峥嵘岁月七十年 潮州投资谱新篇

——新中国成立70周年潮州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报告

2019-09-30 09:37
发布单位:潮州市统计局
【浏览字体:

峥嵘岁月七十年 潮州投资谱新篇

——新中国成立70周年潮州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报告

   内容摘要:新中国成立七十年来,潮州市固定资产投资领域取得巨大成就,建立了完整的产业体系,投资区域不断扩大,居民居住环境日益改善,投资体制随社会发展发生了深刻变化,谱写了潮州投资新中国成立以来新的华章。


    关键词:新中国   70年  投资成就

    新中国成立70年来,勤劳奋进的潮州人民认真贯彻国家的各项方针政策,不断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大力优化投资环境,利用侨乡优势,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固定资产投资力度不断加大,投资规模日益扩大,呈现出固定资产投资规模、速度、结构与效益同步发展的良好局面,构建了具有一定物质技术基础的经济体系,极大的促进了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经济综合实力的增强和社会各项事业的迅猛发展,在推进工业化、城镇化、现代化,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壮大经济实力等诸多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构筑起潮州发展的蓝图。
    一、发展历程
    纵观七十年来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建设历程,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和潮州升格扩大区域为转折点,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949-1978年),新中国刚刚成立,百废待兴,这段时期,全市主要展开了以扩大再生产规模,安排生产力布局为主的基本建设。对农业、水利、工业、交通运输、商贸、文教卫生等行业进行了大量的投入形成和扩大了生产能力,奠定了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础。1949-1978年,全市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3.97亿元,平均每年投资0.14亿元,年平均增长10.9%。

    第二阶段(1979-2012年),改革开放以来,全市合理安排建设、优化投资结构、加强重大项目建设、积极进行投资体制改革的探索和实践,对农业、工业、交通运输、房地产及社会事业等各个行业开展了全方位、多层次、大规模的固定资产投资建设。1979-2012年,全市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1716.38亿元,平均每年投资52.01亿元,年平均增长23.6%,其中,1992年突破10亿元,2006年突破100亿元。

    第三阶段(2013-2018年),党的十八大以来,是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建设飞速发展的黄金时间,这段时期潮州投资取得辉煌成就。无论投资规模还是投资结构,无论是投资质量还是投资效果都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为国民经济发展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在拉动经济增长的投资、消费、出口“三驾马车”中,投资对经济增长保持强有力的拉动,始终是拉动经济增长的第一主动力。2013-2018年,全市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2339.05亿元,平均每年投资467.81亿元,年平均增长13.6%。

     二、投资领域取得巨大成就
    新中国成立70年来,全市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累计达到4059.40亿元,年平均增长16.4%,平均每年投资57.99亿元。固定资产投资建设促进了各行各业飞速发展,其中农业、工业、交通、房地产、城市建设、社会事业发展成绩显著。

1.png
   (一) 农业基础地位巩固

    新中国成立以来,随着中央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的出台,全市以促进农村发展、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为目标,统筹城乡发展,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力度,加快生态林业和生态农业投资以及临港渔业投资的步伐,加大了对农村粮食、畜牧、水产、水果、蔬菜、茶叶和花卉等大宗农林牧渔产品生产基地及精深加工农产品龙头企业的技术创新投资,现代农业规模不断扩大。七十年的投资,潮州人民基本形成了利用沿海沿江的优势投资建设渔业购置渔船,利用北部山区的优势发展茶叶、水果蔬菜等种植,利用平原地区建设禽类养殖农场。勾勒出潮州农业发展的蓝图。近十年来,潮州农业共投资89.34亿元,年均增长18.5%,平均每年投资8.93亿元,用于发展当地的农业行业。

