梓里情缘重 携手谋发展——潮州市十一届政协港澳委员掠影

( )

2016-12-30 18:43
发布单位:
【浏览字体:

  政协第十一届潮州市委员会中,有港澳委员69名(含特聘委员)。这其中,有爱国实业家陈伟南先生和他的儿子陈幼南、孙子陈诚杰,有汉学大师饶宗颐先生的女儿饶清芬,有香港柏宝集团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黄书锐、香港食物及卫生局局长高永文,有刘宗明、谢贤团、庄学海、陈新涛、杨剑青、林枫林等。

  五年来,市党政领导、市政协领导十分注重加强与港澳、海外的联系和交流,通过举办恳谈会及拜访乡贤等活动,问计于政协委员,问需于政协委员,真心实意为他们办好事实事,汇聚各界力量共建潮人家园。在市委市政府、市政协领导的关心支持下,港澳政协委员的自豪感及归属感得到增强,积极参政议政,围绕家乡经济社会发展包括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环境卫生、文化旅游事业发展、陶瓷工业振兴等方面课题建言献策。他们情系家乡文化教育事业,慷慨解囊帮助潮州文化公益基金会、韩愈教育发展基金会的建设;他们不辞辛劳走进潮汕三市偏远山区,捐建起正文小学、正文教学楼。而在潮州市政协主办或协办的“庆祝澳门回归15周年——澳潮政协书画雅集交流活动”、“梓里情缘——民家珍藏选堂书画作品暨诗词书画创作笔会”等文化活动中,也有他们忙碌的身影。潮州与香港澳门之间数百公里的车程,阻隔不了他们的乡情乡愁,相反,这样的一种时空距离,让他们有更广阔的视角回望家乡。他们以一份份颇具分量的提案、建议,以自身的实际行动,赢得人们“懂政协、会协商、善议政”的称赞,书写港澳政协委员的风采。

  天顶有颗伟南星 

  在潮州,他的名字家喻户晓,三岁小孩在路上见到他,也会远远地喊一声:陈爷爷。

  他是天顶有星的潮州人。浩瀚星空中,有一颗以他名字命名的小行星。

  他秉持“人生的价值在于奉献,事业的成功在于努力”理念,不仅自己这样说这样做,并且影响带动了一大批人跟着他做。

  他,就是潮州市政协特聘委员陈伟南先生。

  1

  作为香港屏山企业有限公司董事长、香港潮属社团总会创会主席的陈伟南,赚的钱不多,却早就明确表示:我有1块钱,会把5毛钱捐给家乡。

  于是,在家乡潮州,有了沙溪华侨医院,韩师伟南楼,宝山中学等,在饶宗颐学术馆、牌坊街建设,广济桥修复等工程上,他也常常出钱出力。据不完全统计,到目前为止,他在家乡累计捐资已11519.42万元。

  2012年,一直关心支持市政协工作的陈伟南先生获任市政协特聘委员。于他,这与其说是一份荣誉,更不如说是一份责任。

  他频频往来在香港和潮州之间。只要家乡有什么事需要他帮忙,他近乎随叫随到。

  他率领政协香港组的委员,深入潮州高铁新区,饶平三百门港考察调研,谋发展,看项目,关注文化教育等方面建设,为家乡经济社会发展献策献力。

  他胸怀大潮汕理念,为促进四市之间及在港四市潮籍人士之间的团结,他多方联络,四处咨询,综合意见,倡导成立了潮汕三市政协港澳委员联谊会。此后,联谊会经常开展活动,为振兴潮汕经济,协助维护港澳地区安定繁荣出谋献策。为推动粤东四市振兴发展,他向粤东各市的领导提出粤东四市经济社会协作构想,立即得到各市领导的热烈响应。2007年9月11日,粤东四市经济社会协作第一次党政联席会隆重召开,四市市长共同签署《粤东四市经济社会协作框架协议》。陈伟南先生亲自参会,并就四市合作共赢、协同发展坦陈自己的看法。

