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农兴村有抓手 乡村发展有看头

2020-10-10 16:14
发布单位:市扶贫办
【浏览字体:

  近年来,潮州市将乡村振兴、脱贫攻坚作为重要政治任务和第一民生工程,列为市委“1+5+2”工作部署中5项重点工作的首位。为加快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潮州市充分利用乡村的特色产业,激发和释放乡村的发展潜能。以“特”做强特色产业,以“精”打造精致农村,以“融”走好城乡融合发展之路,全力做好“特、精、融”三篇文章,加快乡村振兴“潮”前跑,全面提升和增强农业农村综合效益和竞争实力,为农民蹚出一条致富增收的新路子,农民的幸福感和获得感不断增加。

  立足一村一品 激发内生动力

  “我现在在‘干湿梅’产品日晒屋工作,今年估计收入可以超2万元。”谈起自己的工作,饶平县新圩镇长彬村贫困户陈得春十分开心。比起2015年刚刚建档时,陈得春如今的年均收入提高了449.88%。截至今年8月,在龙头企业带动下,长彬村共有1200名村民种植青梅4380亩,产值约4728万元;其中,贫困户种植青梅196亩,人年均收入达2.2万元,比普通农户高出3000元。

  前段时间,三饶镇官田村的毛豆成熟了,村民们忙着在毛豆种植基地采摘。官田村坚持“基地推动产业”的发展思路,采取“村委扶持合作社、合作社带动基地、基地带动农户”的模式,对贫困户采取义务开展种植技能传授、市场价保底收购等方式,积极引导本村农户种植毛豆,充分调动群众“造血”能力。

  归湖镇建设电商扶贫基地,设立产业扶贫电商专卖店和农产品收购站,专营潮安山区特色农产品,促进了北部山区凤凰茶、蜂蜜、橄榄、杨梅、枇杷等名优特色农副产品的销售,带动1500户农户致富增收;登塘镇电商基地注册“白水粿条”商标,销售范围扩大至全国各个省份,白水粿条产业年创值达116.6万元,实现粿条变“金条”……多渠道新形式,助力特色农产品“走出去”。

  事实上,这些乡村只是潮州市通过发展乡村产业,增强群众内生动力的缩影,相似的还有饶平县新圩镇新石村的狮头鹅养殖,浮山镇石壁村南药溪黄草种植,潮安区归湖镇狮峰村的淡水养殖……

  发展乡村产业,是解决农民的就业和收入问题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是巩固脱贫成果的长久之策,也是实现乡村振兴的物质基础。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实现之年,是脱贫攻坚收官之年。潮州市把乡村振兴和脱贫攻坚作为“1+5+2”工作部署首要工作谋划推进,目前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进展,全市建档立卡贫困户全部达到脱贫标准,45个省定贫困村全部出列。

  去年以来,潮州市统筹谋划,从2019年起安排三年1.5亿元发展现代农业,打造十大产业带,以及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5个、市级产业园10个,结合实际发展“一村一品、一镇一业”特色产业,增强广大农村特别是贫困村“造血”功能,以产业兴旺推动乡村生活富裕。今年,潮州市又提出实施“六大工程”,把“兴农惠农”作为全市重要工程全力推进,抓紧抓实总投资超过10.7亿元的15个兴农惠农项目,举全市之力打好脱贫攻坚战,有效增强潮州乡村“造血”功能。

  如今,潮州市正深入开展“万企帮万村”,以专业合作社和扶贫农业龙头企业等为载体,组织260家企业与93个村进行对接,依托资源禀赋和特色产业,通过推行“企业+基地+合作社+农户”模式,把生态优势、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发展优势,积极引导农村和农民大力发展富民兴村产业,让农民吃上“生态饭”、鼓起“钱袋子”。

  城乡融合发展 加快美丽蝶变

  实现乡村振兴,就是要实现五个有,群众有钱、治理有序、支部有力、乡村有文化、村庄有看头,同时从群众当前最迫切的需求上找突破口,推动基础设施一体化、公共服务均等化、土地同权化、产业特色化以及发展区域化,解决城乡“剪刀差”问题,破解城乡二元结构,推动城乡融合发展,让人民群众在乡村振兴过程中享有更多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走进潮安区凤凰镇叫水坑村,一条宽敞整洁的柏油路在绿树掩映中逶迤而来。这条进村的柏油村道,是潮州“四好农村路”的率先典范。走过这条路,一片1500多亩的竹林是该村的旅游“打卡点”,漫步其间,满目翠绿,竹影婆娑。叫水坑村盘活竹林资源、挖掘红色资源,与旅游公司深度合作,推动旅游产业与生态环境融合创新,路通了,财也通了。

