女谈婚论嫁更容易了。”这些话,道出了湖美村村民满满的自豪感。
如今,湖美村“两委”班子终于能在父老乡亲面前抬起头、挺起胸,各项工作顺利开展,呈现出干部积极工作、干群关系和谐、内外贤达积极参与的良好局面,真正实现由内到外的美丽“蝶变”。谈起新农村建设的感悟,叶培昭感慨地说,思想统一是“坐”出来的,村庄规划是“走”出来的,建设资金是“跑”出来的,项目进展是“蹲”出来的。(文/图 本报记者 李欢欢)
“让群众参与进来”
——对话凤塘镇党委书记陈永楷
记者:湖美村在乡村治理的方面,您觉得最大的亮点是什么?
陈永楷:在乡村治理这个过程中,让群众参与进来,他们出钱出力,真正感受到“主人翁”的责任感、自豪感,以及参与社会治理的成就感,“获得感”“幸福感”也可实现大幅提升,一些社会治理等公共事务中的难题便可迎刃而解。
记者:湖美村在一步步蝶变的过程中,您有什么感悟?
陈永楷:选对人很重要,要把真正有信心有毅力有爱心的人派下来。因为很多干部一进村,被农村很多问题搞晕了搞怕了,这种情况下,需要不怕困难,有耐心、蹲得下来的,不懂的问题多探讨,要善于梳理问题,才能聚民心,树正气,协助当地镇委村委把工作做好。驻村第一书记叶培昭是能吃苦、能干事的干部,要为他点赞。
记者:凤塘镇已完成农业镇到工业镇的转变,接下来有什么工作思路?
陈永楷:目前,该镇社会治理还比较落后,要坚持以党建为引领,着力夯实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加快推进城市社会综合治理,以此激发社会活力。全镇有30个村,但还有10多个村党群服务中心破旧或者没有办公址,接下来要高标准谋划多个村级党群服务中心的建设工作,提高村一级党组织服务群众和基层治理水平,使每个村都有党群阵地。此外,通过近年的“三清理三拆除三整治”“扫黑除恶”工作,凤塘镇收回一些被侵占的土地。收回土地是第一步,也是基础性和关键性的一步。但收回的闲散地重点要管好用好,希望上级给用地指标,镇政府、村委才能利用好闲散土地资源,提高村级集体收入。
同时,工业镇停车难问题也要引起重视。晚上走访发现,路边都停满小车,如果发生火灾,消防车难以通行。所以,除了解决农村厕所、水利等,凤塘镇还将继续大力推进农村道路、停车场建设。通过打通“断头路”,尽量在空地建停车场,设立建筑材料堆放点等措施,缓解工业镇停车难问题。(记者 李欢欢)
“坐”“走”“跑”“蹲”
——湖美村给我们的启示
作为一个长期关注“三农”的人,走乡串村多了,听的大多是同质化的,看的大多是雷同的,对于一个三农研究者来说有价值的东西也就很少。但去潮安区凤塘镇湖美村却给了我一些耳目一新的内容和做法,这些可能给当今的乡村振兴与乡村治理工作都会有示范与借鉴作用。
在与凤塘镇党委书记陈永楷探讨乡村振兴这项工作时,我提出了一些让人难以回答的问题,可以说如果不熟悉农村,不了解乡村,对“三农”没有做过深入调研和思考的人,一定是无言以对。这位在乡镇工作了几十年的“老基层”,面对我的“考试”不仅优良,而且他介绍的经验也给了我启示。
湖美村以前是个落后村,两委班子软弱涣散,要让一个落后村变为先进村示范村,说易做难。他告诉我,起初他这个镇党委书记去湖美村开群众大会,2000多人参加,这个阵难压。我有一位当乡党委书记的同学曾去村里做工作,一句话激怒了村民,结果被关进了村民的谷仓。湖美村的村民以前是常骂乡村干部的,所以说这个大会并不好开,你要有勇气,讲的还要让老百姓顺耳入心。不久前陈永楷去湖美村,村民们扬眉吐气了,骄傲地说:“以后我们村的人娶媳妇都容易了。”这句话虽然朴实,但却是老百姓的心声。一个脏乱差的村庄,给人的第一印象就不好,这个村的人是不是很穷,要不怎么这样破破烂烂?
选对人,这虽是个老话题,但湖美村却有新内容。湖美村的“第一书记”叶培昭本身就是农民的儿子,他熟悉农村,做乡村工作有耐力,有信心,泡在村里吃住,夜幕降临就和村干部上门聊实情、解民声、化怨气、树民心,一边串门,一边梳理问题,一边解决老百姓最关注的事。民声在“坐坐同喝茶”中了解了,怨气在“聊天拉家常”中化解了。如果派去的“第一书记”能力不强,毅力不够,农村工作经验不足,湖美村就可能不是今天的湖美村了。可见选对人的重要性。
他们的这些经验是值得学习与借鉴的:思想统一是“坐”出来的。众所周知,最难的是统一思想,思想统一了事就好办了。当然坐一二家是“坐”不出来的,必须到广大群众家去“坐”,以心交心,取得群众的信任,全村的思想才能统一起来。村庄规划是“走”出来的,建设资金是“跑”出来的,项目进展是“蹲”出来的,怎么走,怎么跑,怎么蹲?这些都是在践行中不断探索、不断总结出来的。
湖美村还建了一个“湖美书院”,是村民蔡树钿捐资300万建的,这是一个亮点。因为这个书院能提升村民的素养。我去过很多乡村,路修好了,村庄也变靓了,但村民素质并没有多大改变,也就是说精神层面的问题依然没有得到解决。还有就是村庄的持续问题,有的村庄由于没有村级经济,之后支付不起管理人员、环卫人员的工资,脏乱差又回潮了。如果村民的素质不能不断地提高,依然停留在小农意识,“各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对村公共管理不积极,少参与,要全面振兴乡村就难,这都是值得我们探讨与思考的。(洪巧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