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州市中医药发展“十一五”规划

( )

2009-07-29 17:48
发布单位:市发展和改革局
【浏览字体:
潮州市中医药发展“十一五”规划
 
    根据省委、省政府《关于建设中医药强省的决定》的精神及市委、市政府关于振兴我市中医药的战略部署,为更好的整合我市中医药资源,振兴中医药产业,发展中医医疗服务,编制潮州市中医药发展“十一五”规划。
  一、中医药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一)发展现状       
“十五”期间,我市通过积极实施“农业稳市、工业立市、旅游旺市、人才兴市、依法治市、富民强市”的发展战略,抓住机遇,正确处理好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坚持以发展为主题,大力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加快城市化、工业化、信息化进程,国民经济得到了迅速发展。2005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287.6亿元,“十五”期间年均增长10%;人均生产总值为11564元,年均增长9.5%左右;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为8.64亿元,年均增长15.8%;在经济综合实力不断增强的同时,我市中医药事业也得到进一步发展。
  1全市中医医疗服务体系初步形成。截止2005年底,全市共有中医医院3所,其中市级中医医院1所(未评级),县(区)级中医医院2所,市级中医药研究所1所,全国重点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广东省潮州卫生学校)1所,综合医院5所均设有中医科;全市共有街道卫生院8所,乡镇卫生院48所,其中农村中心卫生院15所,在中心卫生院中均设有中医科,在其它卫生院中都有2-3名中医师(士)开展中医工作;全市共有社区卫生服务站12所,乡村卫生站768个,绝大部分可提供中医药服务;全市共有中医病床数220张。此外,全市共有个体开业诊所123家,其中中医个体诊所58家,共有2865名经注册执业的执业医师或执业助理医师,其中中医执业和执业助理医师(含中西结合)有936名,占32.7%,共有乡村医生1416名,其中以中医药知识为主的占一半以上。
  2、中药生产、流通有所发展。截止2005年底,全市共有涉及中药生产的企业39家,中药产业总产值51173万元,其中:涉及中药品生产企业13家(6家通过GMP论证),中药生产品种261个,年产值19000万元,中药保健品企业3家,中药保健品生产品种37个,年产值2730万元,中药包装生产企业23家,年总产值30000万元。中药种植面积4626亩(主要种植品种为沙参、党参、溪黄草、药用菊花、蛇针草、佛手瓜等),年总产量4534吨,年产值1316万元。全市拥有涉及中药的批发企业28家,年销售额30000万元,涉及中药零售药店880家,年销售额2500万元。
   (二)存在问题
   在取得成绩的同时,对照先进地区,我市中医药事业在发展的过程中也存在着许多问题,主要有:
1、医疗服务体系建设滞后。由于中医药事业投入长期不足,是我市中医医疗服务体系建设明显滞后。表现在:
   ⑴、基建投入不足,导致基础设施建设滞后。首先,全市250多万人口仅有3所中医医院,其中,市中医医院建于1959年,到现在还没评级,在中医药工作未能起到龙头作用,饶平县中医医院原来独立运作,后来逼于市场形势,改制后改为县华侨医院,发展为中西结合医院,湘桥区中医医院成立于1992年,经三次搬迁,财产分三个地方存放,目前新院建设工程仅土建部分250多万元因搬迁赔偿得到落实外,其它设备配套等资金仍不落实,有100多万人口的潮安县连一所中医院都没有;其次,基层中医医疗服务所依托的基层卫生院、站基础设施普遍较差,业务用房破旧、设备简陋(我市乡镇卫生院医疗办公、业务用房多数建于上世纪六十、七十年代,多为土木结构,大部分采用杂木作屋梁,建设质量低劣,使用时间长,加上年久失修,破旧情况严重,很多老区卫生院仍然依靠 “老三件”:体温计、听诊器、血压计和“三个指头、一个枕头”,进行医疗服务。),开展中医医疗服务的硬件环境很差。此外,社区中医医疗服务网点建设有待加强。
