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州市陶瓷产业抗风险能力进一步提高
2009-07-14 18:19
发布单位:市政府办公室
【浏览字体:大 中 小】
潮州是“中国瓷都”,是全国最具活力、发展最快、规模最大、出口量最多的陶瓷产区,陶瓷的产量、品种、规模、档次、出口量和销售额都居全国前列。近年来,我市针对国内外市场的发展情况和产业发展实际,不断加大扶持引导力度,较好地促进了陶瓷产业的健康发展。去年,在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下,我市陶瓷生产仍然保持稳定发展,产值超过300亿元,约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35%。406家规模以上陶瓷企业,实现增加值40.52亿元,增长16.6%。今年以来,我市陶瓷企业积极应对金融危机带来的严峻挑战,努力化危为机,取得较好成效。1至5月份,陶瓷行业增加值15.8亿元,增长20.7%。1至4月陶瓷出口2.02亿美元,增长18.3%,产业抗风险能力明显增强。主要做法:
一、实施品牌带动战略。我市始终把品牌建设作为一项重大的战略来实施,切实加强领导,完善相关措施,取得了显著成效。一是着力打造区域品牌。积极引导陶瓷产业通过注册集体商标、地理标志或借助骨干龙头企业名牌,大力打造陶瓷产业区域品牌,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步伐。先后获得了“国家日用陶瓷特色产业基地”、“中国瓷都”等称号,枫溪区被省列为创建区域国际品牌试点单位,饶平县获得“中国日用陶瓷出口之乡”称号。全市还有5个省级陶瓷专业镇。二是积极引导企业争创品牌。通过加大培育和扶持力度,鼓励企业争创国家、省名牌产品和驰名商标,进一步提高市场知名度和竞争力,培育了长城、四通、松发、伟业、顺祥等一批规模较大、竞争力较强的陶瓷企业,发挥了较好的龙头带动作用。目前,全市陶瓷行业共拥有国家级、省级名牌名标99项,居全国各陶瓷产区前列。三是重视品牌经营和保护工作。鼓励企业加强以品牌为纽带的资产重组和生产要素整合,进一步把品牌优势转化为市场优势和产业优势,以品牌带动产业发展,以品牌促进效益提高。
二、大力推进自主创新。一是不断加大对陶瓷产业的技术改造力度。先后投入技改资金达30多亿元,投入窑炉改造资金达20多亿元,支持鼓励陶瓷企业引进、吸收和创新先进的陶瓷生产技术、设备、工艺,提高陶瓷生产的技术水平和产品的艺术化水平,进一步优化产品结构,增强产业的整体竞争力。目前,骨质瓷、白玉瓷、强化瓷、轻质瓷、色釉瓷、象牙瓷、耐热瓷等具有较高科技含量的产品比重不断增加,陶瓷的发展空间进一步扩大。二是强化创新公共平台的支撑服务作用。建成了国家陶瓷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潮州)实验室、省食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潮州)实验室。深化产学研合作,大力推进省市共建先进陶瓷制造业基地建设,加紧建设“中国瓷都大师创意园”、“潮州市陶瓷研究院”、“韩山师范学院陶瓷学院”、“国家日用陶瓷生产力促进中心”、“国家陶瓷及水暖卫浴质检中心”、“日用陶瓷制造产学研创新联盟”等机构,切实为陶瓷产业的发展提供技术支撑。三是强化企业的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引导和扶持有条件的陶瓷企业组建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目前,陶瓷产业共有省高新技术企业6家,长城、四通、三元等6家企业建立起了省级以上企业工程中心和技术中心。全市具有年创新陶瓷产品2.5万个的能力,有2000多项陶瓷产品和技术获得国家专利授权。
三、不断完善营销网络。坚持走市场多元化战略,引导企业加强市场分析、调整市场定位,多形式参加各类展销会及陶瓷专业展会,大力开拓国内外市场,加快“走出去”步伐。大力推广一批优势企业开拓国内市场的经验和做法,鼓励和帮助有条件的企业到国内交通枢纽地区、商品辐射能力高的地区设立联络处、窗口、供销点、直销店和连锁店,取得了良好成效。如恒洁公司在国内设立了1000多个直销店;长城公司在全国建立了各省代理制、代销制。加紧建设陶瓷专业市场和精品展示窗口,不断增强陶瓷产业的集散能力。
四、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为节约资源和能耗,重视并扎实抓好三项工作:一是大力鼓励企业采用高新节能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工艺组织生产。积极引导企业开展陶瓷窑炉改造、创新,加快淘汰高耗能的技术和设备,开展清洁生产,促进陶瓷产业从资源耗费型向资源节约型转变。目前,智能梭式窑、隧道窑、辊道窑等节约型、环保型的窑炉生产线得到广泛应用,陶瓷产业的能耗普遍降低了30%左右。二是重视废瓷废泥的循环利用。引导企业积极创新陶瓷废料回收技术,促进陶瓷资源的循环利用,减少对环境的污染。投资7500万元建设陶瓷废渣回收利用示范工程,利用废弃陶瓷生产卫生洁具,年可回收陶瓷废渣3万吨。三是抓好陶瓷尾矿的再利用。支持茂源混凝土有限公司利用瓷泥厂废弃的尾矿,研发生产墙砖等建筑材料。该公司已建成4条混凝土砖生产线,年可利用废弃瓷砂21万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