  也正是在他的倡导引领下,潮汕三市港澳政协委员慷慨捐资,先后在枫溪小学、潮安文祠镇上荣中心学校等地捐建“正文楼”,改善学生就学环境。“取名‘正文’,就是将‘政协’的‘政’字拆开来。” 市政协“三胞委”主任陈明告诉记者。

  2

  感恩,是潮人的DNA。如何表达对陈伟南先生的敬爱之情,如何更好地弘扬这种伟南精神?2008年,受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嘱托,潮州市政协会同市委统战部开启了一项创新性工作——协助做好陈伟南星命名申报工作。

  这不是容易的事。国际天文联合会对小行星的命名有着极为严格的规定,尤其是对个人姓名的命名。浩瀚的星空中,繁星密布,但以人名命名的却寥寥无几。

  市政协副主席沈启绵和工作人员认真了解申报程序,筹备资料,并三番两次地前往紫金山天文台与台的领导和小行星发现者接触,商讨命名之事。

  在听取陈伟南先生热心文教、甘于奉献、致力社会公益的感人事迹后,紫金山国际天文台的专家也为之动容。半年后,经由严格的考察审批,国际小行星中心和国际小行星命名委员会批准,把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1966年发现的、国际编号为8126号小行星,正式命名为“陈伟南星”。

  获得殊荣的那一刻,陈伟南先生谦逊地说,这不仅是对其个人努力的肯定,更是对其本人所倡导的“人生的价值在于奉献”理念的认同,及对众多海内外赤子爱国爱乡情操的褒扬。他动情地说:“我为家乡做的事并不多,但家乡人却对我这么好。在有生之年,只要家乡有用得着我的地方,我一定会尽心尽力去做。”

  3

  此后,这位年逾九旬的老人,以更大的热情关心支持家乡建设。

  潮州设立文化公益基金会、韩愈教育发展基金会,他不仅慷慨解囊,并以96周岁高龄亲自赴会祝贺,他说,潮州文化底蕴深厚,历来崇文尚德。基金会的成立,将在传承弘扬潮州优秀传统文化、凝聚潮人潮心潮力上发挥作用,必然会促进潮州文化的兴盛。

  为让家乡的党政领导干部更具国际化思维和视野,他倡导促成潮汕四市在职领导干部赴港进行短期进修培训。“我们当时学的是食品安全方面的内容,在香港岭南大学上课。从开班仪式到结业仪式,伟南先生都坚持参加,还跟我们分享了他的一些理念。8天的课程,受益匪浅。”陈明告诉记者。

  他健步走进宝山中学、南春中学、韩山师院,跟青少年谈“人生的价值在于奉献,事业的成功在于努力”,他毫无保留地透露他的长寿秘籍:“你对人好,人也对你好,这就非常开心,也就健康长寿了。”朴实而风趣的话,赢得青年学子一阵阵掌声。

  他利用每年开两会的时间,与潮州的企业家座谈,谈企业管理,更谈做人之道。2016年年初,因经济大环境影响,潮州不少民营企业家思想出现波动,也对企业何去何从感到迷茫。陈伟南特地把他们聚在一起,鼓励大家事业成功,应更好地回报家乡。

  渐渐的,在他周围,聚集起越来越多的港澳政协委员、潮人翘楚。人们以能跟着他做好事为荣。谢贤团来了,黄书锐来了,谢喜武来了……越来越多的商界精英、潮人翘楚跟着他的脚步,热心公益,情系桑梓。记得有一次在一场捐赠活动上采访谢贤团先生,他谦逊地说:“我只是向陈会长学习。”香港潮属社团总会名誉顾问谢喜武更直言:跟着陈会长,肯定不会错。

  “我觉得陈伟南先生的贡献,不仅仅在于他个人捐赠多少,而是他以自己的人格魅力,感染带动起一大群人。他一直身体力行地教导着后一辈人如何做人,这比单纯金钱的捐赠更为重要。”市政协党组书记杨志明由衷说道。

