砥砺奋进70载 凤凰腾飞铸辉煌

——新中国成立70周年潮州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报告(图表)

2019-09-26 10:30
发布单位:潮州市统计局
【浏览字体:

砥砺奋进70载 凤凰腾飞铸辉煌

——新中国成立70周年潮州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报告

    内容摘要:本文回顾了新中国成立70周年潮州经济社会发展历程,总结了潮州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成就,接下来将紧紧围绕高质量发展这一主题,不断开创潮州发展新局面


关键词:新中国成立70周年  经济社会发展  成就


   2019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70年砥砺奋进,我们的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伟大成就,实现了持续稳定增长,经济结构实现优化和转型,工业在很大程度上实现了现代化,科技实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迈向全面小康,跻身经济大国地位并正在向经济强国挺进。70年来,潮州在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在历届市委市政府的团结带领下,如凤展翅、蓄势腾飞,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基础设施明显改善,对外开放不断深化,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各项社会事业得到全面发展。

    一、经济规模不断扩大,综合实力迈上新台阶

    新中国成立70年来,潮州经济总量不断扩大,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经济发展质量显著提高。

    (一)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经济总量不断扩大。新中国成立初期,潮州经济基础较为薄弱,百业待兴,1952年的地区生产总值为0.88亿元,人均生产总值为86元。在经历了新民主主义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和计划经济体制后,步入改革开放新时代,1978年,潮州的地区生产总值为4.27亿元,人均生产总值为239元;经过长期努力,我市经济实现较好较快发展,1995年经济总量突破百亿元,2017年经济总量突破千亿大关,2018年经济总量达到1067.28亿元。按不变价计算,2018年潮州地区生产总值比1952年增长274倍,年均增长8.9%。2018年我市人均生产总值达到40219元,首次突破4万元;按不变价计算,2018年人均生产总值比1952年增长近114倍,年均增长7.4%。

                   表1.潮州历年生产总值及三大产业分布情况

年份

地区生产总值
(亿元)

第一产业
(亿元)

第二产业
(亿元)

第三产业
(亿元)

#工业
(亿元)

1952年

0.88

0.46

0.23

0.18

1978年

4.27

1.81

1.5

1.29

0.96

1992年

49.06

12.69

21.76

18.09

14.61

2012年

710.9

48.84

392.24

371.95

269.82

2018年

1067.28

76.17

518.43

477.07

472.67

    (二)产业结构优化发展,第三产业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主动力。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市产业结构中农业是主要产业,工业和服务业相对薄弱。1952年,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为52.6%、26.6%、20.8%。随着产业工业化进程的加快,第二产业比重不断提升。1985年,我市三次产业结构为36.6:38.8:24.6,第二产业增加值首超第一产业。近年来,我市产业结构不断调整优化,呈现出农业比重趋于下降、第二产业比重稳步提高、第三产业比重大幅提升的优化趋势。2017年,我市三次产业结构为7:49.9:43.1,其中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首超第二产业,增速比第二产业高出3.3个百分点,对GDP增长的贡献率达51.9%,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主动力;到2018年,我市三大产业比重为7.1:48.6:44.3,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发展。

1.png

    (三)财政实力不断增强,为促进经济发展、改善人民生活提供了资金保障。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潮州经济基础单薄,财政收入量少且增长缓慢。1952年,潮州的地方财政收入为0.2亿元,到了1987年,财政收入首次超1亿元;其中,1953年-1978年,潮州的财政收入年均增长4.6%。随着改革开放步伐的加快,我市经济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财政收入与经济总量同步增长,1979年-2018年财政收入年均增长11.5%,为促进经济发展、改善人民生活提供了资金保障。

    二、产业发展日趋完善,城市发展新格局逐步形成

新中国成立70年来,潮州农业生产条件不断改善,工业主导地位迅速提升,服务业等新业态对经济社会的支撑效应日益显现,三次产业结构不断调整优化,区域特色经济发展日趋成熟。

    (一)现代农业建设成效显著,特色农业加快发展。1949年,潮州农业总产值为3.15亿元,农业种植随着拖拉机、耕整机、联合收获机等农业机械装备水平的不断提升,农业机械化率逐年提高。近几年来,随着大力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新型经营主体、经营方式、新业态正在加快形成,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农业企业等大量涌现。2018年,我市实现农业总产值130.66亿元,比1952年增长近30倍,年均增长5.3%。随着我市农业产业的不断发展,逐步形成了茶叶、水果、畜牧、水产、花卉、蔬菜六大主导产业和铁皮石斛、佛手果等新兴特色农业产业。近年来,我市的凤凰单丛茶获评“中国优秀茶叶区域公用品牌”、凤凰镇获评“全国十大魅力茶乡”、饶平县入选全国首批农业对外开放合作试验区,不断推动我市特色农业实现较快发展。