   ⑵、基层医务队伍不稳定,导致医疗服务水平不高。由于受地方财力限制,我市卫生事业长期以来经费补助不足,造成医院特别是基层卫生院造血功能低下,医务人员无法领取足额工资,医疗积极性低下,技术人才难以留住,影响了基层医疗队伍的稳定,造成基层中医医疗服务水平不高,不能满足农村基层中医医疗、预防、保健的要求。如:饶平县98年县财政核定全县卫生人员2676人,经费补助797.4万元,占当时人员工资总额的51%。但自98年以来,卫生系统新增人员(包括政策性安排接收人员)及历经大小范围的8次调整工资,人员工资翻了一倍多,而县财政均无追拨经费,至今仍保持98年核定的补助基数不变。目前,全县卫生系统人员经费补助仅占人员工资总额的25%左右,绝大多数卫生院只能发放10年前的工资基数,即现在应发工资的50%左右。
   ⑶、中医人才匮乏,中医药事业后继乏人。由于我市特别是县(区)经济基础较差,中医药专业人才待遇较差,很难吸收到本科以上学历的中医药人才,现有中医药人才存在着学历层次不高、结构不合理的落后现状,据统计:截止2005年底,我市中医执业和执业助理医师(含中西结合)共有936名,按学历分:硕士研究生2人,占0.21%,大学本科72人,占7.7%,专科253人,占27.0%,中专393人,占42.0%,无学历216人,占23.1%;按职称分主任医师2人,占0.21%,副主任医师23人,占2.45%,主治医师85人,占9.1%,医师348人,占37.2%,医士341人,占36.4%,无职称137人,占14.6%。随着老一辈中医药人才的退休,我市中医药人才已出现青黄不接的状况。
  ⑷、管理体制不健全。我市卫生行政部门至今没有设立中医药专门管理机构,配备专门管理人员。
  2、产业发展缓慢。主要表现在:
  ⑴、生产企业不多,生产规模偏小,实力分散,缺少有全国影响力的强势大品牌和知名品牌。全市共有涉及中药生产的企业39家,除了广东宏兴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广东雷允上药也有限公司、广东龙华制药厂、广东长兴科技保健食品有限公司、广东威士雅保健食品有限公司等企业稍具规模外,其他企业规模较小,全市中药产业总产值仅51173万元,占全市生产总值不到2个百分点;中药生产企业出口基本空白;全市只有宏兴集团丹田降脂丸、滋肾宁神丸、参七脑康胶囊三个国家中药行政保护品种及心灵丸、宏兴牌鹧鸪菜散、复方蛇脂软膏(正在申请国家中药保护品种)等知名品牌,而且由于受资金、市场等因素的制约,目前品牌效应都得不到充分发挥。
  ⑵、新产品、新技术研发滞后,技术创新能力不强,产品科技含量不高,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中药品种少。中药企业由于经济实力不强,科研投入不足,普遍存在技术创新能力不强,产品科技含量不高,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中药品种少的落后现状。
  ⑶、中医药科研机构建设滞后,未能形成中药科技创新体系和相应的技术支撑平台。全市唯一一所中医药研究所是财政全额拨款的科级单位,在中医药研究中曾经起到很好的带头作用,曾经自主研发过丹田降脂丸(后来转让给宏兴集团)、宁心丸(曾获省科技三等奖)“风湿丸”、“乙肝清”等知名中药品种,所里中医蛇伤科是省设于粤东的唯一一家毒蛇咬伤防治中心,在粤东地区享有盛誉,后来由于人才待遇低、缺乏科研资金等因素的影响,科研工作基本停滞,目前26个编制中,只有2个副主任医生(1个即将退休),18个专业人才学历层次不高,还有7个行政人员,除人员工资由财政拨给外,其余管理、研发、经营等费用仅靠门诊收入勉强维持。
   ⑷、中药种植规模小,规范化程度低,未能形成产业化经营的格局。全市中药种植面积4626亩,较大的基地只有饶平县的大埕镇,主要种植品种为沙参、党参,其他种植规模都比较小,全市目前没有通过认证的中药种植GAP基地,未能形成产业化经营的格局。
  ⑸、中药市场建设滞后,大型仓储、流通企业少,现代物流体系还未形成。全市仅拥有涉及中药的批发企业28家,年销售额30000万元,涉及中药零售药店880家,年销售额2500万元;目前没有大型仓储、流通企业,现代物流体系还未形成。