  他的挚友、国际汉学大师饶宗颐先生对他的评价尤为中肯:“很少有一个人像他那样,崇文重教,经济非首富,坚持不懈,贯彻始终。愈做愈投入,越干越开心。”

  仰望星空,有一颗小行星默默地散发着自己的光芒。

  黄书锐:

  政协香港组委员的“牵头人”   

  今年“两会”期间,市政协香港组委员黄书锐先生关于建设文化旅游名城的提案,切中潮州经济社会发展的脉门,得到市委书记李水华的肯定和重视。目前,在黄书锐先生等旅港乡亲的热心支持下,该提案正在进一步细化论证。

  身为香港柏宝集团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又兼任香港潮属社团总会、潮州商会名誉主席,黄书锐先生的日常事务千头万绪。但多年以来,不管香港的工作如何繁忙,故乡总是他最深沉的牵挂。

  与政协香港组其他委员一样,黄书锐先生的委员身份,并不是一个空衔,而是实实在在为家乡发展建言谋策的重任所在。为了撰写建设文化旅游名城的提案,他特地对潮州旅游市场进行深入调研,奔走各有关部门了解情况,并多方征求香港组其他委员的意见。他还请来更加熟悉具体情况的林枫林先生协助,可谓费尽心思做足功夫。

  提案中,黄书锐先生以云南彝人古镇大型文化旅游地产项目为例,指出潮州拥有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宜选择合适地点,建设名人馆、特色产品一条街等项目,同时配套较具规模的酒店、客栈等住宿和娱乐设施,从而将优质资源整合起来,留住更多游客的脚步,收获“财丁两旺”之利。

  李水华书记看到这份提案以后非常高兴,希望香港组委员能进一步深化,并做出一些实际行动。受到鼓舞的黄书锐先生,很快便与其他几位乡亲一起,亲力亲为地投入家乡旅游事业的谋划中。他们请来专业人士策划设计,勾勒文化旅游项目的蓝图,描绘对家乡“凤凰腾飞”的殷切期待……

  其实,作为成功潮籍企业家,黄书锐先生情系桑梓、回馈家乡的善举,从30年前就已经悄然展开。出身潮安彩塘金骊村的他,20世纪70年代前往香港,与舅舅一起打拼事业。80年代初,他们以舅舅的名义,开始回乡捐资助学。而随着自己独立发展,事业渐入佳境,黄书锐先生对家乡的情感也越发炽热。1983年,听闻金三村将引山泉水建水厂,他当即捐资20万元,使村民在全镇率先用上洁净的自来水。1997年,得知村里的孩子仍在一座破旧祠堂里上学,他又捐资63万元兴建学校,为孩子们创造了良好的教学环境。

  彩塘镇的金骊中学,是一所具有优质教学条件的民办学校,环境优雅、建筑大气,各种基础设施一应俱全,充满现代化气息。它的前身民华中学,受到种种客观原因制约,校舍十分简陋,大班制等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2003年,事业有成的黄书锐先生回乡探亲,获悉学校的实际困难,当场表示愿意捐资1200万元,用于兴建新校园,让学生们能在舒适的环境中读书成才。

  在黄书锐先生的带动下,许多旅港乡亲、当地企业家和普通村民踊跃捐款。2005年7月,金骊中学正式破土动工,2007年9月,崭新的校园建成交付使用,学校服务半径从原来6个村扩大到9个村,增加了约500个学位。黄书锐先生还先后捐赠60万元,作为奖教奖学资金,家乡乐教好学的氛围更浓了。2013年,黄书锐先生再次捐款380万元,专门用于建设该校400米标准环形塑胶跑道操场。陈伟南先生说,宝山中学是他的孩子。而金骊中学则倾注了黄书锐先生一腔心血,对他来说同样也似自己的孩子一般。