    (二)工业化进程稳步推进支柱产业蓬勃发展。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市的工业生产发展较为缓慢,1949年工业总产值为0.36亿元。改革开放以来,我市工业经济进入加速发展阶段,1992年的工业单位数是1978年的46倍,实现工业总产值61.37亿元,是1978年的14.4倍,年均增长19.5%;到了2018年,我市实现工业总产值1840.61亿元,是1992年的近30倍,年均增长16.4%。近年来,随着新一轮工业企业技术改造的推进,我市积极引导企业“上云上平台”,大力推广应用智能化车间、3D打印、机器手等数字化、智能化设备,引领带动“潮州制造”向“潮州智造”蜕变。在这个发展过程中,我市的陶瓷工业突飞猛进,成为潮州工业名副其实的龙头,陶瓷产业的蓬勃发展使得潮州市于2004年被中国轻工业联合会和中国陶瓷工业协会授予“中国瓷都”的称号,并在2019年8月首次发布全国陶瓷行业首个产品价格和生产成本指数,促进日用陶瓷行业市场的健康发展。

    (三)服务业进入发展快车道,新产业新业态不断涌现。新中国成立初期直至上世纪80年代,生产资料行业优先发展,服务业发展相对缓慢。1952年潮州第三产业增加值为0.18 亿元,到1978年增加到0.96亿元。改革开放以来,服务业随市场繁荣而日益兴旺,进入发展快车道。2018年,第三产业增加值达到472.67亿元,比1978年增长118倍,年均增长12.8%。党的十八大以来,生产性服务业和生活性服务业并行发展,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成为保障就业、稳定经济的重要力量。

    (四)投资力度不断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日趋完善新中国成立初期,潮州固定资产投资额为0.01亿元,随着经济社会的逐步发展,特别是改革开放的深入开展,大量国有资金、外来资金和民间资本投入建设领域,到2018年固定资产投资额上升到424.8亿元,年平均增长17.6%。自潮州升级为地级市以来,交通、水利、能源和通讯等基础设施日趋完善,基础设施投资由1992年的3.98亿元增加到2018年的153.79亿元,增长近39倍。在交通网建设上,以绿榕西路、潮州大桥、如意大桥等为主的“内环交通网”,以外环西路、省道S335线与高铁潮汕站区连接道路、炮浮路、护堤路等为主的“外环交通网”,以潮汕环线高速、宁莞高速、大潮高速与沈海(汕汾)高速等为主的“高速交通网”三个交通环线的规划建设,全市交通路网日臻完善。

2.潮州市历年固定资产投资情况

                                        单位:亿元

指标

1950年

1978年

1992年

2018年

固定资产投资

0.01

0.21

11.87

424.8

  其中:基础设施投资

0.01

0.14

3.98

153.79

    三、消费升级步伐加快,内外联动助力潮州发展

    (一)消费规模不断扩大,居民消费结构转型升级。新中国成立初期,在计划经济下,潮州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规模小。随着商业业态多元化发展,市场经济实现快速增长,2018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88.1亿元,比1949年增长了1153倍,年均增长10.8%。与此同时,随着人民收入水平的提高,我市居民消费结构不断优化。从以前的靠粮票、布票解决基本的温饱需求到现在的购买手机、汽车、各类服务的消费转变,居民消费水平大幅提高。2018年,我市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分别为42.6%和43.6%,较1999年分别降低1.1%和8.7%,居住、医疗保健、交通通讯等方面的支出在消费结构中的比重不断加大。

    (二)“潮文化”创新发展模式,激活旅游发展新格局。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潮州文化底蕴深厚,非物质文化遗产众多。物质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关于潮州的文化特色,吸引了众多游客慕名而来。旅游业随着改革开放进程,不断创新发展模式,进一步激活潮州旅游发展格局。近年来,潮州在市委市政府的战略布局下,全市各大景区景点不断加大投入力度,如中山路工艺街景观改造、西湖夜景提升、一江两岸亮灯工程、牌坊街传统民俗表演等旅游配套建设遍地开花。通过将潮文化与旅游高度融合,向世人展示一座具有独特魅力的“文化古邑、旅游名城”。2012年全市旅游收入74.8亿元,接待海内外游客人数491.6万人次;到2018年,全市旅游收入306.35亿元,接待海内外游客人数2007.23万人次,分别增长30.5%和30.8%;短短五年间,潮州旅游收入与接待人数平均每年以超过20%的速度快速增长。

2.png

    (三)对外开放深度不断拓展,出口贸易呈周期性发展新中国成立初期,由于资本主义国家对新中国的经济封锁及国家政策的导向,我市对外贸易额微乎其微;改革开放后,我市大力拓展三来一补,兴办三资企业,筑巢引凤,招商引资,使全市的对外经济贸易得到初步发展。1978年,货物出口总额仅为1.05万美元,直到2001年,我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我市对外贸易迎来快速发展。2010年实现外贸出口总额23.41亿美元,2002年-2010年全市外贸出口总额年均增长16.8%。而近几年来,受全球经济下行的影响,加上国外对中国的反倾销制裁,使潮州的外贸企业受到较大的打击,2018年全市进出口总额31.29亿美元,其中出口总额26.35亿美元,出口开始恢复正增长。

