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社会发展情况

(1992年,市委,市政府在5月份召开的全市三级干部会议上提出了经济发展新思路,确定从1992年起到1995年实现经济翻一番的奋斗目标,并提出重点开发建设“一港(潮州港)、三区(潮州经济开发试验区、饶平县台商投资试验区、潮安县庵埠经济开发试验区)、三大市场(潮州市城区中心市场、潮安县庵埠食品市场、饶平县粤东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四大基地(水果、水产、茶叶、农副产品加工基地)”和上一批产值超亿元的企业和大项目的工作任务。同时,制订了搞活国营工业、发展对外经济、搞活商品流通、加快科技事业发展和城市规划区土地管理“五统一”等五个政策措施。)

2012-05-10 23:43
发布单位:市志办
【浏览字体:

1992年5月,市委、市政府提出了经济发展新思路,确定从1992年起到1995年实现经济翻一番的奋斗目标,并提出重点开发建设“一港(潮州港)、三区(潮州经济开发试验区、饶平县台商投资试验区、潮安县庵埠经济开发试验区)、三大市场(潮州市城区中心市场、潮安县庵埠食品市场、饶平县粤东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四大基地(水果、水产、茶叶、农副产品加工基地)”和上一批产值超亿元的企业和大项目的工作任务。同时,制订了搞活国营工业、发展对外经济、搞活商品流通、加快科技事业发展和城市规划区土地管理“五统一”等五个政策措施。

1997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151.4亿元(当年价),按可比价格计算,比1992年增长1.22倍,年均递增17.3%;工农业总产值261.4亿元(不变价),比1992年增长2.13倍,年均递增25.6%;乡镇企业营业收入265.9亿元,比1992年增长5.4倍,年均递增45%,社会消费口零售总额44.7亿元,比1992年增长1.73倍,年均递增22.2%;进出口总额12.08亿美元,比1992年增长4.7倍,年均递增41.6%;地方财政收入3.75亿元,比1992年增长2.26倍,年均递增26.7%;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0.5亿美元,比1992年增长1.41倍,年均递增19.2%。一、二、三产业的比重也从1992年的31.5∶44.5∶24转变为23.6∶44.7∶31.7。至1997年,全市有11家工业企业年产值超亿元,比1992年增加8家。食品、陶瓷、服装、电子四大支柱工业的产值达135亿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59%。1997年,全市外贸出口总额9.09亿美元,比1992年增长3.4倍,年均递增34.5%;进口总额2.99亿美元,比1992年增长2.9倍,年均递增31.3%;“三资”项目812个,合同利用外资11.7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10.3亿美元,相当于前13年总和的13.3倍。

1997年,全市共接待旅客27.33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4.91亿元,旅游外汇收入1176万美元,均比1992年成倍增长。1997年底,全市各项存款余额115.9亿元,比1992年增长2.35倍,年均递增27.4%,各项贷款余额115.4亿元,比1992年增长2.33倍,年均递增27.2%。顺利实施财税体制改革,理顺了各级财政关系,实现财政收入的较快增长和收支平衡。1997年,地方财政收入3.75亿元,比1992年增长2.26倍,年均递增26.7%。完成工商税收总收入8.4亿元,比1992年增长2.52倍,年均递增28.6%。全市养老、失业、工伤保险覆盖率分别为68.7%、61.7%和44.5%,初步形成了统一制度、统一标准、统一调剂、统一管理的“一体化”社会保险制度。

2002年,全市实现国内生产总值215亿元,比1997年增长48.4%,年均增长8.2%;人均国内生产总值8698元,比1997年增长42.4%,年均增长7.3%;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39.1亿元,比1997年增长28%,年均增长5.1%;地方一般预算收入5.23亿元,比1997年增长49.1%(按可比口径),年均增长8.3%;可支配财力10.9亿元,比1997年增长67.6%,年均增长10.9%。特色农业的规模化生产和产业化经营水平不断提高,传统工业得到改造提升,高新技术产业逐步壮大,以旅游业为龙头的第三产业快速发展,三次产业增加值比重调整为18.5∶45.1∶36.4。