  ⑹、优质生产力资源未能充分利用,存在闲置、浪费状况。如:广东宏兴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按目前生产能力可达年产值10000万元,去年产值仅3000万元;广东雷允上药也有限公司现已投资6000多万元建成制剂大楼、综合大楼、办公大楼(含质检中心控制室)、动力车间及其他基础设施,总建筑面积20000平方米,其中净化车间达10000平方米(2005年通过GMP认证),生产车间采用国内最先进设备83台(套),拥有国家许可生产剂型10个、品种28个,按设计年可生产片剂2亿片、胶囊剂1000万粒、颗粒剂1000万袋、其他7个剂型2855万瓶(支),总产值可达1.2亿元。但由于该项目建设用地(104亩)办证问题拖了三年不能落实,各股东中止投资,现有资产又不能抵押贷款,造成企业资金紧缺,预计今年产值仅有1000万元,生产能力远远未能充分利用。
   二、指导思想与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继承传统与创新发展、市场竞争与政府扶持、近期目标与长远规划、重点突破与整体推进相结合的原则,以整合资源、发展事业、做强产业、弘扬文化为总方针,以体制机制创新为动力,以建立完善中医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中医药制造和流通产业体系、中医药人才培养体系、中医药创新体系、中医药标准体系为基础,以打造名院名科名医和名药名厂名店、推动自主创新与交流合作、弘扬岭南中医药文化为重点,全面振兴和发展潮州中医药。
 (二)发展目标
  总体发展目标:到2010年,全市初步形成比较完善的中医医疗卫生服务网络,中医医疗服务水平明显提高,中医药产业规模进一步扩大,中医药人才队伍不断壮大、结构进一步优化,中医药自主创新能力明显增强。
  具体发展目标:
——“十一五”期间,新建市级现代化综合性中医医院一所,新建、重建、扩建县(区)级中医医院各一所,建立、完善综合医院中医科、乡村卫生院中医科及乡村卫生站、社区中医服务网点基础设施建设,到2010年,形成以潮州市中医医院为龙头,以各综合医院中医科和县、区中医院为骨干,以乡镇卫生院中医科、乡村卫生站、社区中医服务网点为基础,涵盖预防、治疗、康复、保健、养生的比较完善的中医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全市中医病床数达780张
——“十一五”期间,进一步加强市、县中医医院专科(专病)建设,到2010年,争取建成3-5个达到省内中医医疗行业先进水平的专科(专病),其它专科(专病)力争达到粤东地区领先水平;
——到2010年,全市通过多种形式,培养10名市内中医药界学科带头人、50名具有中医专业特色和较高诊疗水平与研发创新水平的中医骨干人才、100名具有较扎实中医理论知识和临床诊疗水平的基层医院及乡镇卫生院中医专业人才及一大批乡村卫生站、社区卫生服务站中医人才。
——“十一五”期间,将潮州卫生学校建设成为潮州中医药人才培养和理论研究的重要阵地,成为粤东地区中医药继续教育及职业教育的培训基地,5年培养、培训各类中医药人才8000人,并力争在“十一五”期末升格为高等卫生职业或专科学院;积极、多渠道引进中医科技人才,加强市中医药研究所、药品检测所的软硬、件建设,支持有条件的单位和企业建设中医药研究机构,到“十一五”期末,建立起以市中医药研究所为核心,以各医院和企业研发机构为基础的中医药创新研发体系。
——“十一五”期间,扶持、培育3家中药品生产、1家中药保健品生产年产值超亿元的龙头企业,10家中药品、中药保健品、中药包装品生产骨干企业的发展,扶持1个年销售超亿元的名牌产品,大力支持发展道地药材规范化种植基地,新增中药材种植面积6000亩,到2010年,全市中医药产业总产值达12.7亿元,比2005年增长%,年均增长20%;年出口创汇达1亿美元。
——“十一五”期间,支持“宏兴”等老字号中药名店开展连锁经营,扶持、引进一批新的中药连锁经营企业,扶持1-2家具有“统一品牌、统一质控、统一配送”的现代中药物流企业,逐步形成现代中药物流体系。
  三、主要任务
 (一)全面提升中医医疗水平
