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州市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07年计划草案的报告

( )

2007-01-16 18:15
发布单位:市发展和改革局
【浏览字体:
潮州市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
执行情况与2007年计划草案的报告
 
 
潮州市发展和改革局局长 詹炳丰
(2007年 1月 16日)
 
 
各位代表:
    我受市人民政府委托,向大会报告我市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07年计划安排草案,请予审议。
 一、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2006年,在中共潮州市委的领导下,在市人大及其常委会和市政协的关心、支持与监督下,我市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省委九届八次全会精神,坚持“科学发展、优化结构、提高水平、全面推进”的方针,开拓进取,扎实工作,有效抑制经济运行中不稳定、不健康因素,降低台风、洪涝等自然灾害的影响,经济社会呈现良好的发展局面,顺利实现“十一五”开好局、起好步的目标。预计全市生产总值331亿元,增长13%,比预期目标提高1个百分点;人均生产总值13090元,增长12.9%。具体情况如下:
(一)农业生产保持稳定发展
    全年粮食种植面积100.69万亩,总产预计39.24万吨,同比分别下降2.3%和13.8%;其中,水稻播种面积68.64万亩,总产27.79万吨,达到省下达我市粮食工作考评指标。水果、茶叶等特色主导产业较好发展。水果保存面积35.44万亩,总产16.35万吨,良种率在90%以上;新种茶树6000亩,年底保存面积11.65万亩,总产量1.04万吨;潮州柑逐步向规模化、集约化生产发展,全年繁育出圃苗木30万株,新种植潮州柑4000亩,全年保存面积2.6万亩。受“珍珠”、“碧利斯”等台风及其带来的洪涝灾害影响,预计全年农、林、牧、渔总产值56.52亿元,同比下降8.6%。
(二)工业生产保持较快增长
    预计全市工业总产值645亿元,增长15.1%;其中: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364亿元,增长21%。经济效益有所提高,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136%,提高2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利税总额21.5亿元,增长1%。支柱产业继续保持强势增长,实现增加值增幅达到20%;其中,陶瓷工业实现增加值24亿元,增长21%。电力生产和供应业有新发展,累计实现增加值8.4亿元,增长41%,主要得益于大唐三百门电厂1号、2号机组的建成投产及韩江潮州供水枢纽工程的蓄水发电。全社会供电量为39亿千瓦时,增长17.4%;规模以上企业用电量10.33亿千瓦时,增长31.3%。
(三)市场消费较为活跃
    预计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17.4亿元,增长14%,完成年计划的101%。旅游业稳步发展,实现旅游收入27.48亿元,增长15.4%;接待海内外游客189.85万人次,增长15.6%;旅游接待设施进一步完善,全市旅游饭店有6家重新装修,2家晋升为四星级酒店,8家获“广东省绿色饭店”称号。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同期上涨1.4个百分点。在各类消费品中,水产品、鲜菜、鲜果价格有所提高;水、电、燃料总体价格上涨;交通、通信、衣着类价格则有较大幅度下降。
(四)固定资产投资持续增长
    预计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10亿元,增长12.5%,完成年计划的95.5%。其中,更新改造投资26亿元,增长30%;房地产开发投资4亿元,增长50%;基本建设投资50亿元,下降1.8%。年度累计在建重点项目45项,预计完成投资34.47亿元。其中,三百门电厂工程、韩江潮州供水枢纽、韩江北桥、《宇航鼠》动漫产业、市疾控中心、绿太阳生态旅游度假区、桥东水厂扩建工程等项目进展较好。但受资金、用地、拆迁、天气等因素制约,部分重点项目进展缓慢。
(五)对外贸易保持活跃
    预计全年外贸进出口总额23.18亿美元,增长22.6%。其中:出口总额17.9亿美元,增长21%,完成年计划的105%。出口以一般贸易为主,在各类出口商品中,陶瓷商品出口额8.6亿美元,增长16.5%。进口贸易较快增长,累计进口5.28亿美元,增长28%,其中石油气进口总额占近七成。利用外资有新成效,预计全年实际利用外资0.69亿美元,增长16%。
(六)财税金融增势较好
    全市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0.65亿元,增长23.2%,完成年任务的107%;其中:潮安、饶平、湘桥、枫溪地方财政收入与去年同期相比,也都有2位数增长。国税国内税收收入22.96亿元,增长25%;地税税收总收入10.35亿元,增长22%。金融形势总体平稳。至去年底,全市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377.36亿元,比去年初增加14.7%;贷款余额136.46亿元,按可比口径计算,比去年初增长3.6%。
(七)城乡居民收入有不同程度提高
    预计市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为9574元和4319元,分别增长7%和1.4%。居民储蓄存款余额282.31亿元,比年初增长14.6%。居民消费支出继续增长,市区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8733元,增长6.5%。
(八)各项社会事业协调推进
    社会保障工作取得新进展。全市参加养老、失业、工伤和医疗保险的人数分别为26.85万人、22.53万人、21.39万人和4.59万人,同比分别增长12.7%、15%、37%和12.2%;社会保险费征收5.05亿元,增长32.9%,累计结余4.82亿元。 就业和再就业工作取得新成效,全市新增就业岗位3.43万个;城镇登记失业率为2.4%,比上年同期下降0.28个百分点。
    教育、科技事业取得新突破。各级各类教育办学水平提升,素质教育扎实推进,教育质量不断提高。改造一批山区学校,教育资源逐步优化。潮州卫生学校、技工学校、金山中学等分别晋升为国家级、省级重点学校。2006年我市普通高考本科上线率为29.9%,首次超过全省平均水平。企业创新能力不断增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新产品产值79亿元,增长9.5%;有“高热性能──青石质蜂窝陶瓷”等20个项目被列入国家和省2006年度重点新产品计划项目,其中国家级7项,省级13项。
    文化、旅游事业取得新进步。进一步打响潮州特色文化品牌,城市文化品位不断提升。古城文化旅游区规划建设扎实推进,饶宗颐学术馆建成投入使用,广济桥修复工程建设步伐加快,市图书馆、市文化艺术馆、市博物馆、牌坊街、动漫产业项目等一批文化产业设施项目建设顺利推进。星湖温泉度假村、绿太阳生态旅游区、绿岛旅游山庄等新建、扩建工程进展顺利,对外开始接待游客。潮州音乐、潮剧、潮绣、潮州金漆木雕、潮州铁枝木偶、潮州剪纸等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民间传统工艺得到传承和发展,工艺美术人才队伍不断壮大。
    人口计生及卫生事业取得新成效。全年人口出生率为10.02‰、自然增长率为4.54‰,分别比上年下降0.49和0.43个千分点;计划生育率提高至91.79%。城乡医疗卫生事业有新发展。目前,市城区共建立社区卫生服务中心9个,社区卫生服务站20个;全市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人数111.49万人,覆盖率为60%,比上年提高4.1个百分点。
 民政、侨务、体育、人防、气象、地震、广播电视、档案、地方志等其它社会事业及国民经济动员工作也有新发展,为和谐潮州建设提供良好基础与发展环境。
    各位代表,尽管过去一年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我们也必须看到经济总量偏小、经济发展基础薄弱、产业结构不尽合理、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城乡发展不平衡等问题依然较为突出。同时,资金、能源、资源环境制约加剧,社会保障体系不够完善,社会不和谐因素仍存在。对于这些问题,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在新的一年工作中采取有力措施加以解决。
二、200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安排意见
    根据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省委九届十次会议、省粤东工作会议以及市第十二次党代会精神, 2007年我市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为:
生产总值增长14%,其中:第一产业增长4%、第二产业增长19%、第三产业增长12%;
 单位生产总值能源消耗比上年下降3.5%;
 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增长2.5%;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5%;
 外贸出口增长16%;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0%;
 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长20%;
 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长5%;
 市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7.5%;
 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以下;
 户籍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5.8‰以内。
    为实现上述目标,关键是要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发展为第一要务,立足科学发展、和谐发展、提高水平、全面推进,紧紧抓住“自主创新、品牌带动、市场开拓、港口建设、人才兴市”五个发展战略重点,围绕“三年打基础,五年大变化,十年大发展”的总体要求和建设“一名城两基地”的战略定位,进一步增强加快发展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做强做大特色、文化、港口“三大经济”,做多做活投资、消费、出口“三大需求”,全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环境保护模范城、文明和谐新潮州“三大建设”。