  多年以来,支持家乡教育事业的发展,一直是黄书锐先生等旅港乡亲念念不忘的大事。潮州重要奖教奖学项目“金银星”奖学金,就是他与陈伟南先生、谢贤团先生共同设立的,旨在鼓励潮州优秀学子发奋图强、立志成材。去年我市先后成立文化公益基金会、韩愈教育发展基金会,黄书锐先生等人也牵针引线、带头捐资。受到他们的影响,不少旅外乡亲和本土企业家热情参与家乡建设,其中不乏后起之秀的身影。

  据不完全统计,黄书锐先生已在家乡兴办公益事业10多宗,累计捐资人民币2537.7万元。“他为人谦细低调、务实负责任,但凡家乡需要他提供帮助,他都乐于出钱出力,从来不曾拒绝。”市侨联原主席杨锡铭如是说。

  弘文是道扬清芬

  ——记市政协委员、饶宗颐先生女儿饶清芬  

  在潮州市政协委员名录中,有一个名字特别引人关注——饶清芬。

  虽然是国学大师饶宗颐先生的女儿,但她没有以此自恃。五年来,她低调务实地认真履行委员职责,为家乡经济社会特别是文化事业的发展做出贡献。

  五年前,当市政协副主席沈启绵告诉她被推荐为潮州市政协委员时,饶清芬诚恳地说:“好是好,但我现在主要精力应放在照顾我爸上,有些会议恐怕不能参加。”

  话虽这么说,但政协的活动,她都尽可能参加,即便有时确实脱不开身,一定提前请假。

  去年底,受市委书记李水华委托,沈启绵赴香港拜会饶宗颐先生和饶清芬女士,听取他们对家乡经济社会发展的意见。饶清芬认真地说:“许多在香港的潮州人,谈得最多的就是家乡的环境卫生。只有把环境卫生搞好了,才能更好地吸引游客。”把沈启绵送出门时,她仍不忘叮嘱道:“启绵兄,等会您走出门时可以看看,这附近有多少个垃圾桶。我们要让市民不乱丢垃圾,就应该有可以让他们存放垃圾的地方。香港每走几步路就有一个垃圾桶……”对家乡关切之情溢于言表。

  潮州饶宗颐学术馆建设发展更牵动着饶清芬的心。深刻理解饶公对潮州学的重视、对家乡的深情,对潮州文化事业发展的关切,饶清芬把学术馆建设当做自己的分内事。学术馆刚建成时,她亲自带着数十件饶公书画来到潮州,实地协助做好布展工作。这些年,如何提高学术馆影响力,成了萦绕在她心头的一大课题。长期接触文化事业,她明白学术馆的运营、完善均需要资金的支撑,潮州地方财政收入又比较薄弱。怎么办?一次,沈启绵赴港和黄书锐等政协委员拜访饶公,在交谈中,大家不约而同想到一起——成立饶宗颐学术馆基金会。“我来带头捐100万元。”饶清芬当即表态。

  “芬姐,您不用捐钱,只要拿几件饶老的作品,我们带回去义卖就可募集到资金了。”沈启绵笑着说。

  原以为这只是一场有意思的茶话而已,孰料沈启绵刚回到酒店,饶清芬的电话便打了过来,电话那边,是她笃定清晰的声音:“我和伟雄商量好了,决定拿出10件(套)字画来义卖,作为饶宗颐学术馆基金。”

  “这10件可能募集到1500到2000万港元!”沈启绵激动地说。

  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对饶学研究的热衷使大家聚集到一起。这10件(套)字画最终募集到1800万港元,谢贤团先生还当场认捐了500万港元。

  在饶清芬黄书锐等人的大力倡导下,潮州饶宗颐学术馆基金会正式成立。首期募集资金2300万港元。

  “基金会成立后,第一件事就是对馆藏饶宗颐先生近300件字画全部进行复制。”潮州饶宗颐学术馆馆长陈伟明告诉记者。他说,字画的存放有严格要求,长期将其暴露在日光灯下,影响作品的保存。所以学术馆拟通过复制,平常摆放复制品,待到秋季空气干湿度比较适宜时才展出真迹,使饶公的精品得以“延年益寿”。这也是参照故宫等知名博物馆的做法。