    四、社会事业协调发展,人民群众获得感显著提升

    新中国成立以来,潮州不断增加社会事业投入,切实把“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作为改善民生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社会事业协调发展。

    (一)教育普及程度大幅提高,教育现代化建设不断推进。2018年末潮州共有学校数1433所,比1949年增加666所;专任教师数3.07万人,比1949年增加2.75万人;在校学生数46.14万人,是1949年在校学生数的近7倍,其中普通高等学校在校学生数1.7万人,比1978年增加1.6万人,年平均增长7.3%。2018年,适龄儿童入学率达100%。同时,为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市委市政府积极引进名校合作办学,光正实验学校、华南师大潮州附属学校、暨南大学附属学校落地潮州取得突破。

    (二)卫生资源稳步增长,医疗卫生体系不断完善。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市医疗卫生水平偏低,1949年共有卫生机构181家,床位数50张,医疗资源主要集中在城镇。改革开放以来,潮州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基本建立,卫生资源稳步增长,医疗服务水平逐步提高。截至2018年末,全市共有各类卫生事业机构2290个,比1978年末增长18倍;卫生技术人员数10131人,比1978年末增长2.8倍,年平均增长2.6%;卫生事业机构床位数6682张,比1978年末增长4.7倍,年平均增长3.9%。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分级诊疗制度逐步建立,全民医保体系加快健全,2018年,全市共有医院32家、县级以上医院13家、门诊所600家、村卫生站1587个,我市居民医疗保障明显改善。

    (三)社会保障覆盖面扩大,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加快构建。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市的社会保障尚属空白。截至1978年,列入劳动保障范围只有国有、集体单位的干部、职工;随着改革的深入开展,保障范围不断扩大,社会保障体系开始逐步完善。2018年末,全市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43.59万人,参加基本医疗保险265.8万人,其中,参加城镇职工医疗保险35.03万人,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230.77万人。参加工伤保险36.21万人,参加失业保险35.95万人。2018年末全市有社会福利院3所,社会福利院床位数1047个,镇办敬老院37所,社区养老服务设施数1271个。

    五、城乡协调发展,人民生活迈向全面小康

新中国成立70年来,潮州在发展产业经济的同时,不断改善人民生活条件,积极扩大就业,努力提高居民收入水平,人民生活从温饱不足向全面小康迈进。

    (一)人口规模增长平稳,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1949年,我市总人口数98.52万人,其中非农人口占总人口数的19.7%,1978年总人口城镇化率也仅为15.2%,城镇化水平偏低。改革开放后,随着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镇化水平逐渐提高。2018年末,潮州户籍人口275.79万人,比1978年增长1.53倍,年平均增速11‰;常住人口265.66万人,比1992年增长1.2倍,年平均增速7.6‰,城镇化率为65.3%,比2005年的53.6%提高了11.7个百分点。

   (二)就业结构逐步改善,就业局势保持稳定。新中国成立初期,经济基础薄弱,农业占据了主要地位,通过积极发展经济,我市就业结构逐步改善。1978年末,我市就业人员数为80.45万人,其中一、二、三产业劳动者分部占总就业人员数的70.4%、19.5%和10.1%,农业仍然是吸纳就业人口最多的产业。随着经济发展和就业优先政策的实施,劳动力开始向第二、三产业转移。2018年末,我市就业人员增加到123.43万人,其中第二、三产业就业人员占比分别为45.1%和23.7%,比1978年末分别提高25.6和13.6个百分点,中小微企业和民营经济成为吸纳就业的主渠道。

    (三)居民收入持续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缩小。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市尚处在物资匮乏、紧衣缩食的时期,随着社会经济的日趋繁荣,居民就业门路和收入来源得以拓宽,收入水平得以提高。1949年,我市城镇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为254元,到1978年达到了521元,增长2倍;到了2018年,我市城镇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达到了65301元,1978年至2008年年均增速达到12.8%。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978年的268元增加到2018年的24170元,年均增长12%;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978年的81元增加到2018年的14945元,年均增长13.6%。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连续多年快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长,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缩小。

表3.历年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差距

年份

①城镇居民人均

可支配收入(元)

②农村常住居民人均

可支配收入(元)

①为②的倍数

1978年

268

81

3.3

2012年

17645

8889

2.0

2018年

24170

14945

1.6

    

    70年砥砺奋进,潮州凤城收获了一代又一代的累累硕果。展望未来,潮州将紧紧围绕高质量发展这一主题,乘着全省构建“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新格局的东风,持续做好稳就业、稳金融、稳外贸、稳外资、稳投资、稳预期“六个稳”工作;扎实深入做好“特精融”文章,竭尽全力推动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沿海经济带上特色精品城市;积极对标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决策部署,充分发挥潮州的区位环境、历史人文、侨资侨力优势,创新思路思维,努力在更大范围、更深层次、更广领域融入粤港澳大湾区,不断开创潮州发展新局面。


   供稿:综合法规科

撰稿:林晓湘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