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州市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11年计划草案的报告

( )

2011-03-29 18:29
发布单位:市发展和改革局
【浏览字体:
潮州市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
执行情况与2011年计划草案的报告
 
 
潮州市发展和改革局局长    张传胜
(2011年2月23日)
 
各位代表:
    我受市人民政府委托,向大会报告我市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11年计划安排草案,请予审议。
   一、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过去一年,在市委的领导下,在市人大及其常委会和市政协的关心、支持与监督下,全市各级各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宏观调控一揽子政策措施,大力实施“三促进一保持”,以实现“五年大变化”要求为目标,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核心,以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为重点,有效地促进全市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初步预测,全市实现生产总值559.2亿元,同比增长14.1%,增幅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比年初计划高出1.1个百分点,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7.2:56.3:36.5,为顺利完成“十一五”各项预期目标任务作出积极贡献,并为“十二五”发展奠定更为扎实基础。全年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如下特点:
   (一)经济运行质量逐步提高
   财税收入较快增长。全市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23.25亿元,增长27.4%;国税国内税收收入35.91亿元,增长21.0%;地方税收收入18.96亿元,增长18.5%。
工业经济效益不断提高。1-11月,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利润总额34.83亿元,利税总额56.1亿元,分别增长59.8%和42.1%。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175.4%,同比提高19.6个百分点。
节能减排目标顺利实现。单位生产总值能耗预计下降3.32%,超额完成省下达的下降3.2%的任务,生态环境继续保持较好水平。
   (二)产业发展步伐不断加快
   农业生产稳定发展。全市粮食播种面积69.8万亩,总产27.76万吨,分别比上年增加1.87万亩和0.96万吨,其中:水稻播种面积50.2万亩,总产22.22万吨,分别比上年增加1.34万亩和0.84万吨。海洋与渔业加快发展。全年海洋生产总值87.70亿元,水产品总产值19.4亿元,分别增长13.0%和10.8%。
工业经济较快发展。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183.7亿元,增长20%。其中:八大特色产业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119亿元,增长18.4%,;电力生产和供应业实现增加值28.93亿元,增长44.3%。
服务业平稳发展。全年实现增加值203.9亿元,增长10.6%。其中,旅游业较快发展,全年接待海内外游客357.7万人次,增长16.3%;实现旅游收入54.2亿元,增长16.9%。
   (三)内外源经济同步驱动
   坚持内销和外销双促进,积极拓展国内外两个市场,引导扶持企业发展自有品牌、抢订单、拓市场、扩份额,内外贸保持较快增长。与省联合举办的广东(潮州)赴北京商品大集,并被评为全国优秀会展活动,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45.5亿元,增长18.4%。外贸进出口总额38.2亿美元,增长37.2%。其中,出口23.4亿美元,增长25.2%;进口14.8亿美元,增长61.5%。规模以上工业销售产值707.2亿元,增长23.3%。其中,出口交货值169.44亿元,增长19.7%,内销产值537.77亿元,增长24.5%。
   (四)项目建设克难前进
   切实加强重点项目工作领导,努力克服项目建设用地、信贷资金落实难的制约,千方百计争取国家和省的支持,使重点项目建设克难前进。尤其是争取大唐电厂3、4号机组(2X100Mw)顺利获得国家发改委的核准正式运行,争取23个项目总投资90.79亿元纳入省现代产业500强项目并全部开工建设,有效支撑全市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全年实现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82.8亿元,增长12.2%。计划调整后的64项个重点项目完成投资79亿元,占年度计划90.3%。产业转移有效推进,获全省产业转移目标责任考核“城市和园区”双优秀。
   (五)科技创新能力进一步提升
   区域创新体系不断完善,潮州市经济开发区被省人民政府认定为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新组建市级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6个,组建省级工程中心4个,累计市级以上工程中心54个,其中省级22个。新认定省级专业镇2个,累计24个。科技特派员计划有效实施,引导扶持企业加大技术改造力度,加速了企业的研发进程,有效提高企业科技创新能力和产品科技含量,增强产品市场竞争力。全年专利授权量共2065项,规模以上工业实现新产品产值68.23亿元,增长3.7%,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7.7亿元,增长10.1%。
