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2007-10-06 08:00
发布单位:管理员
【浏览字体:

潮州市是国务院1986年公布的第二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之一。


潮州历史悠久、人类地灵,有“岭海名邦”、“海滨邹鲁”的美誉,被专家学者称为“中原古典文化橱窗”。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潮州有着无与伦比的魅力。
 

历史悠久的南国邦郡

距今约1万至4000年前,潮州这片古老的土地就有以陈桥人为代表的先民在这里聚居繁衍。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潮州地属南方四郡的南海郡。潮州建制于东晋咸和六年(公元331年),距今已有1674年历史,始设海阳县。隋文帝开皇年间撤郡设州,以“潮水往复”命名,“潮州”由此得名。其后,潮州地名随着历史变迁不断更改,直至唐肃宗乾元元年(公元758年),“潮州”的名称再次启用并从此固定下来。自建制到新中国初期,潮州均为郡、道、州、路、府、专员公署所在地,一直是粤东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潮州历史辉煌。唐宋时期,潮州经济发达,以陶瓷业为代表的手工业盛极一时,被誉为宋代广东瓷都;明清时期除经济继续发展外,在古城建设和完善上也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在近现代革命史上,潮州有着“丁末黄冈起义”和“潮州七日红”的光辉史迹。
 

人文鼎盛的“海滨邹鲁”

潮州自古以来人文荟萃,英才辈出,灿若星河。许许多多的历史文化名人到潮州驻足流连,潮州的灵山秀水也哺育了千千万万优秀的儿女。潮州是唐宋名相李德裕、文天祥、陆秀夫等“十相留声”之所,至今还有纪念其事的“十相留声”坊;唐代大文学家韩愈贬谪潮州八个月,传道起文,复兴州学,驱除鳄害,造福农桑,潮州百姓因之改江山之姓为“韩”,并建祠宇纪念。这些历史名人促进了潮州地域文化与中原文化的融合,为推动潮州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极大的贡献。唐宋时期,潮州涌现了赵德、王大宝等“潮州八贤”为代表的名贤俊彦;明清时期,又出现了“一榜八进士”的“后八贤”。近代以来,潮州更哺育出一批批革命英烈、硕师名贤、富商巨子。
 

文化丰硕的“岭海名邦”

丰厚的历史文化积淀为潮州留下了琳琅满目的文物瑰宝。潮州是粤东地区文物古迹最为密集的地方,这些文物遗存,具有分布集中、品种齐全的特点。仅古城区,就有古遗址、古建筑、古墓葬、摩崖石刻和革命遗址等不同种类。全市现有文物古迹728处,其中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1处,市县两级文物保护单位55处。5处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有始建于南宋、中国四大古桥之一、被誉为世界第一座启闭式石桥的广济桥,有国内罕见的宋代府第建筑许驸马府,有凝结唐以来各个朝代建筑艺术精华的开元寺,有集潮州木雕之大成的己略黄公祠,有反映宋代潮州陶瓷业繁荣景象的笔架山宋窑遗址等。省、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还有韩文公祠、明代古城墙、广济门城楼、涵碧楼等。潮州古城至今还保留明清时期外曲内方、整齐规则的城市平面布局,古城区内古牌坊、古井、古府第、古民居随处可见,既是珍贵的文物遗产,又是不可多得的旅游资源。

潮州山水宜人,风光秀丽。古城区内有笔架山、金山、葫芦山,韩江绣城而过,形成“三山一水护古城”的格局。“湘桥春涨”等潮州八景犹如颗颗明珠点缀其间,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交相辉映,为古城增添了无穷的魅力。
 

风情独特的“文化橱窗”

潮州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岭南文化的重要支脉。潮州文化既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又带有中原文化的某些特点,贯穿于潮人整个社会生活之中。以潮州方言、潮剧、潮州音乐、潮州工夫茶、潮州菜、潮绣为代表的潮州文化影响深远,誉播海内外。

潮州方言属汉语八大语系之一的闽南语系,它词汇丰富,表现力强,并保存了许多古汉语的成分和特点,被语言学家称为“古汉语的话化石”。潮剧俗称潮州戏,有500多年历史,它唱腔委婉清新、悦耳动听,表演形式丰富,艺术风格独特,深受潮汕百姓和海外潮人青睐。潮州音乐源远流长,有弦乐、细乐、庙堂乐、笛套音乐、锣鼓乐等类别,优美动听,驰名中外。潮州工夫茶是一种讲究茶叶、水质、火候和冲泡技巧的茶艺,是潮人“习尚风雅、举措高超”的象征。潮州菜是享誉中外的一大菜系,具有选料考究、制作精细、清而不腻的特点。陶瓷、刺绣、木雕、玉雕、石雕、麦秆画等传统工艺特产也有着浓厚的地方特色,产品远销世界各地。潮州民间艺术俯拾皆是,以浮洋的大吴泥塑、庵埠的灯谜、意溪的大锣鼓、金石的木偶戏和黄冈的布马舞最负盛名。

潮州市致力“保护古城,建设新城”。升格扩大区域以来,按照“修旧如旧”、“不改变文物原貌”的原则,先后投入资金近2亿元,对古城牌坊街等10多处重点文物进行了重建、维修和整治。随着广东“东大门”建设步伐的加快、“文化潮州”建设力度的加大和“旅游旺市”发展战略的进一步实施,潮州这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必将焕发新的风采。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