  基金会还定期拨出专款,补充学术馆日常运转及文物库房改造资金所需。

  获知饶宗颐先生故居修复缺乏资金,饶清芬又当即从饶宗颐学术馆基金会斥资100万元支持这一工程。一个月后,这笔来自香港的资金如期抵达,修缮工程顺利启动。

  因为饶公在艺术方面的造诣和独特风韵,上门求字求画的人很多,由于饶公年事已高,大多未能满足要求,但只要是家乡需要,饶清芬都会第一时间告知父亲。故居修缮,她鼓励父亲重书“天啸楼”“饮光阁”“盟鸥榭”三块牌匾,且用心写下“百岁宗颐”的署名,为潮州古城再添一段文史佳话;潮州文化公益基金会设立,她托人送来饶公亲笔书写的“弘文是道”墨宝;凤城公园建设,她详细向父亲转达家乡人民的愿望,讲述公园建设意义和作用,让他书写了“创业精致感恩包容”的潮州文化特质。为表达对潮州申报国际潮团联谊年会的支持,2016年4月,饶宗颐先生在听了她的情况介绍后,又郑重写下“潮人故里”的墨宝。

  百岁宗颐的书写,弥足珍贵。而这其间,离不开饶清芬的功劳。她,是百岁父亲和故里潮州之间的“信使。”

  饶公爱莲,且名“宗颐”。而在父亲耀眼的光环下,饶清芬女士亦如莲花般静静屹立,默默奉献,散发出自己清芬。

  林枫林:

  服务桑梓 默默奉献   

  香港潮属社团总会、香港潮州商会两会日常工作的负责人林枫林先生,是我市政协委员。在香港,他除了负责两会办公厅日常事务外,还负责国际潮团联合会秘书处的日常工作,可以说是一位日理万机的大管家。

  在繁忙的工作中,林枫林时刻不忘政协委员职责。每次市政协会议,他总是回来参加,多次针对诸如交通、环境、卫生等问题建言献策,认真参政议政。为做好政协提案,香港组的召集人总是召集各位委员座谈,一起讨论,请他执笔汇总成文;有时林枫林还专门作些社会调查,又几经讨论修改,最后才提交市政协。因而每年香港组的政协提案,参政议政的质量都很高,受到各界的好评。记得有一次香港组委员访问绵德中学,发现该校从东湖进入校区的道路已不适应学校发展的需要,最好能从校门另辟道路,直通大道,彻底解决难题。林枫林马上动手,很快完成提案的写作,及时提交市政协。今年初召开的市政协十一届五次会议,香港组关于发展潮州旅游业的提案,受到与会委员的好评,引起市领导的重视。

  作为政协委员,林枫林热心为潮港之间的经贸、文化交流和合作穿针引线。这些年来,我市各有关部门在香港举办的有关活动,常有他辛勤的身影。尤其是近年来“饶宗颐学术馆”的兴建、“饶宗颐书画展”的举办、“饶宗颐学术馆之友”的成立、“饶宗颐电视记录片”的摄制、“小行星饶宗颐星”命名等……林枫林都参与其中,为之做出大量幕后实际工作。潮州电视台到香港拍摄春节探亲行节目,林枫林为之妥善联络安排了采访对象,却谢绝出镜。考虑到记者们远离家乡,特意准备在正月初一安排聚餐会,后由于记者们忙于工作,无法实现,他又特意送去水果花篮,使大家体会到节日的温馨。近年来,林枫林还利用其有利条件,配合潮属社团总会和潮州商会,促成诸如外籍师生到潮安宝山中学开展交流、潮州中小学校长访问香港有关学校、邀请香港八个大学资深教授和校长访问潮州等,效果显著。