  日前,在邮乐直播平台直播间里,红薯香、蜂蜜香、单丛茶香、鸡肉香、野山枣糕香……满屏皆“香”。饶平县汤溪镇大门坑村、上饶镇埔中村、大埕镇红花村、樟溪镇英粉村、新圩镇燎星村等驻村工作队带着各村的特色农产品闪亮登场,与网红主播们共同开启直播带货模式,既为观众“种草”美食,又介绍乡村旅游路线,吸引了不少观众“打Call”。活动通过带进乡村产业发展新理念,打通城乡信息不对称的“最后一米”,为农户搭建了消费扶贫供需对接桥梁,帮助农户增收致富,助力脱贫攻坚。

  走好城乡融合发展之路,还要发挥村民主体作用。在全市开展的“三清三拆三整治”行动中,镇、村党员干部带头拆除,村民们也积极响应、自清自拆,整治工作势如破竹。正是有了他们的参与和付出,乡村的面貌得以逐步改善,人居环境不断提升。

  以前,在潮安区龙湖镇后郭村,河道垃圾漂浮、杂物侵占村道等现象随处可见,环境卫生脏乱。为进一步优化人居环境,后郭村响应上级号召,掀起垃圾分类工作新热潮。“之前村里各家各户大多将垃圾桶放置在村道、巷道,清理不及时,周边环境脏乱不堪。”村民郭叔说,通过多方宣传,大家逐渐意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如今基本能自觉将垃圾分好类别,倒进专属的垃圾桶。看到村里环境越来越好,郭叔竖起了大拇指。同时,为更好推行垃圾卫生整治工作,后郭村将全村划分为两个片区,分别成立督导劝导组,并配齐清洁人员、除草人员、环卫车司机及保洁网格员,组员之间分工协作,共同夯实卫生整治成果。

  如今,潮州市农村人居环境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农村“厕所革命”提前完成省下达的任务,“四好农村路”建设正全力推进,贫困村通村道路硬底化完成率100%。接下来,潮州市将在大力发展富民兴村产业、加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加快补齐公共设施服务短板等多方面下功夫,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工作,一幅“环境美、产业强、治理活、生活富”的优美画卷正徐徐展开……

   擦亮潮菜品牌 延伸产业链条

  “潮州菜师傅”工程是贯彻落实省委实施“粤菜师傅”工程的强力抓手,近年来,潮州市深入实施“潮州菜师傅”工程,并紧紧围绕省委指示精神与潮州市委“1+5+2”工作部署,夯实“粤菜师傅”工程各项工作,将其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精准脱贫的重头戏,推动产业特色化发展,有效带动城乡居民增收致富。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潮州菜师傅”工程作为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举措,它的关键在于培养名厨。为此,潮州市以高级技工学校、韩山师范学院为主阵地,在全市范围打造一批潮州菜技能培训基地,以农村为主生源地招收学生,打造“十百千万潮州菜技能人才工程”。经过一系列理论与实践的教学,这些“潮州菜师傅”可以独立完成若干道潮州菜菜肴,这将助力他们找到一份不错的工作,乃至开办农家乐餐厅。在潮州高级技工学校,来自潮安区赤凤镇的学员彭海森接受一段时期的培训。如今,他已熟练掌握潮州菜烹饪技艺,对未来充满信心:“我有了一技之长,就有了谋生的本领。”据了解,近两年来,全市累计近7000人参与了潮州菜烹饪技能培训。

  同时,潮州市以点带面将集中培训模式向乡村推广。在部分乡村建设“潮州菜烹饪技能人才乡村培训基地”,组织优质师资力量通过集中培训和“送教上门”培养乡村厨师,推动村民就地就近就业。27岁的刘晓鑫是饶平县黄冈镇人,去年,他在新丰镇的粤菜师傅培训基地参加了潮州菜烹饪技能培训,并考取了中式烹调师证书。有了技能傍身,又有证书“加持”,刘晓鑫已经成功被黄岗镇当地一家餐馆聘用,月收入稳定在5000元左右。

  乡村美食文化旅游作为我市实施“潮州菜师傅”工程产业升级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发挥着越来越大的辐射带动作用。近年来,潮州旅游产业,特别是乡村游日渐火爆,不少乡村看准时机,瞄准“美食+美景”的振兴路子,充分利用自然禀赋,依托现有蔬菜、畜禽、海产品的优良种养基础,打造精品乡村文化美食旅游线路,努力形成“一村一店一菜”的乡村产业化发展格局,将乡村产业链延长。如,潮安区归湖镇狮峰村利用自身鱼塘众多、盛产淡水鱼虾的特色优势,推出了酸甜松子鱼、荔枝烩虾仁等一系列水产特色菜品,擦出美食火花,得到食客的高度肯定,成为当地一大乡村旅游品牌;饶平县樟园生态山庄以特色农家美食为依托,打造了一个集农事体验、观光旅游、休闲养生等功能于一体的农业综合循环发展经济平台;湘桥区意溪镇埔东村则以厨师文化、特色菜品打造生态之旅、文化之旅、美食之旅相结合的新型农村旅游模式,最终走上“以厨兴村”的乡村振兴新路。

  接下来,潮州市将着力从潮州菜品牌提升、人才培养、标准化建设、推动潮州菜“走出去”等方面,实施“潮州菜师傅”工程建设,进一步擦亮“潮州菜”品牌,为乡村振兴添薪加火。

  探索土地流转 拓宽发展空间

  在农村,农村土地流转是近些年来的新生事物。近年来,潮州市以农村集体土地经营权确权为契机,积极探索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机制,优化土地资源配置和提高劳动生产率,推动农业规模化发展,促进农民增收,助力乡村振兴。

  根据广东省《关于加快推进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流转的意见》,力争到2020年底,我省农村承包地流转面积占家庭承包地面积40%以上。去年,潮州市选择潮安区江东镇、饶平县联饶镇、湘桥区官塘镇作为土地流转省级试点,积极探索农村土地流转新路。

  其中,江东镇有7.8万人口,耕地面积1.68万亩,承包地块12751块,人多地少,土地碎片化问题严重。自江东镇作为省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流转工作试点以来,全镇大力推进农村土地集体所有权、农户承包经营权确权颁证,鼓励农户集体流转土地实现规模化种植。江东镇下湖村借着这次机遇,将513亩土地流转出去,发展规模经营。村民陈松波将自己的田地流转给出去后,除了流转土地的补贴外,每个月还能领到一份固定的工资。如今,江东镇大部分家庭都选择将土地流转出去,特别是对外出打工的家庭而言,土地不用丢荒、还能收租,正好合了他们的心意。目前,江东镇已引进土地流入企业6家,有10个村的土地通过出租、入股等方式流转土地1905亩。

  连片土地流转后发展规模化种植及现代农业应用,不仅产业丰收,更能发展“观光业”,这是潮州市乡村振兴发展的一大亮点。而饶平县钱东镇仙洲村带领村民探索“带地带资带工”入股方式发展乡村农业,也是助力乡村振兴发展的一大举措。

  据了解,仙洲村地域广阔,全村总面积15平方公里,曾是饶平县第一个“菜篮子”工程生产基地。但后期该村的传统农业发展滞后不前,不少农民都选择进城务工,田地抛荒、无人打理。仙洲村党委书记黄进立和村干部们决心改变这一现状,他们通过到外地多处农业生产基地考察学习、开会研讨,最终仙洲村确定以“集体+农户”的形式打造规模化、集约化的现代农业产业园。而今,占地60亩的现代农业产业园,通过蔬菜大棚技术等现代化农业技术手段降低人工成品,提高“亩产效益”,逐步从探索土地流转的“试验田”发展为乡村振兴的“致富田”,以规模效益和更好的经济收入,让农民得到切切实实的收益。

  随着潮州市在提高土地利用率和经营规模水平、增加村民收入等方面不断探索新路子, 合理配置土地资源,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农村耕地资源得以盘活的同时,农民也收获了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