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一季度潮州宏观经济运行情况分析

2020-05-19 16:30
发布单位:潮州市统计局
【浏览字体:


2020一季度潮州宏观经济运行情况分析

内容摘要:本文2020一季度潮州宏观经济运行情况进行分析指出当前经济运行中需关注的问题,并提出对策建议

关键词:一季度潮州宏观经济运行情况

一季度,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潮州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全力打好疫情防控总体战阻击战在各项政策措施作用下,企业复工复产加快,生产生活秩序逐步恢复基本民生得到较好保障,大部分主要经济指标降幅比1-2收窄,经济社会运行逐步恢复正常

一、经济运行基本情况

根据广东省地区生产总值统一核算结果,2020年一季度潮州地区生产总值为223.89亿元,同比下降4.8%;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为22.69亿元,同比增长1.5%;第二产业增加值为100.47亿元,同比下降5.9%;第三产业增加值为100.73亿元,同比下降4.5%。三次产业结构为10.144.945.0,第三产业所占比重首次超过第二产业,比去年全年提高3.1个百分点。分行业看,农林牧渔业、金融业、房地产业和其他服务业增加值实现正增长。抗疫期间,网络购物、在线教育和远程办公等信息化服务业较快发展,其他服务业中的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8%

(一)生产、投资活动逐步恢复

1农业生产稳中向好,粮食物资供应稳定。一季度,全市完成农林牧渔业总产值38.93亿元,按可比口径计算,同比增长2.4%,增速比全省平均水平高出3.7个百分点。疫情期间,我市主要农产品生产与供应得到保障。一季度,全市蔬菜及食用菌类、禽肉、禽蛋、园林水果、水产品产量分别增长4%2.9%2.8%1.6%0.1%;生猪产能逐渐恢复,一季度末,生猪存栏15.25万头,比上年四季度末增长7.7%,其中能繁殖母猪存栏1.67万头,比上年四季度末增长20.7%

2工业复产步伐加快,支柱产业降幅收窄。一季度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48.51亿元,同比下降16.3%,降幅较1-2月收窄5.6个百分点。从企业类型看,一季度国有控股企业、民营企业、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增加值降幅分别比1-2月收窄11.9个、5.1个和2.2个百分点。从产业看,八大支柱产业实现增加值32.52亿元,同比下降18.3%,降幅比1-2月收窄5.6个百分点;其中,电子工业、水族机电业、陶瓷工业、印刷和记录媒介复制业降幅分别比1-2月收窄20.4个、9个、5.7个和5.1个百分点。

1 2020年一季度规模以上工业八大行业增加值情况表

行业名称

增加值

(亿元)

同比增长

%

对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贡献率(%

八大行业合计

32.52

-18.3

76.7

其中:陶瓷工业

14.54

-20.1

38.8

食品工业

4.61

-25.5

16.2

服装工业

0.93

-25.9

3.5

塑料工业

2.83

-12.7

4.3

印刷和记录媒介复制业

2.08

-14.9

3.9

电子工业

3.80

-18.2

9.2

不锈钢制品业

2.77

-1.6

0.5

水族机电业

0.96

-4.0

0.4

    3.投资项目陆续复工,房地产开发投资增势良好。随着项目建设的陆续复工,一季度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同比下降16.8%,降幅比1-2月收窄19.1个百分点。其中,民间投资同比下降24.8%,基础设施投资同比下降9.6%,降幅比1-2月分别收窄28个和18.2个百分点。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长加快,房地产开发楼盘个数比去年同期增长33.3%,一季度实现投资额20.08亿元,同比增长21.7%,增幅比1-2月提高20.3个百分点,拉动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增长4.1个百分点。


   (二)居民生活保持稳定

1、生活必需品销售稳定批零业降幅小于住餐业一季度,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03.17亿元,同比下降17.7%。与居民生活密切相关商品销售呈现增长态势,限上单位粮油、食品类和中西药品类商品零售额分别增长4.6%24.7%。从消费形态看,批发业和零售业销售额同比分别下降21.1%22.4%;住宿业和餐饮业营业额同比分别下降56.6%46.2%

2居民消费价格涨幅回落,居民收入略有下降。一季度,全市居民消费价格水平(CPI)同比上涨4.6%,涨幅比1-2月回落0.4个百分点3CPI环比下降1.5%,其中猪肉价格下降4.6%,交通和通信价格下降3.6%一季度,全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940元,同比名义下降0.4%。其中,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737元,增长0.5%;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408元,下降3.6%

2 2020年一季度居民消费价格情况表

指 标  

3

环比指数

(上月=100

1-3

同比指数

(上年同期=100

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

98.5

104.6

1、食品烟酒

97.9

112.7

#食品

96.4

119.3

#烟酒

100.9

100.2

2、衣着

100.5

103.9

3、居住

98.5

101.2

#水电燃料

95.5

101.3

4、生活用品及服务

99.9

99.4

5、交通和通信

96.4

98.5

6、教育文化和娱乐

100.1

100.4

7、医疗保健

100.0

100.0

8、其他用品和服务

99.5

102.4

3社会保障支出增加,基本民生得到较好保障。一季度,全市实现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支出54.55亿元,同比增长5.4%民生类支出加大,其中,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11.05亿元,同比增长103.5%,占预算支出的20.3%;卫生健康、住房保障支出分别为8.44亿元和0.91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1.1%23.3%

