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联烈士洪灵菲之子洪瑞宁: 生活越来越好 革命历史不能忘

2019-10-04 10:37
发布单位:
【浏览字体:

10761570151531391.jpg


  【人物简介】

  洪灵菲

  1902年出生于潮安县江东区红砂村,原名洪伦修,字子常、素佛,常用笔名还有林曼青、林荫南、李铁郎等。

  1922年考入广东高等师范学校,期间结识革命者、共产党员许苏魂,思想发生了巨大变化。

  1925年在广州“沙基惨案”和省港大罢工的反帝斗争中,做了大量组织和宣传工作。

  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被派到国民党中央海外部任干事,编辑《海外周刊》。

  1927年遭反动政府通缉,流亡香港、新加坡和暹罗(今泰国)等地。同年冬抵达上海,创作长篇小说《流亡》(1928年4月出版)。

  1928年1月加入蒋光慈、钱杏邨、孟超等组织的“太阳社”。5月与杜国庠、戴平万等发起成立文学团体“我们社”。同年出版长篇小说《前线》和《转变》。

  1930年参与发起成立中国左翼作家联盟,与鲁迅、沈端先、钱杏邨、田汉等七人当选为“左联”常委。除创作外,还翻译出版高尔基长篇小说《我的童年》等。

  1933年奉调到北平中共中央驻平全权代表秘书处工作,7月26日因叛徒告密被捕,被秘密解往南京。

  1934年被国民党反动当局秘密杀害于南京雨花台。

  今年89岁的洪瑞宁老人,是革命烈士洪灵菲的儿子。近日,记者见到洪瑞宁老人时,满头银丝的他依然容光焕发,谈话间思路十分清晰。他年纪尚幼时,父亲就已经牺牲了,他从未真正见过父亲。但讲述起父亲的往事,他却如同身临其境般熟悉,而且有着自己的一番独到见解。他说,新时代人们生活越来越好,但革命历史不能忘,潮州有着优良革命传统,应该更好地研究、展示,让更多人了解那些激情澎湃的红色故事。

  了解父亲多通过文学作品

  拿着父亲的小说开烈属证明

  作为革命烈士后人,洪瑞宁聊起自己的经历,话语朴素点到即止,他更愿意向人们介绍父亲的文学。洪灵菲是一位高产作家,虽然在32岁的黄金年华,便被反动派所杀害,但仍留下大量文学作品。洪瑞宁告诉记者,父亲的文学作品,主要有小说、诗歌、书信、论文和翻译,其中他最喜欢的是父亲的代表作“流亡三部曲”,那是记叙父亲亲身经历的自传体小说。

  洪瑞宁是洪灵菲的养子,由于与父亲未曾谋面,从小跟随母亲在潮州生活,他对父亲的了解,除了听长辈讲述外,很多时候是通过文学作品。

  “潮州城知名老药行‘荣春堂’,是我爷爷洪舜臣在民国初创办的。我曾在药行中当过五年药童,平时自己也比较努力读了一点书。”洪瑞宁说,新中国成立后药行公私合营,而他则报考了金山中学,进入校园完成学业。“其实考试成绩并不理想,因为拿着父亲在民国出版的小说《前线》去开烈士家属证明,被录取算是有照顾的成分。”洪瑞宁坦言。

  那是洪瑞宁接触父亲作品的开端。后来,茅盾主编的《洪灵菲选集》出版,他便买了一本回家细细阅读。

  1957年从广东师范学院毕业后,洪瑞宁被分配到海丰彭湃中学工作。在海丰待了数年,他以回潮安搜集洪灵菲资料为由,写信给当时的汕头地委,申请调回家乡潮安,没想到很快就得到批准,于1962年来到庵埠中学任教,后来又调到潮安共产主义劳动大学、潮州师范学校。

  直到晚年,洪瑞宁依然觉得,是国家对革命烈士的敬意和回馈,使他的工作生活少了波折多了安乐。

  数十年坚持搜集洪灵菲史料

  自费出版《流亡三部曲》

  虽说是申请调回家乡的一个理由,但搜集父亲洪灵菲生平资料,从那时起便成为洪瑞宁一生的痴迷。在信息不发达的年代,寻找资料并没有那么容易。一旦打听到哪里有关于父亲的文献、作品,他都想尽办法托人复印、购买。报刊上有关洪灵菲的各种文章,他也一概不肯放过。

  洪灵菲“流亡三部曲”中的《转变》,民国时期一度是反复再版的“畅销书”,但后来文学市场上却很难找到。洪瑞宁询问过很多地方,都没有这本著作的踪迹。当得知首都师范大学图书馆有收藏,他特地托人在北京找到这本书,花了六百块钱复印了全书。后来,他自掏腰包出版《流亡三部曲》一书,收录了洪灵菲的《转变》《前线》《流亡》三部小说。

  “这是我一直的心愿,出版一本让人们喜欢的洪灵菲著作。”洪瑞宁说。

  时代发展、科技进步,为洪瑞宁搜集资料带来了许多便利,一些以往无处寻觅的文献,如今从互联网上就能够找到。有不少资料是友人和学生在网上发现,特地下载后给他送过来的。前些年,洪瑞宁又整理出历年搜集来的洪灵菲诗作,结集汇编成《洪灵菲诗存》一书。

  数十年来,搜集、阅读了多少洪灵菲的文献和作品,洪瑞宁自己也说不清楚。与记者交谈过程中,耄耋之年的他,能够随口背诵出洪灵菲的诗句,解读诗句中蕴含的历史背景,将作者的心路历程娓娓道来。说话间,对父亲的崇敬和自豪,在老人的眼神中闪动。

  晚年生活安逸愉快

  建议打造左翼文化研究平台

  从教师岗位上退休后,洪瑞宁和老伴一直居住在潮州师范教工宿舍。如今,老两口搬进新建的住宅小区,居所明亮整洁,还带着一个小平台,可以种种花草陶冶性情。下午四点多钟,采访尚未结束,女儿已经前来照料二老的晚餐。问及新时代生活质量的变化,老人只说,“与以前不可同日而语。”话语虽然简单,感慨的神情溢于言表。

  波澜壮阔的革命时代,潮州大地众多进步青年离开家乡,投身反帝反封建、救亡图存、民族复兴的时代洪流之中,仅在上海的中国左翼作家联盟便涌现出洪灵菲、冯铿、戴平万、陈波儿、柯柏年、梅益等杰出潮州籍革命人士。近年来,从国家到地方对红色文化的保护、传承、弘扬、发展越发重视,潮州各级对红色文化的发掘打造也力度空前。在潮安区江东镇红砂村,洪灵菲故居修缮工程目前正在有序推进中。

  谈及此,洪瑞宁颇有感触。他说,红色文化是潮州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很值得深入研究发掘。当年潮州大批文化青年走向上海滩,参加左翼作家联盟,以手中的笔进行文学创作,大力宣扬革命,传播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就是一个独特的历史文化现象。洪灵菲的文学作品,除了反映他走上革命道路的历程,还有许多关于潮州乡村和南洋华侨的纪实描写,也值得文史界研究探讨。

  坐落在潮州府城牌坊街的荣春堂老药行,曾是洪灵菲的家族产业,洪灵菲学生时代曾经在那里学习生活过。洪瑞宁希望,未来能够利用荣春堂独特的地理位置,将荣春堂打造成为潮州籍“左联”文艺家文化研究展示平台,进一步深挖、活化那段红色历史,串联市区和乡村的红色资源,激励人们在新时代铭记历史、不忘初心,继承革命传统,同时为推动潮州文旅产业发展增添浓墨重彩。

  本报记者 江马铎



附件: