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湘桥区城西街道,处处能感受到“百千万工程”带来的鲜活变化:北关小学教室里,明亮的“无影灯”照亮孩子们的求知路;春光村凤东路上,平坦整洁的路面让村民出行通畅;谢厝村池塘边,水清岸绿的景致成了村民休憩的好去处……近年来,城西街道将广泛动员社会力量作为推动“百千万工程”提质增效的关键引擎,有效统筹各方资源,凝聚共建共享合力,为推进“百千万工程”注入强劲动能。
从“烦心路”到“暖心路”:
群众成建设主角
“以前这条路坑坑洼洼,骑车都得小心翼翼,现在很平坦,走着很舒心。”城西街道春光村村民黄伯说起家门口的凤东路,满脸笑意。这条曾让村民犯愁的“烦心路”,如今蜕变为众人称赞的“暖心路”,背后藏着一套“共建密码”。
为更好开展修路工作,春光村组织实地调研,广泛收集村民意见诉求,共同商议修缮方案,最终确定了“周边住户共同出资、村集体兜底”的资金筹措方式。在建设过程中,春光村坚持以群众为主体,广泛发动村民决策共谋、发展共建、建设共管、成果共享,将群众从“观看者”转变为“参与者”,把“要我干”转化为“我要干”。
在北关村,社会力量也发挥了重要作用。侨胞曾铭培在了解到北关小学教室光线不足的问题后,慷慨出资约12万元,为全校19间教室配备了节能耐用的“无影灯”,为孩子们营造明亮舒适的学习天地。
从“老祠堂”到“美庭院”:
文化与生态共提升
在春光谢厝村,百年谢氏宗祠修缮一新,屋顶嵌瓷色泽如新,墙上浮雕栩栩如生,古建韵味中透着新生机。据了解,围绕“百家修百祠”行动,春光谢厝村深入挖掘传承本土文化,通过村委引导、热心乡亲主导、村民积极参与的模式,成功筹集约200万元资金对谢氏宗祠进行修缮。
在修缮宗祠的同时,该村还同步对宗祠外的池塘环境进行整治提升。在整治提升的过程中,春光谢厝村动员村民集思广益、汇聚资源,从清除池塘淤泥垃圾,到修砌沿岸石篱护栏,巧妙地将乡村水系治理与优美景观打造相结合,勾勒出一幅“水清岸绿、人水和谐”的乡村生态新画卷。
在下洲村,村民黄女士的庭院里,三角梅爬满竹架,石桌石凳旁绿植错落,成了邻里小聚、三五好友闲暇品茗的好去处。“街道说要建美丽庭院,我们积极响应,把房前屋后收拾得像小花园,自己住起来也开心。”黄女士说。近年来,城西街道将“美丽庭院”建设纳入“百千万工程”的重点任务,以乡村为主阵地、以家庭为切入点、以妇女为主力军,带动广大妇女家庭积极参与房前屋后小花园、小景观的打造,因地制宜培育了一批有成效、有亮点、有特色的“美丽庭院”样板,有效提升了乡村的“颜值”与“价值”,让家家户户都成为美丽乡村建设的参与者和受益者。
从“土专家”到“智囊团”:
人才活水润乡村
“你这鱼丸Q弹度够,但调味可以再优化下。”潮菜师傅在北关夜市指导摊主提升美食品质。这是城西街道为培育本土美食人才而组织开展的“实训指导+美食评比”活动,为美食创业者精准把脉。
不止于“舌尖上的人才”,城西街道摸排出710名乡土人才纳入“百千万人才信息库”,筑牢发展根基;吸纳律师、法律顾问加入“乡村和事佬”,用专业知识化解邻里纠纷;依托“展翅计划”等平台设置实习岗位,为返乡大学生提供实践锻炼机会;组建村民议事会,为乡村规划建设汇聚民间智慧……一系列引才、育才、用才措施的落实,使城西街道的人才队伍不断建强,源源不断地为“百千万工程”各项工作引智蓄能,为乡村振兴注入新的活力。
从村民共同出资硬底化村道,到妇女群体以美丽庭院扮靓乡村,再到各类人才发挥专长深度参与,城西街道正以全民“齐参与”的生动实践,共同构筑“百千万工程”的美好新图景,奋力书写“人人参与、人人共享”的乡村振兴新篇章。
(陈莹 湘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