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市大力挖掘和发展“古城文化旅游”,吸引了众多国内外旅游团队慕名到潮旅游观光。 本报记者 陈宏文 摄
本报记者 吕晓扬
走进潮州这座活色生香的千年古城,不论假日还是工作日,您随处均可见一幅幅“淡雅水墨画中游”的美丽画卷: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或穿梭于古寺、古巷、古民居中,或观赏潮州木雕、潮州刺绣、大吴泥塑、麦秆画等传统工艺制作过程,体验古城独特的文化魅力;或来一碗手捶牛肉丸,吃春卷、咸水粿等特色小吃,品味舌尖上的快感……
自去年以来,在厦深高铁的带动下,位于省尾国角的潮州,一跃成为粤东重要交通枢纽城市,融入粤闽3小时旅游圈,沉淀多年的千年古城焕发出蓬勃生机,吸引国内外众多游客到潮旅游观光。据市文物旅游局统计,今年上半年,全市接待海内外游客310.43万人次,旅游收入44.04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5.8%和25.1%。
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潮州,拥有众多世人艳羡的旅游资源:文物景点1345处,其中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9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7处;方圆3平方公里的古城格局保护完整,至今仍保留着720条纵横交错的古街巷。此外,自然风光绮丽,境内山、海、湖相接,景区景点众多……
面对祖先留下文化瑰宝,潮州掌舵者致力推动旅游与文化、与城市建设的有机融合,尤其在借助厦深高铁开通这一有利契机,做足“内功”,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业,打造粤东特色旅游目的地。一方面,打通城市“内”“外”交通网络:对外,加快潮惠、漳玉等高速公路的建设进度,打通珠三角到潮州到海西经济区的通道,同时推进潮州与周边城市区域交通建设步伐,打造潮汕三市“一小时”生活圈;对内,打通城区一批“断头路”,架设跨越韩江两岸的东西溪大桥与潮州大桥,形成内外联动的交通网络,为潮州文化旅游业的发展营造良好的“硬环境”。另一方面,配合中心城区的提质扩容,将古城区、韩江东岸的韩文公祠和笔架潮州窑遗址纳入新的潮州古城文化旅游区规划范围,打造具有“一江两岸”开放式的古城文化5A级景区;积极完善古城文化旅游区的功能配套,利用“三旧”改造工程继续完善牌坊街和义兴甲巷等古城街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启动东门骑楼街区整治、“南门十巷”街区整治等项目,致力做好韩江水上旅游项目、潮州古城区民居客栈、集旅游商品销售展示和旅游餐饮服务中心于一体的大型旅游文化综合项目“潮州新天地”等项目,通过项目拉动,努力把古城文化旅游区建设成为广东省重要旅游目的地及区域文化旅游中心,进一步擦亮潮州古城文化旅游区品牌。与此同时,将旅游要素融入到城市扩容提质建设中,通过招商引资、以园区模式规范旅游的开发,推动北凤凰山生态旅游产业园区和滨海休闲旅游度假区建设,按照“城-江-山-海”一体化发展的三环旅游发展新格局,形成以古城文化游为第一环,环古城生态休闲游为第二环,山区、滨海度假为第三环的三环放射状潮州文化旅游发展总格局。
“浓墨重彩做足潮州文化旅游特色”是潮州文化旅游产业一大亮点。近年来,潮州在修复广济桥、韩文公祠、牌坊街等一批名胜古迹的同时,以更加开放的姿态,引导潮州陶瓷、潮州木雕、潮州刺绣、大吴泥塑、麦秆画等传统工艺进驻牌坊街,使富有潮州特色工艺品成为看得见、摸得着、带得走、留得住的文化旅游商品;尝试在古城区古民居办起民间旅馆、工夫茶馆;在节假日期间,融入潮州大锣鼓、潮剧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广济桥启闭仪式表演,再现明代广济桥壮观景象。不仅如此,太平街道上,还上演了潮俗民情表演、传统工艺展示等一系列潮味十足的“文化大餐”。如今,古城游已成为潮州一张靓丽的名片,吸引着众多游客前往品赏。
在擦亮潮州古城文化旅游品牌的同时,环古城生态休闲游、山区和滨海游也蓄势待发:紫莲森林度假村祥光湖综合整治及瀑布群构筑已基本完成;潮安凤凰山生态旅游区乃兴石湖避暑山庄建设配套工程已完成并试业;东山湖温泉度假村户外休闲别墅区项目的主体结构工程已完成;饶平绿岛旅游山庄投资5000万元建设青岚地质公园和遗址保护工作,完成观光道路等建设项目……
“酒香也怕巷子深”!去年以来,我市充分发挥地处闽粤交界、厦深高铁中间、连接厦深两大经济特区、珠三角和海西两大经济区的地理优势,采取“走出去、请进来”方式,全面加大“厦深潮”和“珠潮”专题旅游宣传推介活动力度,巩固发展珠三角、港澳台和东南亚等传统客源市场,着力开拓福建、浙江、华东、华中等中远程客源市场;借助客源地电视、网络、公共宣传媒介等现代传媒平台,精心制作一批高水平、有影响力的城市旅游宣传精品,扩大宣传覆盖面,不断提升潮州旅游知名度和影响力。
经过不懈努力,潮州旅游业绩硕果累累:笔架山潮州窑遗址被公布为我省第二处全国大遗址;广济桥、紫莲度假区和韩文公祠3个景区还被评为国家4A级景区,到目前为止,全市已有6个国家4A级景区;龙湖古寨旅游区在省乡村、古村落PK中脱颖而出,荣获第2名并获得省旅游扶贫资金400万元……
如今,这座古色古香,又风情万种的城市,以更加开放的姿态,奋力开启“高铁旅游时代”发展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