(三)扶持措施持续强化

1、金融保持稳定,企业信贷扶持力度加大。3月末,全市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1510.15亿元,同比增长5.3%;金融机构本外币贷款余额500亿元,同比增长16.3%,增幅比上月末提高4.7个百分点;其中,企(事)业单位短期贷款同比增长21.9%,中长期贷款同比增长24.8%。存贷比为33.1%,比上年同期提高3.1个百分点。

2、各项税收下降,财政收入继续承压。受疫情影响税基减少,以及为支持疫情防控保供、企业复工复产采取减免税、缓税等措施的叠加影响,财税收入持续下降。一季度,全市完成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9.3亿元,同比下降11.9%。其中,税收收入6.15亿元,同比下降18.1%。全市各项税收总收入21.31亿元,同比下降15.2%。国内税收收入20.03亿元,同比下降13.8%;其中,工业增值税5.66亿元,同比下降19.5%

二、需关注的几点问题

目前,国内本土疫情已得到基本的控制,但随着疫情在全球蔓延,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疫情对我市的后续影响仍需积极关注。

(一)企业恢复性增长动力不足

在疫情的影响下,依靠大量劳动力、产品附加值低、处在产业链次要位置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更难以应对疫情的冲击。而传统产业是我市实体经济的主要力量,一季度,我市规模以上先进制造业、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分别为22.7%8.7%,与全省平均水平(56.4%31.8%)仍有较大差距。传统产业疫情过后的恢复性增长主要依赖于市场需求和工人到岗等因素,全面恢复正常化生产经营进度将慢于新兴产业,推动企业加快增长的有力支撑点不足。

(二)外贸市场不稳定因素增加

当前海外疫情尚未度过高峰期,外贸企业面临供应链和需求萎缩的双重冲击。3月开始,有海外客户陆续取消订单,有的则暂时决定延期出货,同时受疫情影响,国际航运受限,输成本不断提高。一季度,我市货物进出口明显减缓,其中,出口31亿元,同比下降24.9%;进口3.1亿元,同比下降65.1%海外疫情对外贸企业造成的影响和冲击力还将延续

(三)地方财政收支平衡压力加大

由于疫情及其防控工作的影响,各级政府财政部门正在充分发挥在疫情防控工作当中的资金支持作用。一季度,我市财政收支比为1:5.9,收支比较上年同期的1:4.9继续扩大。在中短期内,财政支出的扩张压力主要体现在保障疫情防控工作、扶持企业复工等方面,且随着疫情防治工作的复杂性以及国家对市场主体的纾难解困,上述优惠政策还将持续一段时间。

(四)实体服务行业受冲击明显

疫情发生以来,餐饮住宿、市场购物、文娱旅游等聚集性、接触式行业受冲击较大。一季度我市餐饮业营业额下降46.2%,住宿业营业额下降56.6%。以往春节假期是旅游创收的重要时段,受疫情影响,我市一季度旅游收入大幅下降,比上年同期减少近79亿元,同比下降98.8%;接待海内外游客人数7.68万人次,同比下降98.6%

三、政策建议

随着国内疫情防控成效逐步巩固,各类企业有序复工复产,生产生活秩序加快恢复,重点项目施工进度加快,以及多项支持实体经济及中小企业发展的相关政策措施持续发力,初步预测上半年全市主要经济指标降幅有望继续收窄,但由于国际疫情尚未得到控制,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经济下行压力依然存在。

几点建议:一是推动制造业企业技术改造,善于化危为机。积极引导我市企业用好政策及资金,实施生产自动化智能化改造,鼓励应用“机械手”、3D打印、无人车间等智能化设备,促进传统企业的优化升级。加强对中小微企业的纾困帮扶,助力企业复工达产。继续加大对小微企业营商环境及金融的政策扶持,降低企业综合融资成本,同时积极利用政策性金融工具支持中小微企业在疫情期间的稳就业、保发展是强化各项保障措施释放政策红利。充分把握国家省委省政府及我市出台的多项扶持企业复工复产优惠政策加大宣传和扶持力度,全面做好企业的生产要素保障工作加大新基建领域投入和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增强经济发展后劲。四是培育新的消费增长点,激发消费潜力主动适应时尚化、个性化及生活化商品和服务消费新特点,围绕文旅消费、信息消费、绿色消费等消费领域,鼓励支持重点行业、重点企业发展智能消费、体验式消费等新型消费增长极五是扎实做好民生托底保障,防范化解各类风险。疫情直接影响居民收入,叠加物价上涨的影响,要聚焦困难群众这一特殊群体,积极启动民生项目,在基本生活、住房、医疗和就业等方面做好政策托底。同时,完善应急处置和舆情应对预案,切实防范金融风险,加大援企稳岗等政策扶持力度确保社会大局平安稳定





 

                  供稿:综合科

                                              撰稿:林晓湘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