2002年,全市实现工业总产值375.9亿元,比1997年增长64.3%,年均增长10.4%。其中非公有制经济实现的产值占90.6%。2002年,全市拥有农业龙头企业12家。其中国家农业龙头企业3家,省农业龙头企业7家。在遇到历史罕见旱灾和农产品价格下降的情况下,仍实现农业总产值(不含副业)55.2亿元,比1997年增长4.7%,年均增长1%。2002年全市旅游总收入16.1亿元,比1997年增长226.9%,年均增长26.7%。2002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4.1亿元,比1997年增长65.3%,年均增长10.6%;出口总额8.12亿美元,比1997年增长13.3%,年均增长2.5%;实际利用外资1.05亿美元,2002年底,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141.8亿元,比1997年增长69.1%,年均增长11.1%。市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262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867元,分别比1997年增长39.1%和18.9 %。市区居民人均居住面积20.4平方米,农民人均居住面积22.6平方米,分别比1997年增长48.8%和17.5%。

2005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289亿元,   三大产业结构从2002年的14.4∶49.5∶36.1调整优化为11.9∶53.1∶35.0,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8.6亿元,比2002年增长一倍多,年均递增20.2%。各项税收总额26.9亿元,其中国税收入18.4亿元,地税收入8.5亿元,年均递增30.1%和20.3%。全市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329亿元,各项贷款余额137亿元,年均递增16.8%和6.7%。农业总产值59.6亿元。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25家,年销售收入34.5亿元,带动农户近7万户,户均增收1300多元。全市无公害农(渔)产品生产基地75个;水果、茶叶、蔬菜、花卉种植面积及效益不断提高;建立了柘林湾以网箱养殖为主的优质鱼类生产基地。人工鱼礁建设、伏季休渔等修复渔业资源工作取得新进展。工业总产值544亿元,其中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293亿元,年均递增11.7%和27%;工业经济效益指数134%,比2002年提高45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724家,比2002年增加274家。其中年产值超亿元的企业有66家,超5亿元的6家,超10亿元的5家。规模以上七大行业实现工业总产值161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57%。2005年全市接待海内外游客164.3万人次,旅游总收入23.82亿元,年均递增14.8%和14.6%。现代流通业、中介服务等第三产业全面发展。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03亿元年均递增12.2%。

2010年,全市生产总值为559.2亿元,年均增长13.1%。至2010年,人均生产总值突破两万元,年均增长 12.6%。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23.25亿元,年均增长 21.9%。投资、消费、出口协调驱动,年均分别增长13.4%、19%和9.9%。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三次产业比重调整为7.2:56.3:36.5,规模以上重工业增加值所占比重提高至42%。自主创新能力明显提高,高技术产业发展提速,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现代服务业发展壮大,现代农业稳步推进。城乡居民收入稳步提高,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8.8%,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7.6%。社会保障覆盖面不断扩大,全市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到39.1万人,职工基本医疗参保人数达到39.8万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为99.9%,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以内。

2011年,全市生产总值647.1亿元,比上年增长13%。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47.4亿元,增长5%;第二产业增加值364.1亿元,增长17%;第三产业增加值235.6亿元,增长8.6%。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27.3亿元,增长17.3%;税收总额65.5亿元(不含海关代征税),增长19.3%;进出口总额41.8亿美元,增长9.4%;固定资产投资200亿元,增长1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87.7亿元,增长17.7%;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664元,增长14.6%;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7787元,增长22.2%。

潮州市先后获得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园林城市、中国瓷都、中国婚纱晚礼服名城、中国著名侨乡、中国潮州菜之乡、国家重点工艺美术城市等称号,是国家日用陶瓷特色产业基地、中国陶瓷出口基地中国婚纱晚礼服名城、中国服装跨国采购基地。2011年,潮州市与中国轻工工艺品进出口商会共建首个“中国陶瓷出口基地”,陶瓷产业申获第一批国家级外贸转型升级专业型示范基地。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