  作为政协香港委员,林枫林除拥护特区政府依照基本法施政外,还十分注重潮州文化在香港的传承,推动潮港两地的文化交流,将其作为报效家乡的实际行动。他在安排潮属社团总会和潮州商会举办的活动时,总是建议并大力促成加入一些潮州元素,如举办潮州大锣鼓和潮剧表演、潮州美食节、潮汕工艺美术展等,让香港人感受潮州文化的魅力。源于潮汕地区的中元节习俗在香港流传已超过百年的历史。2009年中,香港潮属社团总会董事会决定向国家申报将“香港潮人盂兰胜会”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其时离截止报名的时间只有两个多月,时间紧迫。“好在我对此问题早有研究并注意资料之积累,在总会首长马介璋、许学之大力支持下,全力进行申报。”他带领同事,顶烈日奔波于香港各区盂兰胜会现场,汗流浃背,通宵达旦不在话下,甚至台风八号风球高挂也坚持不懈。盂兰胜会获准列入非遗项目后,他又考虑如何做好项目保育。经多方努力,2013年8月,香港潮属社团总会邀请来自中国大陆、台湾、马来西亚、新加坡和香港等地的专家学者,在香港举行研讨会,就如何做好盂兰胜会的传承各抒己见,畅所欲言。之后,又多次举行有关活动,促进其可持续发展。

  国际潮籍博士联合会的成立,也倾注了林枫林的心血。林枫林身处香港,为人热情,经常有内地的朋友请他帮忙联络到香港就医、求学,或协办其他事宜。在此过程中,他发现近年来,潮汕地区有不少年轻人到香港攻读硕士、博士学位,有些人对香港社会不甚适应。林枫林认为这批年轻人日后将是香港以至国家的栋梁之材,积极建议潮属社团总会和潮州商会把这批人团结起来,参与两会的一些活动,帮助和引导他们尽快适应香港环境,以便日后为社会多做贡献。在陈伟南会长的支持下,成立了香港潮汕同学会。目前该会已有近千名会员。在此基础上,林枫林又进一步考虑如何能够把分布世界各地的潮籍专家学者组织起来,汇集才智,为家乡、为社会服务。近年来,他经常与一批有识之士探讨这一问题,并配合潮属社团总会主席陈幼南博士,利用香港潮州商会与世界各地联系密切的优势,着手联络北京、广州、香港、欧美等地的潮籍专家学者,广泛协商,达成共识,推举陈幼南博士为首届理事长,于2013年8月在香港正式注册并设立秘书处,负责处理日常之各项会务工作,2013年11月在“第五届粤东侨博会”上正式揭牌。国际潮籍博士联合会成立后,已分别在汕头、北京、深圳等地成功举办博士论坛,2016年12月上旬又将在新加坡举行第四届博士论坛,积极推动学术交流与发展。一个由众多海内外潮籍博士团体、博士及专家学者组成的国际性、联谊性、学术性的非牟利的高端智库,正越来越受到世人的瞩目。

  事实上,在作为政协委员之前,林枫林也一直默默地为家乡做贡献。上世纪九十年代,潮州市政府决定设立饶宗颐学术馆。其时两地交通和联络比较困难,林枫林利用周六休息时间,从香港转深圳坐长途车来潮州,周日晚再赶回香港上班,如此往返,不下十次,带来饶老的意见和作品等,反馈政府的意见,成为饶老与地方政府之间联系的高效率渠道。后来,学术馆进一步改建时,林枫林又一如既往,协助做好有关事宜。十多年前,潮汕地区曾经发生一场关于诚信的危机。众多海外乡亲看在眼里,急在心头。在陈伟南会长等的支持下,林枫林利用与媒体联系多的优势,组织香港多家新闻媒体记者团访问潮汕地区,通过记者们的耳闻目睹,正面报道潮汕地区,有力地提升潮汕地区的正面形象。

  林枫林把自己定位为执行者,不是决策者。许多事情,他参与决策,提供建议,为服务桑梓、服务社会,做了许多细致的实际工作,但他总是默默奉献,不求出名。面对赞誉,他总是笑眯眯地说:“其实我没做什么,都是应该做的。”

  


                        作者:邢映纯  江马铎 杨锡铭 (依采访序)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