   加强中医医疗服务网络建设。1、加强市、县(区)中医医疗服务网络建设。以潮州市中医医院现有资源为基础,在2010年前,择地建成一所中医特色浓厚、优势明显,人才、疗效、科研、管理、服务、设施较一流的现代化综合性中医医院,发挥其核心示范辐射作用,带动全市中医医疗事业的发展;重建湘桥区中医医院,新建潮安县中医医院,扩建饶平县中医医院(即华侨医院),明确县、区级中医院为基层中医工作的骨干机构,用5—10年的时间把市、县(区)二级中医医疗机构建设成为基础设施完善、队伍结构合理的标准化中医医院;“十一五”期间,市、县(区)综合医院要普遍设立、完善中医科建设,同时,积极发挥中医药在社区卫生服务中的优势和作用,进一步完善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站中医医疗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开展中医汤剂、针灸、按摩、拔罐、刮痧等中药适宜技术服务。到2010年,新增社区卫生服务站20个,建成中医医疗服务示范社区2-3个。2、完善乡镇基层卫生院及乡村卫生站中医服务网络建设。“十一五”期间,乡镇基层卫生院要普遍设立中医科,乡村卫生站要普遍开展中医医疗服务。着力加强中医服务软、硬件建设,增强综合服务功能,形成中医业务强项。同时,要在全市农村乡镇卫生院及乡村卫生站中积极推广中医药适宜技术,充分发挥中医药“简、便、验、廉”的优势,扩大中医药服务领域,降低医疗成本,提高服务质量。引导有条件的乡镇卫生院,根据当地的常见病、多发病,开设具有特色的中医药专科(专病),并逐步形成特色。
   加大中医名科建设力度。要积极推动中医治疗中具有优势的中医专科(专病)建设,建设中医名科。“十一五”期间,要重点支持市中医院的儿科、康复科、妇科、糖尿病科、高血压科,市中医药研究所的蛇伤科和饶平县中医院的神经病科、理疗科、骨伤科等特色优势专科的建设,同时,在市中医院开设亚健康科室,开展亚健康的临床诊断和保健服务,发挥中医“上工治未病”的独特优势。鼓励将有临床疗效优势和特色的中医专科专病专方研制开发为院内成方制剂。到2010年,力争建成3-5个达到省内中医医疗行业先进水平的专科(专病),其它专科(专病)力争达到粤东地区领先水平。
  (二)努力做强做大中药产业
   打造中药龙头企业,引导、支持中小型中药企业。通过产权制度改革和企业联合、重组、兼并等形式进一步整合、优化企业人财、物资源,培育、扶持广东宏兴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广东雷允上药业有限公司、广东龙华制药厂3家中药生产龙头企业和广东长兴科技保健品有限公司1家中药保健品龙头企业。重点支持宏兴集团整合资源,提高核心竞争能力,巩固和发展其“中华老字号”和全国重点中成药生产的品牌,支持其进行技术装备改造,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生产技术水平,重点选择“丹田降脂丸”这一全国独家、国家中药行政保护、广东省医药目录品种作为战略发展品牌,“十一五”期间,将其开发为年销售超亿元的规模品种;支持广东雷允上药业有限公司早日解决企业用地及资金紧缺问题,走出目前困境同时,进一步把“复方蛇脂软膏”这一全国独家、已有20年临床使用历史的知名品牌做强做大,促使企业“十一五”期间成为产值超亿元企业;支持广东龙华制药厂搞好穿心莲内脂片现代化生产线及穿心莲、丹参种植基地建设工程,促使企业不断提高生产能力、扩大生产规模。引导、支持中小型中药企业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逐步形成以大型企业集团为主导,大、中小型企业分工协作、互补配套、协调发展的产业组织格局。
   鼓励和支持中药新药开发。重点支持对重大疾病或现代难治病,遴选临床疗效确切,使用安全的原创中药新药的研制开发。充分利用现代高新技术、集中资源进行系统的二次研究开发。改进传统剂型,全面提高科技含量、产品质量和市场竞争力。以品种为导向,加大生产技术现代化改造力度,从中药提取分离、制剂制造、成品包装三个环节,全面提升技术装备水平,扩大生产能力,拓展市场规模,促进优势品种转化为大品牌。“十一五”期间,力争新开发2-3个原创中药新药。
   规范中药材、饮片及配方颗粒的规范化生产。鼓励中药生产企业、物流企业等投资主体向中药种植延伸,发展道地药材规范化种植基地,采用工厂+基地+农户的形式,规范中药材种植、生产和经营,“十一五”期间,支持宏兴集团公司1000亩、广东龙华制药厂3000亩中药材种植基地建设;支持宏兴等中药饮片生产企业建设规范化标准化中药饮片、配方颗粒生产基地。
   延伸中药产业链,发展中药药用包装产业。在扶持中药生产企业的同时,有重点的支持中药药用包装产业发展。“十一五”期间,充分利用潮安县印刷业丰富的生产力资源,重点支持中药药用包装材料的生产,力争“十一五”期末,中药药用包装产业年产值超6亿元。