(一)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重点,做大做强特色经济
    特色经济是我市加快发展的固有优势,要在如何做大做强上下功夫。要充分发挥已荣获“中国瓷都”、“中国婚纱晚礼服名城”等区域品牌优势,积极实施自主创新、品牌带动、市场开拓、人才兴市发展战略。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以开发区、工业园区和专业镇为载体,着力培育特色产业群,推动特色产业聚集发展,提高特色产业增长质量和发展水平。进一步建立和完善以企业为主体的科技创新体系,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推进创新型潮州建设。要狠抓技术改造工作,重视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和创新,抓好标准化生产,走质量效益型道路。特别要继续推进陶瓷产业“科技兴瓷”战略,保持“中国瓷都”的领先地位;加快实施BOPS收缩薄膜、超高亮度LED发光二极管生产线等高技术项目,提高产业科技含量。健全知识产权保护机制 ,争创名牌,并且经营好品牌、保护好品牌。进一步加强国内市场开拓力度,充分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为潮州特色经济发展寻求更广阔的市场空间,努力构建国内重要的特色产业基地。
(二)以弘扬潮州文化为重点,做大做强文化经济
    潮州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要充分发挥潮州文化底蕴深厚、旅游资源丰富的优势,进一步打响“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两大区域品牌。充分发挥已建成的饶宗颐学术馆等文化场所,搭建文化交流平台,挖掘和发扬凤凰山畲族文化,办好潮文化学术研讨会、潮州文化旅游节等文化会展,扩大对外文化交流,促进文化与经济融合。健全文化服务体系,建立多元投入机制,加快文化艺术馆、图书馆、博物馆等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光盘制作、印刷及动漫等新兴文化产业。建设好以“一江两岸”为主体的古城文化旅游区,加快有潮州特色的旅游产品开发及旅游品专业市场规划建设,完成广济桥修复工程,加快牌坊街建设,大力发展特色工业、农业生态观光、乡村文化和滨海文化旅游,增强潮州旅游吸引力,努力把潮州打造成为国内有重要影响力的历史文化名城。
(三)以增强港口投资吸引力为重点,做大做强港口经济
    港口经济是我市加快发展的后劲所在,要着力改善港口投资环境,发挥港口经济后发优势。要严格落实港口经济区总体规划,准确界定各港区的功能定位、产业布局和发展重点,统筹指导港口开发、港区建设和临港产业发展,规划建设好重化工业园区,确保有限资源发挥最大的作用。要加强港口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港口投资环境,加大招商引资工作力度,紧紧抓住我市与中海油签订能源战略合作协议的发展契机,充分发挥大唐三百门电厂、华丰石化基地等重大项目的带动作用,大力引进、培育石油、能源、装备制造业等重化工业,切实抓好液化天然气接收站、大型炼油厂、核电、风电、二甲醚、储备油基地等项目前期工作,焕发港口活力,推进广东重要的能源石化基地建设,优化地方产业结构,增强产业综合竞争力。
(四)以加快重大项目建设为重点,促进固定资产投资有效增长
    要在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同时,把握国家投资新动向,继续集中力量推进能源、交通、水利、环保等重点基础设施建设。一是组织专门力量,加强对国家和省投资及产业政策的研究,密切与国家和省有关部门的沟通联系,争取把省布点我市的项目落到实处;同时,要根据我市实际,认真做好规划项目的各项前期工作,及时组织投资项目上报,争取更多资金支持项目建设。二是继续推进银企联系协调机制,定期召开投资项目推介会,争取国家开发银行及地方金融机构加大对我市信贷支持力度,缓解建设资金“瓶颈”制约。三是要创新投资融资方式,引导社会资金投资基础设施及社会公共领域项目,全面实行企业投资项目核准制和备案制,加快推行政府行政性、公益性投资项目代理建设制。四是加强招投标及重大项目稽察工作,提高协调服务水平,推进在建项目顺利实施,促进拟建项目尽快上马。对列为今年度重点建设的50个项目,要落实重点项目管理责任制,确保47.46亿元年度投资计划顺利完成。要争取三百门电厂3#、4#机组顺利动工,加快华丰石化基地二期工程、省道S335线潮州段、潮州港进港公路、市客运中心站、韩江南北堤南堤段达标加固、仙州岛堤围整治、沟尾溪排涝工程等重点项目建设进程,协调推进厦深铁路、潮揭高速、汕揭高速等项目建设,抓紧做好潮安内洋南总干、湘桥河内湖等排涝工程和潮州港经济区供水工程的前期工作。
(五)以提高城乡居民生活水平为重点,促进社会消费较快增长
