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州市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12年计划草案的报告

( )

2012-02-20 18:34
发布单位:市发展和改革局
【浏览字体:
潮州市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
执行情况与2012年计划草案的报告
 
      一、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过去一年,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和市人大、市政协监督支持下,全市上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始终把握科学发展这个主题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条主线,围绕“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潮州”的总体要求和实现“五年大变化”的奋斗目标,大力发展特色经济、文化经济、港口经济,不断保障和改善民生,全市经济社会保持平稳较快发展。1~9月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72.8亿元,增长13%,增幅高于全省平均水平2.9个百分点;预计全年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3%。
     (一)农业生产稳定发展。
      全市早造粮食播种面积33万亩,其中水稻面积26.8万亩,与上年基本持平。晚造粮食播种面积31.3万亩,其中水稻面积23.7万亩,比上年增加2000亩。预计全年粮食总产量27.8万吨,增长3.3%。渔业生产健康发展,预计全年水产品产量19.7万吨,增长6.7%;其中:海水养殖为11.5万吨,增长12.6%;海洋捕捞3.1万吨,减少6.6%。茶叶、花卉、潮州柑、铁皮石斛、油茶等特色农业加快发展,畜牧及林业生产总体稳定。
     (二)工业企业增产增效。
      1~11月,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187.2亿元,增长21.1%,增速高于全省平均水平8.1个百分点。其中:重工业累计实现增加值86.3亿元,增长28.1%;电力生产和供应业增加值39.7亿元,增长49.7%;全社会用电量58.2亿度,增长7.8%。八大特色产业累计实现增加值115亿元,增长11.7%,其中陶瓷、电子、不锈钢分别增长19.8%、28.2%、29.9%。预计全年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218亿元,增长20%。1~10月,规模以上工业经济效益指数为201.4%,比上年底提高26.1个百分点;实现利润总额和利税总额分别为36.7亿元和61.9亿元,分别增长24%和33.7%。
     (三)消费需求持续活跃。
      1~11月,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59.4亿元,增长17.5%,预计全年增长17.5%。大型商业企业增势强劲,1~11月,全市限额以上批发零售贸易业实现零售额53亿元,增长43.3%;城乡消费持续增长,分别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04.5亿元和54.9亿元,分别增长17.3%和18.1%。旅游市场加快发展,1~11月全市接待海内外游客351.2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50.7亿元,分别增长14.7%和14.5%。蔬菜大棚、冷链物流、平价商店三项建设稳步推进,已建成平价商店57家。
     (四)对外贸易保持良好。
      1~11月,全市实现外贸进出口总值37.8亿美元,比增9.5%,其中:出口总值24.6亿美元,增幅达到16.4%,比预期增长15%快1.4个百分点;尤其是对新兴市场出口呈现较快增长态势,其中对东盟和南非同比分别增长27.4%和43.2%。出口值居前3位的商品分别为陶瓷9.4亿美元、机电产品3.4亿美元、服装及纺织品3.2亿美元;增幅居前3位的分别为高新技术、玩具、钢材,分别增长134.7%、128.8%和87.3%。预计全年外贸进出口总额40.9亿美元,增长7%;其中外贸出口额26.9亿美元,增长15%。
     (五)投资实现稳定增长。
      1~11月,全市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70.6亿元,增长12.2%。其中:三次产业的投资分别为5.9亿元、107.4亿元和57.3亿元,分别增长52.5%、24.7%和下降7.8%。农村投资增长较快,完成投资76.4亿元,增长33.9%。房地产开发投资19.8亿元,增长60.2%。重点项目实现投资66.9亿元,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39.2%。预计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00.8亿元,增长12%左右;重点项目投资76.9亿,完成计划87.8%,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38.3%;列入省重点培养现代产业500强的23个项目扎实推进。
     (六)财税金融健康运行。
      1~11月,全市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23.4亿元,增长16.5%;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支出49.9亿元,增长13.2%。国税国内税收收入35.6亿元,增长11.2%,其中工业增值税23.5亿元,增长3.1%。地税收入21亿元,增长21.2%。预计全年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26.9亿元,增长15.7%;国税国内税收收入42.5亿元、地税收入22.8亿元,分别增长18.3%和20%。至11月末,全市金融机构本外币贷款余额261亿元、存款余额707.3亿元,分别比年初增长19.0%和8.3%。
     (七)发展协调性进一步增强。
      县域经济加快发展,潮安县、饶平县、湘桥区、枫溪区前三季度分别实现生产总值215.2亿元、113.8亿元、76.1亿元和56.9亿元,增幅分别为14%、16.2%、9%和13.1%;城乡居民收入较快增长,预计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583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7329元,分别增长14%和15%。宜居城乡建设成效明显,城镇居民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均实现新提高,全年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预计下降3.5%,二氧化硫排放量和化学需氧量排放量均控制在省下达任务之内。体制环境有效改善,县区机构改革全面完成,富县强镇事权改革及事业单位分类改革扎实推进,第四轮行政审批事项清理工作顺利完成。
     (八)民生事业全面推进。
      教育事业取得新进展,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高考入围率、本科上线率分别达到86%、82.5%和40.7%,职业技术教育办学质量有新提升;文化事业得到巩固和提高,文化与经济融合加速,产业化进程加快。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事业得到加强,预计全年全市新增就业3.5万人,登记失业率为2.21%,控制在预期目标之内;培训农村劳动力2.5万人,转移农村劳动力6万人;预计至年底,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医疗、失业、工伤保险人数分别为43.2万、28.9万、33.7万和32.8万人,分别增长10.5%、15.8%、7.3%和8.3%;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到99.96%。科技创新步伐不断加快,全年专利申请量突破2000件,增长9%;专利授权量为1734件。人口计生工作进入全省先进行列,全年人口自然增长率为5.73‰,低于预期目标1个千分点。全市3677套保障性住房动工建设,3454户农村低收入住房困难户住房得以改造;51宗列为省规划的农村饮水安全工程项目全部建成,解决农村不安全饮水65.6万人。社会福利、防灾减灾、民族宗教、妇女儿童等其他社会事业均取得新进展,社会保持和谐稳定。
      各位代表,过去一年,我市经受住了错综复杂的外部环境变化的挑战,较好完成年初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但经济运行中仍存在不少问题:一是服务业发展仍然滞后,产业结构调整步伐不快;二是招商引资规模不大,投资增长力度不够;三是物价持续高位运行,中低收入群体生活压力较大;四是金融机构存贷比较低,中小企业融资困难;五是节能减排任务繁重,转变发展方式任重道远。这些要引起全市各级、各部门的高度重视,并在新的一年里努力克服和改进。
      二、201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安排意见
      2012年是我市实施“十二五”规划,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潮州的关键之年,科学发展、奋起赶超、继续保持全市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对于顺利巩固“五年大变化”发展成果、推进“十年大发展”新征程、贯彻落实好新一届党委政府既定的方针政策和任务至关重要。根据市第十三次党代会精神及当前发展面临的国内外经济形势,今年我市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为:
      生产总值增长11%,其中:第一产业增长4.0%、第二产业增长13%、第三产业增长9.5%;
      每万元生产总值能耗下降3.66%;
      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涨幅控制在4%以内;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5%;
      外贸出口增长8%;
      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2%;
      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长16%;
      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2%;
      市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0%;
      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以内;
      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9‰以内;
      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87%以上。
      实现上述目标,要紧紧围绕科学发展这一主题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一主线,大力推进创新驱动、产业升级、文化引领、绿色发展、城市拓展、惠民共享六大战略的实施,着力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整体竞争力。突出做好九个方面工作:
      (一)更加重视城乡协调发展,扎实抓好“三农”工作
      努力促进农民收入有效增长。认真落实强农惠农政策,确保粮食补贴、良种补贴、农机补贴等强农惠农资金及时到位。继续推进蔬菜大棚、冷链物流和平价商店建设,保持鲜活农产品价格稳定,确保农民增产增收。加强农民职业技术培训和就业指导,千方百计增加农民工资性收入和经营性收入,争取农村居民收入增长快于城市居民,进一步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
      积极发展现代农业。大力推进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和现代农业园区的建设,在确保粮食生产稳定的基础上,继续发挥单丛茶、潮州柑、油茶、海洋渔业等特色优势,引导农民以“科技兴农”、“科技兴渔”为方向,走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路子。抢抓《广东海洋经济综合试验区发展规划》实施的战略机遇,大力发展深水网箱养殖、远洋渔业和水产品精深加工,推进渔业资源增殖放流和海洋牧场建设,延伸海洋产业链,壮大海洋经济规模。
      切实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加大力度推进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完善民生水利基础设施,扎实推进村道硬底化、农村饮水安全、环境综合整治和农村安居、信息兴农工程。加大中小河流治理、大中型水闸和小水库除险加固、易灾地区生态环境综合治理,推进潮安内洋南总干、湘桥河内湖涝区整治工程和中小型灌区续建配套等重点工程建设。广泛开展“幸福镇村”、“林业生态文明村”、“宜居乡村”创建活动,培育一批有特色的新农村建设示范镇村,加快提升农村城镇化水平。
      (二)更加重视工业主导地位,扎实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大力促进产业结构优化。把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优化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坚持集约化发展、特色化推进、信息化提升,加速新兴产业规模化、主导产业高端化、传统产业品牌化进程,以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优秀传统产业为抓手,全力打造具有创新性、开放性、协调性、集约性和可持续性显著特征的现代产业体系。落实战略性新兴产业有关政策,积极协调解决入选省现代产业体系500强项目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大力培育发展高端新型电子信息、半导体照明、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节能环保等新兴产业。
      积极培育发展临港型大工业。充分发挥港口资源优势,完善港口资源开发管理机制,加快港口基础设施建设步伐,抢抓国际国内资本和产业转移的机遇,进一步密切与中央企业、国内龙头民营企业和国外大型企业以及行业协会、财团的联系,理顺市级招商引资职能,强化宣传推介和责任考核,争取更多的重大产业项目落户我市,发展壮大港口经济。
      促进产业集聚发展。进一步理顺园区管理体制,加快产业园区建设步伐,重点推进深圳(潮州)产业转移工业园径南分园、临港产业园,以及潮安县特色产业园、湘桥区河内传统工艺创意产业基地建设;合理配置园区土地资源,有选择地引导企业进驻园区。重点支持有强烈增资扩产意愿、资金落实有保障、对地方经济发展有较强带动作用的龙头企业,大力推进企业规模化、标准化生产,争取全年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增长18%以上。
      破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题。建立健全地方政府、金融机构、企业三方合作的长效机制,加大政府对金融机构及企业的引导扶持力度,推进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大力发展融资性担保公司,完善金融中介服务体系,积极发展小额贷款公司,加快推进企业改制步伐,多渠道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题。
     (三)更加重视产业素质提升,扎实推进创新驱动战略实施
      千方百计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将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提高产业竞争力、推动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支撑,加大力度落实相关配套政策,努力营造良好创新氛围。继续组织实施国家和省重大科技专项等重大技术攻关计划,开展关键领域重点突破联合招标,争取突破一批关键共性技术。力争全年专利申请量和专利授权量分别比2011年增长10%和5%。
      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步伐。依托潮州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积极引进、培育更多的高新技术企业,争取全年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10家以上。鼓励企业加快工程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等创新平台的建设和升级,着力培育以中小科技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和民营科技企业为骨干的创新企业集群。提高各级政府科研经费投入占GDP比重,鼓励、引导企业增加科技研发投入,加大技术攻关力度,支持企业发展无极灯、LED等新型光源和高端电子元器件,培育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拳头产品。
      加强高素质人才队伍建设。创新人才引进培养机制,优化人才服务体系,继续开展科技人才和创新科研团队的引进工作,加快培育本土化的创新创业团队和科技领军人才,突出企业家队伍建设。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和应用,支持企业参与国家、行业、地方标准的制订工作,鼓励企业采用国际标准或国外先进标准进行生产,提高本土企业在国际国内行业竞争中的“话语权”。探索完善公共创新平台资源开放共享机制,深化政产学研合作,争取全年实施省部院产学研项目25项以上。
      (四)更加重视项目带动效应,扎实促进投资有效增长
      落实要素供给,为项目建设创造有利条件。切实加强重点项目建设的领导,继续实施市领导挂钩重点建设项目制度;进一步完善项目属地责任制,研究出台奖惩管理办法,形成各级各部门“一把手”亲抓项目、督办项目、管理项目的工作局面。要及时召开项目现场会、协调推进会,集中研究解决项目建设过程中碰到征地、拆迁、融资、环评等“卡脖子”问题,为重点项目顺利建设提供保障。努力促进50项、计划投资86.7亿元的年度重点项目顺利建设,力争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达到225亿元,增长12%。
      加强项目推介,解决建设资金制约瓶颈。要针对不同项目实际情况,“一项一策”解决建设资金缺乏问题。对省属投资项目,要组织专门力量主动上省陈情,尽快争取上级补助资金到位;对地方政府投资项目,积极创新融资方式方法,创新项目合作模式,拓宽投融资渠道和途径;对民间投资项目,要在规范企业内部财务管理的基础上,政府牵头带动企业加强与金融机构的合作与互动,营造有利于企业融资的平台和空间,为项目建设主体减轻资金压力创造条件。
      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改善投资环境。要千方百计加快潮州港亚太通用码头、进港公路、公共航道疏浚等涉港基础设施建设,提升临港产业园投资吸引力;大力推进韩江东西溪大桥、潮州大桥、外环路、潮汕机场及厦深铁路潮汕站连接线的建设,推动城市向东拓展,逐步缩短与周边地区的时空距离;进一步加强地方供电、供水、排涝等设施建设,有效改善投资环境,增强全市投资吸引力。
      (五)更加重视内外市场拓展,扎实提升开放合作水平
      进一步完善商贸流通体系。大力推进文化旅游商品综合市场、服装服饰专业市场、工业原材料批发市场、农副产品专业市场建设,加快实施厦深高速铁路潮州站区商贸物流中心、潮州陶瓷国际交易中心等大型商贸物流项目;组织营销网络和畅通销售渠道,推进“万村千乡”市场工程,优化城乡商业布局;积极发展新型消费业态,大力拓展服务消费。重点加强农村文化、旅游、宽带网络、社区健身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三网”融合,促进商贸旅游、信息服务、文化娱乐、体育健身等消费明显增长,努力扩大消费需求。力争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33.2亿元,增长15%。
      努力拓展内销市场。要通过政府和行业协会搭建内销平台,以大型流通企业为龙头,引导内销企业联合开拓市场。继续推进省市合作,形成“潮货全国行”的销售网络和长效机制。继续巩固和扩大内销市场,积极组织好各种经贸交流活动,构建稳固内销平台。大力实施质量强市和品牌带动战略,进一步树立潮货品牌形象,提升“潮货”国内辐射力和影响力。吸引大型超市集团和连锁商业集团来我市考察合作,促进生产制造与商贸流通的产销对接,开辟国内各主要城市的贸易渠道,不断提高潮货市场占有率。
      着力转变外贸发展方式。要优化出口商品结构,支持拥有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和自主核心技术的企业扩大出口,大力扶持生物医药、LED照明、玻璃陶瓷、水族器材等新兴产业产品出口;同时更加重视进口贸易,认真落实国家鼓励进口相关政策,促进先进技术、设备、资源性产品及原材料进口,不断提高进口产品份额。努力巩固并深度开发美国、欧盟、香港等传统市场,大力开拓东盟、非洲等新兴市场。充分发挥广交会、高交会等展会平台作用,推动企业参加各类境外品牌会展,创造条件与国外机构合作。进一步优化通关程序,提高通关效率,努力降低单位TEU的出口成本,全力营造安全、便捷、高效、和谐的通关环境。力争全年全市外贸出口总额29.05亿美元,增长8%。
      深化对外交流合作。充分利用侨乡优势,大力实施“乡贤回归工程”,力促在凝聚侨力和潮商上有新举措,在加强联系上有新机制,在拓展合作上有新突破,切实把侨乡和国内潮商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不断深化与港澳台地区和东盟地区的经贸合作,主动融入海峡西岸经济区,依托饶平台商投资区积极申报设立潮台经贸合作试验区;积极参与大粤东区域合作,推进汕潮揭一体化建设,实现全方位宽领域合作发展新格局。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工作力度,创新招商引资方式方法,切实发挥各相关职能部门的作用和行政服务中心“一站式”行政服务功能,对招商引资项目和重点企业提供并联审批和绿色通道服务,力争实际利用外资实现新突破。
     (六)更加重视文化引领作用,扎实推进文化经济融合
      依托特色产业做大特色文化。充分发挥潮州文化资源丰富、文化特色鲜明的优势,突出发挥潮文化的“精、细、美”特质,把文化元素更多地融入陶瓷、服装、食品、印刷包装等特色产业,提高产品的文化内涵和附加值,以文化助推特色经济转型升级,实现从加工向设计转变、从创新产品功能向提高产品文化内涵转变、从制造经济向创意经济转变,努力实现文化对经济社会发展、精神文明建设的提升和支撑作用。发挥中国工艺美术之都的聚集效应,着力促进潮绣、木雕、麦秆画等传统工艺产业化、规模化发展;扶持发展文化艺术创意产业,积极培育有地方特色的音像印刷、演艺演出等文化产业,壮大特色文化产业规模。
      推进文化旅游业大发展。进一步激活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品牌,加大潮州文化的宣传推介力度,加大文化旅游业的策划包装,推进重点景区标准化建设,完善星级酒店等配套服务设施,优化文化旅游发展环境,规范旅游市场秩序,营造良好旅游发展环境,提升文化旅游业发展水平及其对服务业的引领作用。力争全年接待海内外游客人数和旅游收入有较快增长。
努力扩大潮州文化影响力。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大力弘扬新时期潮州人精神,不断充实潮州文化内涵。进一步加强广播电视村村通、农村电影放映、农家书屋建设、文化信息资源共享等文化惠民工程建设,切实提高城乡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加快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尽快完成市图书馆、档案馆建设,推进海外潮人博物馆前期工作,全面提升潮州文化事业发展水平。
      (七)更加重视可持续发展,扎实推进生态宜居城乡建设
      加强环境保护。建立健全陆源污染物达标排海制度和总量控制制度,严肃查处污染环境违法行为,加快推进“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创建工作。加强生活垃圾和生活污水污染治理,重点推进潮州市城区排污管网改造和建设、枫江综合整治、饶平大湖山垃圾填埋场等工程建设,力争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城镇生活污水处理率实现新提高。大力推进大气污染防治,禁止排气超标车辆上路行驶。加大力度保护韩江、黄冈河等饮用水源,保障饮用水源水质安全。
      推进生态建设。实行严格的生态功能区管理,加强国土、海洋、矿产资源的综合利用,全面实施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加快推进工业进园区和“三旧”改造建设进程,加强土地整理和储备,提高资源、能源综合利用率,继续打击非法和破坏性盗采滥采瓷土、稀土、河沙、山石等矿产资源行为。科学利用海洋资源,加强矿山生态恢复,重视生态林公益林、沿海防护林和生态景观林带等生态工程建设,打造天蓝水清地绿的宜居环境。
      发展循环经济。积极发展循环产业和低碳经济,建设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大力推进节能降耗。重点推进大埕、所城、海山风电场、陶瓷废瓷资源综合利用示范项目等工程建设。全面推行清洁生产,发展清洁能源,淘汰落后产能,规范天然气站点、管网及配套设施建设;大力推进低碳清洁能源技术发展及利用,抓好工业、建筑、交通运输、公共机构等重点领域节能,完善节能目标责任制和节能考核评价制度,实施固定资产投资节能评估和审查制度,力争超额完成省下达的节能降耗目标任务。
     (八)更加重视体制机制建设,扎实深化经济体制改革
      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积极推进富县强镇事权改革,进一步理顺市、县(区)、镇各级政府的权责关系,加大将部分经济社会管理权下放给县(区)级力度,提高县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扎实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和人事管理制度改革,加快国有企业改制步伐,激活企业活力。健全重大事项集体决策、专家咨询论证、公众参与和决策评比等制度,提高行政机关依法行政能力和水平。
继续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加强各级行政服务中心建设,整合行政资源,优化行政审批流程,简化行政审批环节,提高办事效率。积极推进电子政务建设,完善网上行政审批服务平台建设,全面实现网上申报和网上审批,逐步实现市、县(区)、镇(街道)、村(社区)行政服务一体化。
      进一步完善财税管理体制。积极培植税源增加财税收入,细化收支预算,提高资金效率和安全;建立健全公共财政体系,加大公共服务投入,创新公共服务体制。进一步优化税务环境,推进综合治税,公平企业税负。
      扎实推进投融资体制改革。认真落实国务院《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健康发展若干意见》和相关实施细则,进一步放宽民间投资领域,拓展民间投资渠道,激活民间资本。促进民间借贷规范化,开展规范民间融资试点,探索民间融资阳光化途径。支持民间资本参与地方金融改革,切实加强民间金融监管,加大非法集资打击力度。鼓励企业规范管理,创造条件上市融资、做强做大,推进三环、松发、凯普等一批企业上市。
     (九)更加重视民生事业发展,扎实推进社会管理模式创新。
      大力推进教育事业优先发展。推进城市规划区义务教育学校(幼儿园)布局调整,加快普及以农村为重点的学前教育,着力提升学前教育办园规范化水平。加快义务教育规范化学校和校舍安全工程建设,加强薄弱学校资源配置和管理。适度调整优质高中办学规模,巩固提升普通高中办学水平,增加优质学位,建设优质特色高中。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加快市职业技术学校、市卫生学校、市技工学校等配套建设,不断完善办学条件,积极创建国家级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和高级技工学校,鼓励县区发展职业教育,扶持发展民办职业教育。妥善解决外来人员子女入学问题,促进全市教育均衡发展。
      着力提高就业和社会保障水平。加强城乡公共就业服务,强化职业技能培训,重视城乡统筹就业,拓宽就业渠道。落实积极的就业政策,实施创业带动就业工程,抓好高校毕业生、农民工和就业困难群体等就业再就业工作。争取全年全市城镇新增就业3万人,培训农村劳动力2万人,转移农村劳动力5万人。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继续突出扩面征缴工作,以非公有制企业为重点,着力扩大企业养老保险覆盖面,同步抓好城镇职工和居民医保、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和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工作,继续抓好低保、五保等重点的社会救济工作。
      增强人口计生及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加快基层服务网络规范化、标准化建设步伐,规范流动人口计生服务管理,完善计生利益导向机制,继续稳定低生育水平,争创省人口计生综合改革示范市。人口出生率、自然增长率分别控制在12.7‰和6.9‰以下。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加强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增加对扩建、改建医院项目的投入,促进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
      加强和规范市场秩序。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省有关价格调控政策,组织好粮食、蔬菜、油气等重要商品的供给,切实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规范主要农产品收购秩序,严厉查处发布虚假信息、恶意炒作、哄抬物价等不法行为。及时做好稳定价格总水平的应对措施,确保人民生活水平稳定。
      促进社会和谐发展。高度重视应急能力建设,防范重特大安全事故,加强社会治安防控。切实加强城市管理,及时化解社会矛盾。健全企业与劳动者之间正常工资增长协商机制,促进利益格局逐步走向合理化、正常化。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力度,加快发展公共租赁住房,努力完成省下达我市保障性住房目标任务。继续做好扶贫开发“双到”工作,确保各项扶贫开发工作目标顺利实现。积极推进民族宗教、妇女儿童、老龄人等其他社会事业健康发展。
 
 
      (注:上述报告于2012年1月7日经市十四届人大一次会议审议通过)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