   培育现代中药产业基地,发展现代中药物流业。积极支持、鼓励中药产业基地建设,大力引进国内外医药企业进入我市中药产业,促进我市中药产业优化升级,催生现代中药产业集群,支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在中药产业基地设立药品检测机构,为中医药企业提供方便快捷的服务,同时创造条件吸引更多中医药企业进入基地,形成聚集效应和规模化生产;支持“宏兴”等老字号中药名店开展连锁经营,扶持、引进一批新的中药连锁经营企业,构建中医药技术交易平台,吸引国内外医药技术成果到潮州交易、落户,扶持1-2家具有“统一品牌、统一质控、统一配送”的现代中药物流企业,逐步形成现代中药物流体系。
   加强药品检验机构建设,促进中药产业发展。“十一五”期间,要进一步全面加强市药检所的建设,不断提高检测检验水平,力争申请通过国家实验室认可;同时,加强对涉及中药单位的业务指导,加强企业内部质量监控,建立全面质量控制模式和技术监督网络,为中药种植、生产、研发、流通、进出口贸易提供检测服务平台,促进中药产业发展。
   加强引导、服务,拓展中药出口市场。外经贸部门要通过举办中药产品出口标准培训班等有效形式,帮助企业掌握各过相关法规和标准,鼓励、支持宏兴集团公司等有条件企业开发适合国际市场需要的中药产品进入国际市场;同时,积极组织招商引资,进一步扩大国际合作,吸引外商投资中药生产企业(禁止类除外),鼓励国内外资本参与我市允许合资、合作的中药企业的改制、重组,成立合资企业;支持国外企业以资金、技术、人才等要素投入与我市科研机构、和企业开展合作。“十一五”期末,力争中药企业年出口创汇有新的突破。
   (三)加大中医专业人才培养力度
   创新中医名医“薪传”机制。以名中医师工作室为示范点,在继承发扬传统师承经验的基础上,寻找新的继承工作模式,促进不同学派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博采众长,拓展名老中医经验继承工作的深度和广度,使中医药理论在师承实践中发扬光大。同时,联合多学科人才,开展与经验继承相关的科学研究,促进继承工作的持续发展。在全市吸收中青年西医临床骨干参加省级系统的中医理论学习和临床实践,培养新一代中西医结合骨干人才,充实中西医结合队伍。
   构建有利于中医药顶尖人才成长的机制。采取培养与引进相结合,加快我市中医药顶尖人才的产生。通过承担较高水平的科学研究任务,搭建我市中医药顶尖人才成长的平台。利用我市中医药发展的特色与优势,努力营造中医药领军人才创业与发展的良好环境。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通过培养、引进等方式,建设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加大中医药教育体系的改革力度,改进课程设置、教学方式、训练模式,增设新兴、边缘学科,进行多学科交叉培养,增加学生的创新实践活动,培养复合型创新人才。进一步扩大潮州卫生学校中医药类招生规模,为中医药发展输送实用型人才。“十一五”期间,将潮州卫生学校建设成为潮州中医药人才培养和理论研究的重要阵地,成为粤东地区中医药继续教育及职业教育的培训基地,5年培养、培训各类中医药人才8000人,并力争在“十一五”期末升格为高等卫生职业或专科学院;
   培养县、区级中医院骨干。通过“上来”和“下去”相结合的培养模式,培养县、区级医疗机构急需的中医药人才。大力完善中医药职业教育、继续教育体系,通过职业技术教育、成人学历教育、自学考试、院校进修、专题研修、非学历培训、远程教学等不同方式为全省乡村、社区的基层医疗机构培养中医临床从业人员,以改善农村中医药基础条件薄弱、人才缺乏的状况。
   (四)强化自主创新体系建设
   大力加强中医基础理论研究。统筹全市有关科研力量,开展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支持中医药学科带头人领军开展基础理论研究,形成一批在国内外有较大影响的成果。充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发展中医基础理论体系,建立和完善中医辩证论治、针灸经络理论、制药工程技术等体系,创新产品研发体系。
   加强中医临床研究。中医临床研究要加强前瞻性、规范性、创新性。要集中科技力量,集中资金,以中医药防治重大难治疾病为切入点,加强组织协调,实行市县联动,围绕中医药临床应用研究,重点扶持一批研究基础好、关系我市普遍发生的疾病和与群众健康莜关的研究项目,组织开展科技攻关,力争在心脑血管疾病、病毒性疾病、老年性疾病、免疫功能性疾病、泌尿系统疾病、恶性肿瘤等有所突破;组织各医疗单位对临床应用中安全有效的中药制剂进行科技攻关,尽快开发成中成药,实现新技术、新产品产业化,推动中药生产的发展。