   (二) 工业建设快速发展

    1950年,全市仅有私营工业和手工业共2833家。手工业以家庭作坊等分散形式存在,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市能做大做强的的手工业开始投资成立自己的工场,进而成立自身的企业。特别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潮州工业出现了历史性转变,在贯彻“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方针中,对能耗高,原料缺的企业,先后进行了关、停、并的处理。1983年,相应地调整我市的工业布局,把有发展前途的中型工业企业与“三废”污染严重的企业,陆续转移到郊区。工业新的布局调整与改进,意味着我市的工业投资在重新勾勒发展的蓝图。在执行“对外开放,对内搞活”的方针中,发展“三来一补”业务,我市的工业产值创历史新高。工业的产值上去了,工业企业就有了扩大生产规模,投资生产线的想法。潮州市家电总厂、潮州市宏兴药厂等一批骨干企业先后引进了先进生产线并相继扩建、迁建,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好势头。2009年以来,潮州共完成工业投资1362.48亿元,年均投资136.25亿元,年均增长5.1%,占近十年来潮州投资总额的43.8%。特别是2015年,41个工业亿元项目落户凤泉湖高新区,当年凤泉湖工业投资完成14.69亿元,增长182.7%,工业厂房瞬间如雨后春笋般林立,创造了“凤泉湖速度”,为潮州的工业投资蓝图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七十年来,我市的基础设施方方面面成绩喜人,不仅交通行业飞速发展我市的电力投资也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构筑起了我市电力网络的新格局。至1956年底,我市城区的火力发电仅18家,装机35台,但发电能力只有291千瓦,城区居民的生活生产用电相当紧张,乡村居民用电更是难上加难。但我市电力投资从不间断,到1988年,潮州市的自发电量到达4924万千瓦时,是1950年的1599倍,人均每年用电量为200千瓦时,是潮州有史以来最高的一年。尽管如此,比起广东人均每年用电量300多千瓦时,及全国450多千瓦时还相差甚远,潮州的用电需求,还有一部分依赖汕头的补给。尽管如此通过这些年来潮州电网的不断投资建设,以及2003年,广东大唐国际潮州发电有限责任公司在潮州投资建设,潮州不仅实现了电力的自给自足,还能将多余的电量传输上省网,支援其他地方的用电需求。

   (三)交通设施突飞猛进

    新中国成立以后,潮州市(潮安县)成立地方运输管理专门机构,没收官僚资本,实行社会主义改造,用于整修航道,兴筑公路,经过30多年的艰苦奋斗,不断建设,使潮州境内的交通形成网络格局,打通市经济发展的“任督二脉”。从1949年到1988年,全市30多年来共集资196.4万元以上,建成通车11条省道公路、14条市(县)道和62条镇村公路,从东西南北各个方向贯通潮州全境。从1988年到2018年,我市又通过这30年的建设,已经形成了不止国道、省道和高速公路等交通网络格局,还投资建成了潮州火车站、潮汕站等铁路和高铁并入全国交通系统。此外,我市还通过“村村通公路”等项目的投资建设,完善我市交通网络的“毛细血管”。2009年至2018年,全市共投入409.35亿元,用于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行业的发展建设,其中,交通运输业是最主要的投入。大潮高速、潮惠高速和厦深高铁(潮州段)等项目在这十年间得以建成。为潮州未来的发展提速!提速!再提速!

    (四)民生投资蒸蒸日上
    1978年以前,在“重生产、轻生活”思想指导下,全市用于非生产性建设的投资比例很小。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特别是2003年以来,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在强调经济建设的同时,注重社会事业的发展,加强对社会事业设施的投入。

七十年来,我市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对我市的公立学校进行扩建或者迁建,与此同时,还注重学校的操场、电脑室和实验室等的投入。韩山师范学院在原有的基础上向西扩建,并在官塘镇建立分校;金山中学、高级中学和绵德小学等先后迁建。近年来,民间办学的趋势开始在我市涌现,先后建成了城南中英文小学、城南中英文中学等一批优质教育投资项目。近十年来,全市共投资50.9亿元,用于潮州市的教育行业发展建设,年均增长14.7%。