    要千方百计促进城乡居民收入有效增长,激发社会消费活力,扩大社会消费总量。一是加强财税征管,确保财政收入稳步增长,增强政府调控能力。要继续深化“收支两条线”管理,清理和规范行政事业性收费;积极推进部门综合预算,完善国库集中支付制度。二是改善就业和创业环境,扩大就业面。要进一步完善积极的就业和再就业政策,加强下岗失业人员和农村富余劳动力的技能培训,多渠道增加就业岗位,力争全年新增就业岗位3.5万个以上。三是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提高社会保障水平。继续抓好社会保险扩面征缴工作,落实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争取全年参加养老、失业、工伤、医疗保险人数分别达到30万、25万、22万和10万人,农村新型合作医疗覆盖率达到70%。四是创新扶贫方式方法,健全社会救助体系。继续完善和实施“春风暖人心”等一系列具有潮州特色的民心工程,切实解决行路难、上学难、看病难等问题,扎实推进扶贫工作,壮大后进地区集体经济,提高困难群体生活水平。五是推进居民消费多样化。加快培育住宅、汽车、信息等消费热点,拓展文化、旅游、保健、体育等消费领域,发展和完善消费信贷等新的消费方式,创造公平合理的消费环境。落实好房地产市场调控的各项政策,加快建设廉租房和中低价位普通商住房,改进和规范经济适用房制度。
(六)以提升经济发展开放度为重点,促进对外贸易总量稳步提高
    要进一步增强开放意识,充分发挥区位、港口、产业、侨乡等优势,创新对外交流和合作方式,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提高开放水平。一是抢抓加快发展机遇,提高招商引资的规模和效益。坚持“走出去”、“引进来”方针,完善招商引资机制,力争在引进大项目、大企业上实现新突破,逐步形成开放的经济体系。二是加大区域经济协作工作力度,进一步拓宽国际国内市场空间。重点加强与世界各地华侨、华人的联系与合作,更好地做好“侨”字文章,切实把侨乡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积极推进与珠三角共建产业转移园区,加快市开发区产业转移园区等招商载体建设。三是加强对外宣传推介工作,集中力量办好由我市政府协办的2007中国广州国际陶瓷展览会,进一步打响“中国瓷都”区域品牌,提升潮州的美誉度,扩大潮州的影响力。四是建立健全进出口商品预警机制,加强通关环境建设,提高外贸服务水平,引导企业积极应对各类国际贸易摩擦和出口政策变动带来的影响,力争外贸出口保持稳步增长。
(七)以加快县域经济发展为重点,全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针,以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为目标,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增强新农村建设带动力。一是加快农村“三化”进程,增强县域经济活力。坚持城乡统筹发展观,进一步完善城乡规划,加大资金技术人才的投入力度,加强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县城和中心镇建设,提高农村城镇化水平,统筹城乡就业。继续推进审批制度改革,扩大县级审批权,努力为县区经济发展营造良好环境。贯彻落实好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扶持政策,促进民营经济大发展大提高,带动县域经济全面发展。二是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发展环境。要加快完善农业和农村公共基础设施投资管理体制,增加对农村水、电、路和教育、文化、卫生等社会领域的投入。加大力度解决农村“一保五难”问题。加快建立以失地农民为重点的农村保障制度。继续抓好农村饮水工程、镇通村公路建设和贫困户危房改造。重视农村生态保护与环境综合整治工作,抓好水利防灾减灾工程和连片旱涝保收农田建设,加强农村排污系统规划建设,逐步改变农村环境“脏、乱、差”现象。三是支持农村产业发展,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把新农村建设与培育和发展农村特色产业结合起来,调整农业结构,大力发展茶叶、水产、水果、花卉、畜牧、蔬菜等特色农业,促进效益农业、特色农业、生态农业发展。建设现代农业示范区,提升农业规模化、产业化水平,下大力气培植一批农业龙头企业和流通大户,加快深海网箱养殖示范基地建设,增强海水养殖业防灾抗灾能力。加强农民教育和培训,培养适应现代农业发展要求的新型农民。切实抓好兽医管理体制改革工作。
(八)以改善生产生活环境为重点,全力推进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建设
    要牢固树立“环境就是生命线”的思想,以节能降耗和减少污染为重点,加强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推进“创园”、“创模”进程。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抓紧制定和完善循环经济发展的总体规划,以推进资源节约和合理高效利用为核心,加强资源综合利用和循环利用,着重抓好陶瓷废物回收利用等资源综合利用技术改造项目,加快市陶瓷工业固体废物处理中心建设。要实行更严格的土地管理制度,加强矿产资源管理,节约和集约利用土地,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要依法实施环境保护规划,完善环境保护管理机制,强化环保责任制,全面推行清洁生产,积极发展环保型产业;加大环境保护投入力度,加强韩江、黄冈河及枫江流域综合治理,重视韩江潮州供水枢纽库区环境保护,改善水环境。强化海岸带、海域、海滩涂的使用管理,妥善处理好海洋开发和防潮、船舶通航的关系,保护海洋生态环境。积极开展创建绿色城镇、绿色学校、绿色社区、生态示范区等活动,重视森林保护,提高森林覆盖率和城市绿化面积;加快市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配套项目建设,普及“城中村”垃圾袋装化,加强城市管理,不断提高城乡“美化、绿化、净化、亮化”水平,改善人居环境,为创建国家园林城市、环境保护模范城市打好基础。