   加强科研机构建设,组建中医药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加强潮州市医药研究所软、硬件建设,使其恢复原有的科研带头作用;鼓励、支持有条件的中医院、中药生产企业、医药研究机构组建市级中医药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并争取申报省级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使之成为我市中医药研究、中医药技术引进及中医药高层次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提高我市中医药技术自主创新能力。“十一五”期间,组建市级中医药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1-2个,争取申报组建省级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1个。
   加强中医药知识产权和标准化体系建设。制定中医药知识产权战略规划,研究开发更多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中医药技术和产品,加强中医药知识产权的保护和利用,加快中医药专利技术的实施和产业化。精心组织策划,开展中药国际药品注册、国家认证及跨国经营的企业综合试点。积极配合省药检所并支持有条件的中药企业参加中药材质量标准研究,建立起国家认可、国际认同的南药标准体系,进而推进成为国家和国际通用标准。鼓励和支持中医药企业参与行业标准、国家标准和国际标准的制定,以标准为依据,以检测为手段,建立全面质量控制模式和技术监督网络。大力推进中药监管的现代化,严格监督中药系列管理规范的实施,加强中药不良反应监测工作。
   (五)推进中医药文化建设
   加快中医药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各级中医院要将中医药文化特征作为医院建设的重要内容,成为体现和弘扬中医药文化的重要阵地。建设系列化的中医药公共文化基地,向公众提供传播中医药文化的公共教育。“十一五”期间,在饶平县建立“粤闽中医馆”,以南药研究开发为重点,在中医人才培养、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等方面进一步加强与福建、海外侨胞的交流合作,共同弘扬中医文化。
   加强中医药文献整理出版工作。积极开展潮州中医药传统文化保护工作,整理潮州中医药文献、潮州名老中医学术成果和经验,传播普及中医药知识,提升我市中医药学术文化的影响力。
   促进中医药文化资源的产业化开发。借助中医名院、名科、名医品牌,以发展中医药文化旅游为突破口,带动中医药传统文化资源的中下游产业开发,促进中医药文化消费成为当代健康新时尚。2010年前,利用市中医院原址,结合太平路古牌坊街旅游景点建设,建成中医馆(或国医馆),使其成为一个集中医医疗、保健、中医药文化宣传于一体的中医药文化旅游景点和名老中医交流、合作、传承的平台。
   四、重大工程及项目
1、市中医院新院建设工程。征地50亩,投资6000万元,按二级甲等规模建设,建筑总面积35000平方米。项目建成后,新增中医病床400张。
2、市药检所搬迁改造项目。投资1000万元,建设实验室2500平方米,配置相应检验检测设备。
3、湘桥区中医院重建工程。占地2.6亩,投资620万元,建筑面积2330平方米.新增中医病床20张。
4、潮安县中医院新院建设工程。征地20亩,投资3000万元,按二级中医医院的规模和标准进行建设,建筑总面积10000平方米。项目建成后,新增中医病床200张。
5、潮安县人民医院中医药科建设工程。投资500万元,其中,建设业务用房面积1000平方米,投资100万元,设备配套400万元。项目建成后,新增中医病床40张。
6、饶平县中医院扩建工程。投资640万元,扩建门诊大楼一幢,建筑面积7500平方米。项目建成后,新增中医病床120张。
7、广东宏兴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中药种植基地。征地或租赁1000亩山坡地种植道地中药材。