   (六)县区经济均衡发展
   明确责任,加强考核,加快各县区经济发展步伐,县区呈现较为均衡发展的态势,潮安县、饶平县、湘桥区、枫溪区分别实现生产总值243.8亿元、133.8亿元、50.7亿元和70.8亿元,增幅分别为15%、14%、13.5%和12.3%;规模以上工业分别实现增加值73.4亿元、45.86亿元、17.45亿元和32.02亿元,分别增长22%、22.9%、20.3%和16.0%;实现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分别为6.6亿元、2.96亿元、2.05亿元和2.14亿元,分别增长27.5%、25.4%、25.0%和17.1%。
   (七)体制改革继续深化
   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深入开展。按照大部制改革思路,顺利完成市、县(区)两级政府机构改革;积极推进富县强镇事权改革,第四轮行政审批制度改革顺利开展,乡镇机构改革及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全面启动。
投融资体制改革有新突破。制订出台《政府投资项目管理规定》,设立市金山投资开发公司、市潮发担保公司等投融资机构,搭建潮安县兆丰小额贷款股分有限公司、饶平县金润小额贷款公司、湘桥区鼎新小额贷款公司等融资平台;积极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雅士利、长城集团分别在香港、深圳证交所挂牌上市。
    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扎实推进。紧紧围绕“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这一任务,着力提高医疗保障和服务水平,扎实推进基本药物制度实施,增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能力,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完成医疗卫生信息平台建设。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加快推进,已经确权发放林地所有权林权证的面积245.34万亩,占完成林改任务的97.4%。已经确权发放林地使用权林权证的面积242.7万亩,占完成林改任务的96.3%。
其它各项改革工作稳步推进,为经济社会发展创造良好的体制机制环境。
   (八)社会事业取得新进步
   教育和文化事业加快发展。办学质量和水平稳步提高,去年全市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提高至84.8%,比上年提高13个百分点;普通高考入围率为85.9%,比上年提高4.4个百分点。市图书馆、市档案馆等公共文化设施建设顺利推进,基层文化建设进一步加强,文化交流活动深入开展,“文化潮州”得到推广发扬。
   社会保障和就业进一步加强。全市参加城镇养老、失业、工伤、医疗的人数分别比上年同期增长17.2%、13.5%、14.4%和18.9%;城镇新增就业人数35079人,登记失业率为2.33%。扶贫开发“双到”工作扎实推进,初步实现“五个到位、五个100%”的目标。
   住房解困和农村饮水安全工作稳步推进。已建成廉租房377套,总建筑面积20735平方米,总投资4115万元。列入省规划的农村饮水安全工程项目共51宗,已经全部完成立项审批,建成投入使用工程45宗,解决农村饮水不安全人口61万人。
   低生育水平保持稳定,居民收入有新提高。全年人口自然增长率为5.46‰,常住人口为258.9万人。市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3669元,增长10.3%;农民人均纯收入预计6373元,增长13%,至12月底,居民储蓄存款余额461.35亿元,比年初增长13.5%。
   应急体系建设、应急管理能力有新提高,安全生产形势稳定,4万吨市级粮食储备库建设竣工,粮食等重要商品供应正常,市场物价控制在预期之内。民政、侨务、体育、广播电视、人防、防震、档案、地方志、老龄、妇女儿童、残疾人等其他社会事业各有新发展。
   各位代表,过去一年,我市经受住了错综复杂的外部环境变化的挑战,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成果不断巩固,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超额完成年初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但经济运行中依然存在一些突出矛盾和问题:一是产业结构调整步伐缓慢,现代产业体系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二是投资增长乏力后劲不足,招商引资效果不明显;三是物价水平高位运行,中低收入群体生活压力较大;四是金融危机影响仍存,外贸发展面临诸多制约;五是节能减排任务繁重,转变发展方式任重道远。这些要引起全市各级、各部门的高度重视,并在新的一年里努力克服和改进。
   二、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安排意见
   2011年是我市实施“十二五”规划、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潮州的开局之年,保持全市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对于顺利完成“五年大变化”各项目标任务,推进“十年大发展”、“十二五”良好开局至关重要。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的战略部署,根据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省委十届八次全会、市委十二届十次全会精神,今年我市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为:
   生产总值增长14%,其中:第一产业增长6%、第二产业增长16%、第三产业增长12.8%;
   每万元生产总值能耗下降3.43%;
   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涨幅控制在3.5%以下;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8%;
   外贸出口增长15%;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0%;
   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长15.5%;
   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2%;
   市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0%;
   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以内;
   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58‰以内;
   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86%以上。
   实现上述目标,要紧紧围绕科学发展主题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这一主线,更加坚决地推进结构调整和节能减排,更加有力地促进科技进步和自主创新,更加深入地推进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更加显著地改善和保障民生,进一步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整体竞争力,把市委十二届十次全会的各项决策部署落到实处。着力做好以下八个方面工作:
   (一)着力抓好“三农”工作
   切实加强“三农”工作的领导。认真落实强农惠农政策,确保粮食补贴、良种补贴、农机补贴和现代标准农田建设等强农惠农资金及时到位,真正惠及群众,充分调动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的积极性,争取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2%,增幅大于城市居民收入,有效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
   毫不放松抓好农业生产。在确保粮食生产稳定的的基础上,继续发挥单丛茶、潮州柑、海洋渔业等特色优势,在适度规模上下功夫,在高、精、优上求突破,引导农民以“科技兴农”、“科技兴渔”为方向,走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路子。大力推进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和现代农业园区的建设,使产品规模由小变大,生产标准由分散到统一,逐步实现产业规模与生产管理有效扩张和统一。
   切实抓好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民生水利基础设施,扎实推进农村饮水、灌区改造、水库和水闸除险加固、公路、沼气建设和危房改造,促进农村教育、三级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和发展,抓好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扩大试点工作,加快村庄环境整治建设,积极推进新农村建设。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86%以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到99.9%
   (二)着力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大力促进传统产业优化升级,加快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把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优化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以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优秀传统产业为抓手,全力打造具有创新性、开放性、协调性、集约性和可持续性显著特征的现代产业体系。落实战略性新兴产业有关政策,积极协调解决入选省现代产业体系500强项目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大力培育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海洋、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大力推进企业规模化生产,争取全年规模以上企业实现增加值增长16%。
   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力争服务业比重有新提升。充分发挥潮州文化资源丰富、文化特色鲜明的优势,努力实现文化对经济社会发展、精神文明建设的提升和支撑作用。全力推进文化旅游业和商贸流通业的发展,以促进文化与传统产业、与旅游业的融合为着力点,有效提高文化旅游业发展水平,以此带动商贸流通业加快发展。重点推进潮州国际商务中心、潮州市历史文化名城旅游接待中心、绿岛乡村生态旅游集群、潮州市紫莲生态森林度假村、潮州国际陶瓷交易中心、粤东水产品物流中心的建设,加快提升服务业发展水平。
   加快园区建设步伐,促进产业集聚发展。加快推进深圳(潮州)产业转移工业园径南分园、临港产业园等园区基础设施,尤其是港口基础设施的建设,有效增强全市投资吸引力,科学引导企业进驻园区。充分发挥港口资源优势,进一步密切与国内外大企业、大财团的联系,争取更多的重大产业项目落户我市。
   (三)着力促进内需持续增长
   积极拓展内销市场,努力扩大消费需求。抓住今年国家扩大汽车、家电下乡和以旧换新产品种类和范围有利时机,认真落实好家电、汽车、摩托车下乡和以旧换新等政策措施,大力拓展服务消费,重点加强农村文化、旅游、宽带网络、社区健身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三网”融合,促进商贸旅游、信息服务、文化娱乐、体育健身等消费明显增长。继续巩固和扩大内销市场,积极组织好各种经贸交流活动,构建稳固内销平台。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289.7亿元,增长18%。
   优化投资结构,促进投资平稳较快增长。大力推进2011年重点项目建设,积极协调项目建设中存在的各种问题,落实项目审批、环评、用地、资金等建设条件。及时跟踪国家、省政策动态和项目安排方向,积极争取国家、省在农业水利、民生保障、自主创新、基础设施等重大项目补贴和资金支持,努力促进60项、计划投资107亿元的年度重点项目顺利建设。重点加快推进交通、能源、水利等重大基础项目和现代产业体系工程建设。交通方面,要加快推进潮州港亚太通用码头、潮州港进港公路、潮揭高速公路建设进度,大力推进韩江东西溪大桥、潮州大桥、外环路、潮汕机场及厦深铁路潮汕站连接线的建设;能源方面,重点推进华丰二甲醚生产项目、燃气管网、风力发电等工程建设;水利方面,要全面完成14宗城乡水利防灾减灾工程建设,加快沟尾溪、内洋南总干、湘桥区河内湖3宗涝区整治以及中小型灌区等工程建设,加快潮州港供水工程前期工作。现代产业方面,要扎实推进去年列入省现代产业500强的23个项目顺利建设。争取全年固定资产投资超过200亿元,增长20%左右。
   (四)着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加强创新能力建设。将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提高产业竞争力、推动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支撑,加大力度落实相关配套政策,努力营造良好创新氛围。继续组织实施国家和省重大科技专项等重大技术攻关计划,开展关键领域重点突破联合招标,争取突破一批关键共性技术。积极争取设立更多的省级工程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等省级创新平台。
   依托潮州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积极引进、培育更多的高新技术企业。鼓励、引导现有企业增强科技研发投入,加大技术攻关力度,支持企业发展无极灯、LED等新型光源和高端电子元器件,开发一批重大高新技术产品,培育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拳头产品,形成我市新的经济增长点。
   加强高素质人才队伍建设、培养,继续开展科技人才和创新科研团队的引进工作。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和应用,支持有关单位积极参与国家、行业、地方标准的制订工作,鼓励企业采用国际标准或国外先进标准进行生产,推动一批规模以上企业开展创建“标准化良好行为企业”活动。深化政产学研合作,形成长效机制,探索完善公共创新平台资源开放共享机制。
   (五)着力加快对外经济转型升级
   转变外经贸发展方式。坚持“政府搭台、企业唱戏”方式,继续实施品牌带动、市场开拓战略,切实加强外经贸工作的领导,积极应对贸易摩擦。认真落实国家进口贴息政策,促进先进技术、设备、资源性产品及原材料进口。大力开拓多元市场,进一步加强与东盟的合作,用好省政府加工贸易转型升级专项资金,支持加工贸易企业创立内销品牌、建立国内营销和物流体系。优化出口产品结构,在巩固传统产品出口基础上,大力扶持生物医药、LED照明、玻璃陶瓷、水族器材等新兴产业产品出口。
   切实提高利用外资水平。落实省政府出台“进一步做好对外招商引资工作的若干意见”的政策措施,加大招商引资工作力度,发挥各相关职能部门的作用和行政服务中心‘一站式’行政服务功能,对招商引资项目和重点企业提供并联审批和绿色通道服务,力争全年实际利用外资增长10%以上。继续加快“走出去”步伐,充分利用“中国瓷都”、“中国婚纱晚礼服名城”的区域品牌优势,引导我市优势产业采取“贸易先行、投资跟进”的经营策略,拓宽海外销售渠道,延伸产业链,积极参与境外经济贸易合作区开发与建设。
   (六)着力抓好绿色低碳发展和节能减排
   加强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积极发展循环经济。全面推进“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创建工作,积极开展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城市建设。加强生活垃圾和生活污水污染治理,重点推进潮州市城区西片排污管网改造、市桥东污水处理厂及其配套管网、枫江综合整治项目、饶平大湖山垃圾填埋场等工程建设,力争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城镇生活污水处理率分别达到80%和70%,顺利完成省下达的“五年大变化”考核目标。大力推进大气污染防治,进一步推进汽车环保标志的实施;着手开展加油站及油罐车油气回收工作。
   推进节能降耗和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坚决淘汰落后产能,大力推进低碳清洁能源技术发展及利用,抓好工业、建筑、交通运输、公共机构等重点领域节能,完善节能目标责任制和节能考核评价制度,实施固定资产投资节能评估和审查制度。建立健全陆源污染物达标排海制度和总量控制制度,切实加强海洋资源和环境保护。加大力度保护韩江、黄岗河等饮用水源,保障饮用水源水质安全。加强土地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全面实施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七)着力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
   创新行政体制和机制改革,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优化行政审批流程,简化行政审批环节,加强各级行政服务中心建设,整合行政资源,提高办事效率。完善“一站式”行政服务。积极推进电子政务建设,完善网上行政审批服务平台建设,全面实现网上申报和网上审批,逐步实现市、县(区)、镇(街道)、村(社区)行政服务一体化。
继续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富县强镇事权改革的指导意见》,理顺市、县、镇各级政府的权责关系,加大将部分经济社会管理权下放给县级力度,提高县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健全重大事项集体决策、专家咨询论证、公众参与和决策评比等制度,提高行政机关依法行政能力和水平。
   扎实推进财政体制改革。细化收支预算,深化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改革,扩大支付范围,提高资金效率和安全;建立健全健全公共财政体系,加大公共服务投入,创新公共服务体制。
   加强投融资体制改革。规范政府投资资金管理,建立政府投资项目库,建立健全“代建制”、“代理制”管理制度。认真落实国务院《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健康发展若干意见》,放宽民间投资领域,拓展民间投资渠道,激活民间资本。鼓励企业规范管理,创造条件上市融资、做强做大,推进三环、华业、凯普等企业上市。
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继续抓好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基本药物制度、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公立医院改革试点等五项重点改革。
   稳妥推进农村综合体制改革。加强基本农田保护,完善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制度。完善集体林权制度改革配套措施,在保持自留山、责任山稳定的基础上,将集体林地使用权和林木所有权通过均股、均利等方式,落实到农户。
   (八)着力促进民生改善和社会事业发展
   大力推进教育、文化事业发展。推进城市规划区义务教育学校(幼儿园)配套建设和农村学校布局调整,加快扩建市绵德小学和新建湘桥区昌黎路小学。加快发展学前教育,加快义务教育规范化学校建设,促进教育均衡发展,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加快市职业技术学校新校区搬迁和实训中心等配套建设,不断完善办学条件,积极申报国家级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加快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完成市图书馆、档案馆建设,推进海外潮人博物馆建设。
   稳定和扩大就业。落实积极的就业政策,实施创业带动就业工程,抓好高校毕业生、农民工和就业困难群体等就业再就业工作。争取全年全市城镇新增就业3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以内;培训农村劳动力2万人,转移农村劳动力5万人。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扩大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覆盖面,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力度,加快发展公共租赁住房,重点解决416户城镇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继续做好扶贫开发“双到”工作,确保各项扶贫开发工作目标顺利实现。
   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稳定低生育水平,抓好农村和流动人口计生工作重点。规范基层人口计生服务管理,完善计生利益导向机制,加强县级计生服务站和8个镇级中心服务所建设,全年人口出生率和自然增长率分别控制在12.49‰和6.58‰以下,年末总人口控制在260.75万人以内,人口计生工作达到并保持在全省先进水平。更加重视老龄人事业及妇女儿童事业发展,关心支持残疾人教育、就业,促进特殊人群心身健康。
   加强和规范市场秩序。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省有关价格调控政策,组织好粮食、蔬菜、油气等重要商品的供给,切实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规范主要农产品收购秩序,严厉查处发布虚假信息、恶意炒作、哄抬物价等不法行为,及时做好稳定价格总水平的应对措施,确保人民生活水平稳定,高度重视应急能力建设,防范重特大安全事故,加强社会治安防控。积极推进其他社会事业建设,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各位代表,2011年是我市面临新一轮大变化的战略机遇期,新形势、新任务给我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要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在市人大和市政协的监督支持下,突出主题,贯穿主线,开拓创新、创先争优、扎实工作,着力推进“五年大变化”各项目标的如期实现,为促进“十二五”开好局、起好步打下坚实基础,以优异的业绩迎接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
 
(2011年2月市十三届人大六次会议通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