(九)以造福百姓改善民生为重点,全力推进文明和谐新潮州建设
    坚持科学发展、和谐发展,以发展解决经济社会运行中出现的问题,用发展的成果惠及广大人民群众,推进和谐社会建设。
    一是加快服务型政府建设。围绕解决影响发展全局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积极稳妥地推进各项改革工作,促进体制机制创新。重点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扎实推进第三轮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加强政府在宏观管理、统筹协调、规划引导、制度建设、政策研究和制定等方面的职能,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加强市场物价监管,创造和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二是大力发展教育和人才事业。要进一步盘活教育资源,高质量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推进普通高中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充分利用好韩山师范学院及市技工学校、卫生学校、农业学校等教学资源,加强市农校与市职业技术学校的整合工作,加快陶瓷学院、市委党校、市技工学校等工程建设步伐。加大教育扶贫和智力扶贫力度,鼓励社会力量以多种形式办学,推动教育投资多元化,推进我市教育事业全面发展。争取今年全市初中毕业生升学率达55%,高考入围率保持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创新人才成长、工作机制,建立科学的人才评价体系,改善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和充分发挥人才作用的体制、机制环境,营造引进人才、留住人才的良好氛围,着力提高高级技术人才在人才队伍中的比例。
    三是积极发展卫生和体育事业。深化卫生体制改革,抓好疾病预防控制、卫生监督和医疗救治三大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加强疫情监测,防止传染性疾病的暴发流行。加快市中心医院内科大楼、潮安县人民医院建设。扶持发展中医药事业,做好市中医院新址建设前期工作。加强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改善乡村卫生条件,继续推进“健康进农村”巡回医疗安康工程。大力发展体育事业,积极开展全民健身运动,加快建设西湖山全民健身广场。
    四是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健全层级动态管理责任制和依法行政、利益导向、流动人口管理、综合治理机制,严格实行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属地化管理,落实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奖励制度,稳定低生育率,把户籍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5.8‰以内,常住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5.7‰以内。
    五是加强安全生产、应急管理和社会治安工作。加强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建立健全技术支撑、监督、应急救援体系,全面推行安全生产管理目标责任制,认真执行生产性建设项目安全设施和消防“三同时”制度。完善公共突发事件应急体系,加强应急物资生产、储备和避难场所建设。进一步完善国民经济动员预案,加强平战结合与人防工程建设;建立健全粮食安全预测预警体系和应急机制,加快市级4万吨粮库建设,增强粮食储备能力;重视食品、药品安全工作。加强灾害性气象和地震、洪涝的预测预报,普及防震、防雷知识。加大社会治安综合整治力度,积极预防和妥善处置突发性事件,完善“平安潮州”社会治安视频监控系统工程,构建安定有序的治安环境。
    六是推进精神文明建设和其它社会事业发展。深入开展“爱国、守法、诚信、知礼”现代公民教育活动,丰富和发展新时期潮州人精神,加强和改进宣传舆论和思想政治工作,不断提升人民素质,营造文明和谐的人文环境。扎实推行“五五普法”活动。积极开展“双拥共建”工作,争创全国双拥模范城。重视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积极实施妇女儿童发展规划,切实保障妇女、未成年人、青少年的合法权益。积极推进老龄人、广播电视、档案、地方志等社会事业发展。
    各位代表!2007年是实施“十一五”规划、贯彻落实市第十二次党代会精神的重要一年,也是实现我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关键一年。我们要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振奋精神,顺势而上,真抓实干,开拓进取,为把我市建设成为经济发达、文化繁荣、社会和谐、富裕安康的广东“东大门”而努力奋斗!
 
       (2007年1月市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