    七十年来,我市多方面筹措资金,加大对卫生医疗行业的投入。不仅对原有医院进行迁建或扩建、引进先进的医疗设备,还引进了一些民间资金建立专科医院。潮州市中心医院和潮州医院的扩建和迁建就是利用侨乡的优势,大力引进侨资建设而成的。此外,潮州男科医院、潮州韩溪眼科医院等一批私人投资的医疗项目相继在我市落户,大大丰富了市民在我市就医的选择。

    七十年来,一大批社会事业工程的建成投用,极大地改善了人民群众的生活和生存环境,有力地促进了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加快了构建和谐社会的步伐。潮州市博物馆、潮州市图书馆、潮州市体育馆等一批现代化文体活动场馆相继竣工投入使用。为潮州人民打造了一座宜业、宜居和宜游的城市。近十年来,全市卫生和社会工作共完成36.16亿元,年均增长22.5%。

   (五)城市建设日新月异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城市建设在区域经济建设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发挥着主导作用,推动着区域经济的发展。全市坚持把城市建设作为发展区域经济,改善投资环境的工作重点,不断加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城镇化进程明显加快,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城市基础设施日益完善,城镇化水平、エ业化水平、市场化水平与国际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和优化,城市经济优势明显提高。2018年,全市投入66.67亿元,用于城市建设的投资,同比增长18.1%,占全市去年投资总额的15.7%。
   (六)房地产日益改善

    从1953年潮州开始有房产投资数据以来,潮州市66年间房地产共投资了553.62亿元,占全市新中国成立以来投资总额的13.6%。其中,1985年潮州房地产投资突破1亿元。2007年随着房价的上涨,潮州迎来房地产开发热,南国明珠等一批房地产项目开始相继动工,全年完成投资11.96亿元,全市房地产开发历史上第一次突破10亿大关。截至2018年底,全市75家房地产企业共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89.66亿元,增长34.2%。

新中国成立后到改革开放这一时期,土地由国家划拨,城市住房由国家配给,土地、住房都不是商品,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房地产虽然存在,但不存在严格意义上的房地产交易市场。1980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批转了《全国基本建设工作会议汇报提纲》,正式宣布实行住宅商品化的政策;1998年7月,国务院发出《关于进一步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加快住房建设的通知》,决定停止住房的实物分配,实行住房分配货币化,发展住房金融,培育和规范住房交易市场,多层次城镇住房供应体系开始建立。从此全市房地产业走上商业化发展之路,开始吸引民间资本发展本地的房地产开发。

    潮州的房地产发展不仅体现在投资量的增多,还体现在投资质的提高。建国初期,潮州的居民住宅大多还停留在平房、公产房的水平,配套不完善,多数住宅处于共享厨房、厕所和自来水等。改革开放以后,潮州的居民住宅建设步伐加快,新建和推出了大量的商品住宅,大大改善了人民群众的居住水平。主要体现在以下三点:第一,户型选择明显增加。花园式小区、电梯房、高层住宅、别墅、单身公寓或者复式楼盘纷纷涌现。房地产商针对不同消费的客户群体,提供多式多样的住宅套型。市场的供需要求,自然的细分了我市的房地产市场。第二,规划配套实施不断完成。现在的潮州房地产已经不仅仅满足了住户厨房、厕所,自来水、电力和通信等的基本需求,还通过合理规划设计,完善了小区的生活配套,包括市场、学校、车库和商业圈等等。实现从居者“忧”其屋,到居者“优”其屋的质的变化。第三,精装住宅逐步受潮州人所推崇。2012年,恒大城落户潮州,开始在潮州房地产市场推出精装修的商品房。7年来,恒大城所带给潮州人民的这种精装修理念越来越受潮州消费市场的青睐。潮州房地产市场涌现了更多精装修的楼盘。碧桂园等有实力的外来房地产商所带来的这种房地产先进的理念,开始推动潮州本土的房地产商转型升级,以迎合市场需求的转变。

    三、投资体制随着社会发展发生了深刻变化
    新中国成立七十年以来投资体制的变化,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一是改革开放前,基本建设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管理体制,主要以行政计划为主,企业自主权较小,投资主体单一。建国初期,全市经济基础薄弱,基本建设投资主要投向农业和工业。二是改革开放后的起步阶段。1979年8月,国务院批准原国家计委、国家建委、财政部《关于基本建设投资实行贷款办法的报告》,并批准《基本建设贷款试行条例》,拉开了投资信贷体制改革的序幕。这一阶段主要实行了拨改贷,投资包干于制和投标招标制,全市乡镇企业、个体私营企业等非国有投资主体开始发展。三是改革开放后的探索阶段。1984年9月国务院发布关于改革建筑业和基本建设管理体制包干问题的暂行规定》,1988年6月国务院批准原国家计委《关于投资管理体制的近期改革方案》,第一次对投资体制提出了比较系统的改革思路。这一阶段的主要措施有:将固定资产投资分为指导性计划和指令性计划,缩小指令性计划,扩大指导性计划;下放项目审批权限,简化审批手续;全面推行基本建设拨款改贷款制度;进行金融改革和开放资金市场;划分投资范围,对重大的长期建设投资实行分层次管理;建立基本建设基金制度,保证重点建设有稳定的资金来源;组建专业投资公司,对基本建设基金实行经营管理。四是深化阶段。1992年10月,党的十四大明确把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确定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后,改革步伐明显加快,也为深化投资体制改革进一步指明了方向。2004年7月国务院颁布《关于投资体制改革的决定》,阐述了深化体制改革的指导思想和目标,按照不同投资主体的投资范围,以及各类建设项目不同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市场需求情况,将投资大体划分为竞争性项目、基础性项目和公益性项目三大部分,并重新确定其主要投资主体和投融资方式。全市放宽了交通、水利和市政等基础设施建设和教育、医疗、文化体育等领域的投资准入;大力推进金融体制改革,发展地方性商业银行,设立地方性产权交易市场,发展非银行金融机构和信用担保等中介机构;健全和规范投融资的调控体系,主要运用间接方式进行有效调控。

    投资体制改革的突破,确立了企业投资主体地位。全市投资体制打破了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高度集中的投资管理模式,在项目报批上,加快项目立项审批力度,打破了计划经济体制下高度集中的国家一元投资模式,明确了企业作为投资主体、市场引导投资的基本导向,初步形成了投资主体多元化、资金来源多渠道、投资方式多样化、项目建设市场化的新格局,以市场为基础配置资源的体制机制基本形成。
    近年来,我市在加快建立和逐步完善“市场引导投资、企业自主决策、银行独立审贷、融资方式多样、中介服务规范、宏观调控有效果”的新型投资体制方面取得新进展和新突破。一是健全和完善投资项目审批制、核准制和备案制度,完善政府投资决策机制,重点加大对“三农”、节能减排、自主创新、社会事业、区域协调发展等领域的支持力度。二是转变投资调控方式,规范项目建设秩序,改变投资项目审批方式,综合运用经济、法律和行政手段对社会投资进行调控,严格执行建设项目在土地、环保、节能、技术、安全等方面的准入标准。三是调整优化重点行业投资结构,加快高耗能、高污染、资源消耗及产能过剩行业的结构调整,加强对房地产市场的监测和调控。四是积极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放宽社会资本的投资领域,允许社会资本进入法律法规未禁止进入的基础设施、公用事业及其它行业和领域。截至2018年潮州市完成民间投资284.61亿元,同比增长14.3%,占全市总投资额的67.0%,民间投资已经成为我市拉动投资的主力军。五是进一步拓宽企业投资项目的融资渠道,允许各类企业以股权融资方式筹集投资资金,逐步建立起多种募集方式相互补充的多层次资本市场。六是不断深化招投标体制改革,透明和公开招投标市场运作,加强对招投标重点环节的日常监管。

   七十载峥嵘岁月,七十载日月兼程,勤劳智慧的潮州人民,谱写了潮州投资发展的新篇。未来的潮州,将秉承“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以史为鉴,与全世界接轨,淘汰落后生产力,引进先进生产力,在有限的土地空间里,构筑新的宏图。



                                                     供稿:工交投资科

                                                      撰稿:陈莹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