8、广东宏兴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丹田降脂丸(胶囊)产品上亿工程。投资1000万元,项目建成后,该公司丹田降脂丸年生产能力由原来7200-12000万颗扩大到24000-48000万颗,单个产品产值超亿元。
    9、广东龙华制药厂中药种植基地。征地或租赁2000亩地种植穿心莲、1000亩地种植丹参。
10、广东龙华制药厂穿心莲内脂片现代化生产线建设工程投资3254万元,项目建成后,年新增产值6300万元。
  11、广东神农堂药业有限公司凉瓜系列产品生产线建设工程。投资2500万元,建设生产厂房6000平方米,购置设备10台套,项目建成后,年新增产值8000万元。
12、广东神农堂药业有限公司中年康保健饮品生产项目。项目占地50亩,投资10000万元,建筑面积20000平方米,项目建成后,年产中年康饮料100万件,年新增产值8400万元。
    13、广东雷允上药业有限公司复方蛇脂软膏生产线建设工程。投资1500万元,建设生产厂房2500平方米,购置设备5台套,项目建成后,年新增产值3000万元。
14、潮州卫生学校制药实训基地。投资500万元,建筑总面积3000平方米。
15、潮州卫生学校中药标本室和中草药园建设项目。投资200万元,建设500平方米中药标本室一个,占地5亩中草药园一个。
16、市中医馆的建设工程。在市中医院原址建设中医馆(或国医馆),投资200万元,装修面积2000平方米。
17、饶平县凌旭茶叶有限公司凉瓜茶生产示范基地。投资2000万元,建设凉瓜茶生产示范基地2个,总面积2500亩,年产凉瓜9000多吨。
18、饶平县 “粤闽中医馆”建设工程。投资500万元,建筑面积4000平方米。
   五、主要配套措施
   (一)、加强统筹协调,狠抓工作落实。建立健全实施中医药振兴计划工作的议事协调机制,加强对全市中医药事业、产业和文化发展的统筹协调和宏观指导,促使各有关部门密切配合,加强协调,形成合力,共同推进我市中医药的振兴和发展;市直有关部门特别是市中医药振兴计划工作领导小组的成员单位要围绕市委、市政府的部署,制定具体措施,市卫生局要在市中医药振兴计划工作领导小组的直接领导下,切实履行职责,建立健全监督检查机制和工作目标责任制,确保振兴中医药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二)、落实法规,大力宣传,优化发展环境。一方面,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条例》和《广东省发展中医条例》;另一方面,新闻媒体要把中医药文化作为传统优秀文化,大力宣传中医药发展和岭南中医文化,加强中医药普及教育工作,营造全社会信中医、用中医,大力支持中医发展的良好氛围,优化中医发展环境。
   (三)、改革和完善中医药管理体系。市、县(区)卫生行政部门要专门设立中医药管理机构,加强中医药事业的宏观管理和行业指导;着力深化中医药管理体制改革,探索建立权职明晰、充满活力、监管有力的公立中医院管理体制。按照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的原则,推进公立中医医疗机构出资人制度和法人治理结构改革试点。引入竞争机制,加快中医院人事、分配制度改革步伐,大力培养中医药管理人才。
   (四)、加大投入,建立多渠道投入机制。1、加大本级财政对中医药发展的专项投入。从2006年起,连续五年,市政府在整合现有财政用于中医药事业、产业资金的基础上,适当增加预算安排,财政增加的资金主要用于中医药科技攻关、风险投资的引导、适宜中医药技术的推广等。2、发展和改革、经贸、卫生、科技等部门在争取上级项目资金和制定科研计划时,应当重点支持中医药研究开发和中医药规范化、产业化、现代化项目。3、引导和鼓励外资、社会资本的投入。推行多渠道、多层次、多种形式筹集资金的方式。加强招商引资,吸引外资、风险资金、社会资金参与中医医疗机构的兴办及中药产业投资。支持重点医药企业上市。鼓励社会捐资。
  (五)、充分利用省医疗保险和公费医疗政策,支持我市中药新药开发。凡我市自主开发的中药新产品、二次开发的名优中成药和疗效确切、安全、简便的临床中药制剂(须经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批准),按规定纳入省医疗保险和公费医疗目录。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