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州:守住“绿水青山” 换来“金山银山”

2020-07-14 10:36
发布单位:潮州日报
【浏览字体:

  81031594688987453.jpg

  图为韩江金山大桥湿地公园。 记者 陈宏文 摄


  走进韩江金山大桥湿地公园,园内绿树成荫,蜿蜒栈道穿插其中,江水环绕,树木倒映,白鹭成群,花朵竞放,站在观景亭瞭望,两岸景色尽收眼底,让人如置身于画中……

  这是我市加快“创森”步伐,公园绿地建设成效凸显的一个缩影。自“创森”工作启动以来,我市先后投入资金20多亿元,全面实施“文化凤城、水系增绿、道路添彩、生态修复、美丽乡村”五大行动,一大批林业生态工程、道路绿化、城区公园绿化和乡村绿化美化等项目相继实施完成,森林城市建设取得显著成效。目前,我市市域森林覆盖率59.69%,中心城区建成区绿化覆盖率43.80%,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3.90平方米,40项指标均达到或超过《国家森林城市评价指标》要求,林水相依、林路相拥、林居相嵌、林城相映已初具风貌。

  绿化造林释放“绿色福利”

  近年来,我市各级党委政府紧紧围绕《潮州市创建国家森林城市三年行动计划》要求,明确重点任务和重点建设项目,统筹推进“创森”“创卫”“创文”工作,加大资金投入,并成立潮州市绿色生态发展基金会,动员社会各界捐资造林绿化,多措并举推进生态修复、水岸绿化和道路绿化改造提升等工程项目落实落地。

  全市已完成新造林面积11438.91公顷,占国土面积3.64%,远高于国家森林城市年新造林面积占市域面积0.5%的指标;城市建成区新建、改造公园绿地17处,总面积达61.49公顷;建设防护绿地、附属绿地13处,总面积22.84公顷……“创森”以来,我市着力开展国土绿化,实施碳汇造林、生态景观林带、沿海防护林等生态修复工程,并通过实施规划建绿、见缝插绿,进行城区增园,造林绿化提质增量,森林覆盖率持续稳定,初步实现“万家挂绿、推窗见绿”,“绿色福利”充分释放。

  同时,乡村扩绿也取得新进展,我市创建广东省森林小镇5个,广东省森林康养基地1个,完成269个村庄绿化美化,建成森林家园11个,国家林业和草原局认定国家森林乡村23个,不断推进乡村绿化美化,改善居民生产、生活环境。

  去年以来,我市还以韩江(潮州段)入选全国第一批示范河湖名单,成为广东省唯一入选示范河段为契机,大力实施韩江“一江两岸两溪四堤”绿化景观提升工程,将万里碧道规划建设与沿江景点融合,建设绿色生态廊道。此外,我市还新增绿道46.04公里,基本形成了绿色开敞空间和慢行系统,满足城乡居民休闲、旅游、运动等多方面需求。

  森林惠民彰显“生态红利”

  潮安区归湖镇石陂村,慕名而来的游客在山中感受清凉,体验乡村自然景观,品尝美味农家宴……归湖镇以“创森”为契机,立足本镇生态文化资源和独特地理条件,植绿增绿,大力发展乡村旅游经济,助推乡村振兴。随着我市“创森”工作的推进,森林惠民持续向好,“生态红利”日益彰显。

  “创森”以来,我市大力发展林下种植、林下养殖产业,新增林下经济面积773.33公顷,已建成国家级林下经济示范基地1个,省级林下经济示范基地5个,通过“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与村民合作经营,佛手果、铁皮石斛等产业不断壮大;

  以潮安区金石镇、饶平县浮山镇与黄冈镇为核心发展苗木花卉产业,全市花卉苗木生产基地面积达200公顷,年产值超1亿元;凤凰单丛茶是我市特色农业产业,目前已形成了集育苗、种植、加工、体验、销售于一体的产业链,茶产业效益较好,现保存面积21.8万亩,年产量2.4万吨,产值35亿元,茶农每户年收入近10万元。

  我市不断发展壮大林业特色产业,推动林业生产由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由粗放经营型向集约型转变,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截至2019年底,林业产业三产年总产值达42.90亿元。

  串珠成链促进旅游发展

  我市坚持城乡统筹协调发展,通过实施中山路、美食街、“百家修百厝”等15个古城改造项目,坚持用“绣花”功夫实施“微改造”,深挖老城区人文资源,在古城主要街巷因地制宜植树栽花、见缝插绿,营造绿色生机环境。并利用丰富文物、文化、旅游资源,将广济桥、牌坊街等名胜古迹与森林公园、湿地公园、森林小镇、美丽乡村串连成旅游线路,有效促进森林文化旅游产业的持续升温。“创森”以来,全市建有大型生态旅游休闲场所23处,共接待海内外游客约6170.76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939.36亿元,年均增长29.5%。

  通过“创森”工作,潮州生态效益明显提升,社会效益日益彰显,经济效益逐步提高。接下来,我市将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继续加大投入,完善机制,强化落实,凝心聚力共护绿水青山,为打造沿海经济带上的特色精品城市不断努力。(记者 黄琼)




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